“谁让你进来的,快出去,我不想看到你!”
随着一声怒吼,儿子把来送水果的我毫不留情的推出门外,然后“啪”的一声关紧了房门。
只留下我一个人对着房门生闷气。
“我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却养了一个白眼狼?”
自打儿子上初中,他和我们就处得像个“仇人”,13岁的儿子对家人总是摆着一副臭脸。
争吵最多的事情就是玩手机。
有一次,我气到极点,忍不住推搡了他一下,没想到儿子竟然嚷嚷着要跳楼。
这次冲突发生后,我们冷战了很久,一直到期末考试结束。
本来我想冷处理等儿子主动道歉,没想到他一直对我爱答不理。
一个暑假更是过得乐不思蜀:晚上熬夜玩手机,第二天一觉睡到中午,饿了就点外卖,不洗头发不洗澡。
最后,我实在看不下去,跟他沟通,结果两人又吵起来了。
儿子吼我:“你能不能别再管我了,都快要被你逼死了,天天唠唠叨叨的,不就是玩个手机吗,真烦!”
怼的我相当无语,我怎么也想不通,之前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怎么就不见了?
开学后,儿子更是摆烂,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02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妈心理,我向老师咨询自己的家庭状况。
老师听完我的抱怨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您对孩子就是太着急了。”
看着我疑惑的表情,他进而解释道:
心理学上说,做父母的压力,主要来自我们想要掌控自己无法掌控的一切。
因为无法控制孩子的所有,情绪和感觉失去了平衡,于是用“受害者”的方式,通过指责孩子错误行为的方式,把压力甩到孩子的身上,却忽视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通过每天在妈心理沟通群里的学习,我反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很少对孩子进行肯定,经常打压孩子。
孩子从小是由我们夫妻俩以及孩子爷爷奶奶一起带大的。爷爷奶奶关系不好时常吵架,对孩子心理有负面影响。
老人管孩子比较细,什么都不让做,但是我们夫妻俩上班又没办法完全自己带,尤其是幼儿园之前,就算每天晚上下班回来我们能跟孩子待一会儿,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跟爷爷奶奶相处。
而且我们夫妻俩脾气都比较急躁,尤其他爸爸,经常会在孩子不听话或者闯祸时吼孩子,偶尔还会动手打。
我呢,平时还好,但是当工作比较忙或者比较累的时候,对孩子就会特别没有耐心。
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时,总是会因为各种调皮捣蛋被老师告状,我和他爸爸从小都是比较乖的,面对老师会不由自主的屈服于权威,站在老师那边打压孩子。
学习方面我们基本没有给过孩子什么压力,可能也是觉得对他不看好,期望不高,觉得他能在学校好好的,别总惹祸请家长我们就知足了。
但是回想起来,我们不止一次的跟他说过,等他长大了我们就不养他了,他要靠自己养自己。
还会让他看小区里收垃圾的,说你不努力长大了就做这样的工作,很辛苦之类的,其实就是我们一直没有给够他安全感。
生活方面,因为孩子爸爸是处女座,有一点洁癖,所以总会说他房间乱,东西乱放等等,但是孩子生活习惯比较差,也许也是从小爷爷奶奶总不让他自己收拾有关,他爸爸每次看到他房间乱就会忍不住吼他。
今年年初,孩子爸爸觉得孩子大了我们可以独立带他,而且也是考虑到爷爷奶奶总吵架对孩子影响不好,于是就让爷爷奶奶回老家了。
孩子没有提出反对,但是后来聊起来他其实也是会想念爷爷奶奶的。
孩子从小性格就比较执拗,不善于表达,尤其进入青春期后,总是会爆发冲突,每次都是被我们的怒吼震压下去,有时候等我们消气了,又会有些内疚,进去跟孩子聊聊,孩子每次都能原谅我们。
现在想想,这一次一次的冲突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当儿子到了青春期,所作所为超出我的认知时,我心里特别着急,总想着改变他,让他变回我心目中的那个“乖”小孩。
结果就是我越着急,越容易对孩子发脾气。
父母给的压力,最先感知到的,永远是孩子。
当孩子只能被动承受来自父母的压力,也无法对这些行为做出反抗时,就会用消极、逃避、愤怒的方式做出反抗。
“谁痛苦,谁改变。”
如果父母一直不正视自己的问题,做出改变,就只能是失控的父母,最终逼出一个失控的孩子。
03
明白自己的问题之后,我开始努力寻找解决方法。
- 1、成为有觉察力的父母
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受到压力的,其实是紧张的状态,越紧张,越不清晰。
面对孩子的厌学问题,我们的大脑几乎是充满杂念的,这些杂念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偷偷溜出来干扰自己的感觉和判断。
此时觉察是最好的方式,让思绪慢下来,只专注眼前孩子出现的问题,而不是让这个问题辐射范围变广。
不断松动自己的信念,多问几个为什么。“我的信念一定是对的吗 ?”“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念,会有什么后果 ?”
其次,自己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但是不要用这些信念去要求孩子。
- 2、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正面管教》中有一段话::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受到肯定的孩子,受到肯定越多的孩子,行为和性格都会越来越好。
每一个孩子的自我确认,都来自于父母的正向反馈。
当儿子没有学习动力时,现在的家里没有指责,也不会用打压或激将的方式让他提起精神。
反而是跟他聊聊天,带他做做游戏、吃点儿东西补充体力,他的积极性慢慢会被重新点燃。
3、放低姿态,脾气慢半拍
青春期的孩子,抱怨父母,反抗父母,是成长阶段的“天性使然”。
在妈心理,我学到,这不是孩子的故意冒犯,而是正在挣扎成长。
默薇老师在直播课中提到:
孩子在反抗的时候,并没有去思考事件本身的对错,就是一门心思和父母作对。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放下身段,他反而会安静下来,思考事件本身的可行性。
前不久,我辛辛苦苦做了一桌子菜,儿子吃了两三口就不吃了。
这要放在以前,我肯定要输出一番道理,指责他不懂珍惜。
但这次,我心平气和地问:“怎么了,心情不太好?”
儿子对于我的变化有些惊讶,回复我:“是有点,你不用管。”
我依旧耐心回答:“有啥不开心的可以唠唠,万一我能帮到你呢?”
儿子犹豫了一下,告诉我最近数学题很难,自己跟着很费劲。
我先是肯定了他最近的努力,然后又安慰他别着急、慢慢来,最后还设身处地地帮他想了几种解决方案。
打那之后,儿子对待我的态度明显柔和了不少。
父母能够包容孩子的情绪和变化,理解、接纳孩子,就是青春期亲子关系走出黑暗的开始。
在妈心理,我学习了不少育儿课程,情绪管理课程,学着去做一个情绪稳定,松弛坚定的成长型父母。
3个月后,我惊喜地发现:
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从每天5、6小时缩减到了一个小时左右,有时还会给自己制定标准:
每周不超过4小时。
孩子不再跟我对着干,也不再用哭闹、威胁来解决问题和冲突。
孩子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并给自己制定了新的学习目标,准备中考报考名列前茅的国际部。
孩子的社交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性格也越来越开朗,整个人都充满了朝气。
《新中式父母》里有这样一段话: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
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一类是“学习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好的教育,是一场“赋能”,而不是“负能”。
但愿我的经历,会给困境中的父母一点点启发,一点点帮助。
如果你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厌学、叛逆、沉迷手机、不想去学校、甚至抑郁休学等问题;想要深入沟通,可以预约妈心理心理咨询,你的困惑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