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如何正确“盯”孩子?要有尺度,也要有温度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对部分家长而言,一天到晚“盯”着孩子完成一项项任务自己才能感到安心。

这种看起来是“为孩子好”“为了培养孩子”的行为,短期内或许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并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其实,“盯”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唯命是从”,而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以及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养成不再需要“催催催”的孩子。

妈妈圈里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只有盯住了成绩才能说得过去,不盯着就“放飞自我”了。

也有一部分家长在纠结“盯”还是“不盯”:盯少了怕“飘”,盯多了怕“烦”。

教育是为了成就每一个孩子,但成就的载体就是“盯”着他完成每一件任务吗?

面对“盯”这个问题,让孩子学会自律,懂得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01

过度“盯”住孩子是一种情绪焦虑

有些家长不仅在家中“监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还渴望孩子在学校的点滴动态也能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把孩子的生活轨迹钉在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上,一时半会儿没有看到孩子的消息便会感到焦虑不安。

然而,如果家长和老师像人形监控器一样时刻“盯”着孩子,孩子内心的焦虑情绪便会悄然滋长,还可能会出现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过多的语言刺激、过强的情感压力、或是持续过久的关注,都如同狂风骤雨,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掀起波澜,让孩子感到无法承受,进而引发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抗,产生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外在表现。

当父母或老师无休止地指责同一件事情时,孩子的内心便会经历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的转变,最终演变为反感与厌恶。

被逼急的孩子,会以“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作为回应,也会对这种“习惯性指责”产生焦虑情绪,加剧亲子之间的“对抗”。

所以,不要成为情绪焦虑的父母,也不要将这份焦虑传递给老师和孩子。努力成为温和而坚定的父母,与老师携手并肩,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02

“盯”需要因事而为、张弛有度

“盯”与“不盯”,就好比文学作品中的“抑”与“扬”,需要精心编织与巧妙安排。如初绽的花朵一般的孩子,究竟需不需要我们以目光守护?答案是肯定的,他们需要我们的“盯”。

这里的“盯”,是指如晨曦般温暖的关注,如微风般细腻的管理。

“盯”的艺术在于恰到好处,因事而为,既不过于热烈,也不失温柔。

当孩子的情绪出现问题,我们通过“盯”来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关怀的目光去触碰他们的心灵,去安抚他们的情绪。

这样的“盯”,如春雨洒落,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

然而,“盯”并非一成不变的注视,而是需要张弛有度。

我们应避免过度的“盯”造成孩子的紧张与不安,要让他们在自由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

对于孩子们来说,自律如同攀登高峰,艰难而充满挑战。这时,他律的介入便显得尤为重要,而“盯”便是他律的一种温柔体现

要用恰当的方式“盯”着孩子,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些好习惯将会如涓涓细流一般,最终汇成自律的江海。

父母应当明白的是,“盯”并非无休止的监视,而是一种适度的关注与引导。

过度的“盯”只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束缚他们向着梦想飞行的翅膀。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巧妙地切换“盯”与“不盯”,时而“视而不见”,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时而“见而不管”,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03

“盯”孩子不如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与其无时无刻地“盯”着孩子,不如在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上下功夫。

父母与老师的过度关注往往会滋生矛盾冲突,亲子与师生关系也会因此面临重重考验。

面对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荆棘与坎坷,父母应摒弃“时时处处紧盯”的执念,而是坚持以爱为伴,以智为引。

在温暖的陪伴中,引领孩子绘制成长的蓝图,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前行道路上的困惑与挑战;

指引孩子在生活的点滴中寻找自身的价值,以最适合自己的姿态迎接不同阶段的崭新生活;

传授孩子自我管理的奥秘,让他们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勇敢迎接未来的种种考验。

“盯”之道,需有尺度,方能盯出孩子的规则之心与时间之念;“盯”之法,更需有温度,才能孕育出孩子自律、自主、自觉的美好品质。

父母要学会恰当地“盯”,用温暖的目光守护孩子,在“盯”的过程中允许孩子自由生长,让孩子放下焦虑、放下不安,让孩子有选择、会选择、敢于做选择,让孩子在未来的天空自由翱翔。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如何正确“盯”孩子?要有尺度,也要有温度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