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老师、家长都告诉我们,学习只要努力就有收获,越努力的学生成绩越优秀,但事实上,很多同学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成绩就是不理想,很努力但是成绩不好?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原因一:光专注记笔记,课堂没有紧跟老师的思路
大家可以随便统计一下自己一天中的时间,70%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课堂听课效率太低,你绝对是班级中的学渣。
不少同学课堂上也很努力,老师写黑板上的知识恨不得全记到笔记本上,生怕有一点点遗漏,但课堂上的时间是用来听老师讲知识的,老师讲的时候没听,课下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去弥补,而且也不一定能及时补回来。
正确的做法是:课堂笔记要简记,只记核心重点或者核心关键词,课后再去慢慢整理课堂笔记,补充完整。
这样做好处是:课堂不影响听课效果,课后补全笔记的过程相当于又复习一次,加深了记忆,更不容易遗忘。
原因二:盲目刷题,不求甚解。
有些同学,平时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刷题,认为量变会引起质变,当自己刷题足够多以后,学习成绩就能变得非常好。
事实上,如果不动脑子去刷题,刷再多题效果也不会好。
他们只重视做题的数量,却忽略了刷题的质量,以及解题后的反思。这些同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刷题,对于错题和难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导致同样的问题反复出错,做完题后无法总结出经验和规律,而这才是刷题的核心目的。
原因三:学习时眼高手低,缺少反馈式学习。
以看教材为例,很多人都自认为掌握住了,甚至彻底吃透了,但合上课本让他们回忆教材上的内容,他们又回忆不出来。
正确的做法是:看完教材,然后合上课本回忆,甚至写到纸上,然后再打开教材对照,看哪些没记住,哪些记忆有误,这样有反馈式的看书,学习效率会提高很多倍。
比如做错的题目,除了要认真整理到错题本中,有空的时候还要经常回头重做,看隔一段时间后再做,自己能不能100%正确,还会不会同样的错误一错再错。
学习的时候,必须要搞明白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还不太懂,复习时要主攻自己不懂的内容,然后针对性地做题,通过题目的正确率来判断自己是否掌握了薄弱知识点,学习多了一个反馈的过程,效率就能提高很多。
原因四:学习没有走出舒适区。
还是以刷题为例,如果你平时只做自己已经会的题型,不管你刷再多,你都处于舒适区,对提高学习成绩帮助不大。
我们必须走出“舒适区”,走进“学习区”,比如刷那些自己认为有些困难,但经过努力又能做出来的题型,这样你学习时进步才能更快。
当然,远超自己能力的难题,也不要去做,它们只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
原因五:学习时不爱动脑。
遇到不会的题型,很多学生不愿意自己动脑去思考,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而是一遇到困难就想讲教别人,或者用手机在网上搜索答案,甚至直接看参考书的答案。
我上高中时,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吃别人嚼过的馒不香”,自己真正动脑、思考后把题目做出来,收获才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