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写了没收了女儿的手机,和孩子吵架,拒绝闹情绪,她很难过也闹腾了两天。
昨天晚上,大女儿和我说,她们白天上心理课,老师让她们认识情绪,老师讲,遇到问题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效果完全不同。
关于手机问题,女儿说,她现在有积极的情绪,没手机了,反正也看不了,正好踏实学习。
如果消极想法,就会觉得手机特别重要,心理一会会惦记,就想和父母要,觉得父母控制。
孩子成长就是一瞬间,孩子经历手机这件事,老师正好讲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那么她对老师讲的话理解很深刻。而且还应用到她的事件中。
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看见孩子进步,成长的点点滴滴。父母的看见与反馈都在影响孩子的每天成长。
02
孩子改变想法,情绪好转,在心理学上就是认知ABC理论。
什么是ABC理论
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如图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C2和C3。
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B2和B3),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C2和C3)。
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
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03
同样是孩子问题,父母对孩子的认知和看法不同,那么应对策略不同。
比如,最近的高三案例,孩子不上学,总是请假,父母着急,总是想各种方法让孩子上学。父母越焦虑,孩子越对抗,压力越大。
父母的信念孩子高三,耽误不起,一定考大学,必须上学是父母的信念。那么和孩子聊天一定不会愉快,也听不到孩子的心声。
如果父母的信念,孩子到底遇到了那些困难和挫折,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不想上学?我该怎样帮助孩子?那么你和孩子聊天效果就不一样。
如果父母的认知,孩子万一真的不想上学,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或许更好,复读一年,晚上一年,站在孩子人生角度,一两年的时间,其实可以忽略不计。那么父母和孩子也有缓冲时间和空间,面对问题。
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按照ABC理论,随时调整自己的认知和信念,那么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同时,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孩子沟通分享这些理论,那么孩子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