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里的景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挤,如果还要再加一个特点的话那就是等,从景区交通车到索道,什么都得排队等。
虽然长假出行很不舒服,但作为身不由己的打工人,除了这种时候,我也没有其他时间可供全家人一起出门旅行,所以只能默默地忍受高价和拥堵。
今天在某景区排队等交通车的时候,发现排在我前面的一个十几岁的男孩随手掏出了一台单词机,低头就开始背单词。
对这种自律又勤奋的孩子,我忍不住多看了两眼,结果发现白T恤暴露了他的身份,那很明显的拼音告诉我这是来自长沙某礼中学的学生。
就连排队时都能这么自律,难怪能考上这所全国知名的中学!这让我想起了有位同事的女儿前两年被重庆排名前三的高中录取后,其他同事找她取经时的场景。
当时这位同事说自己女儿每天晚上回家都是在额外刷题,有其他同事好奇地问说:那作业什么时候做?
这位同事淡定地回答:在学校已经抽空做完了。
是否善于利用碎片时间,是决定学霸和普娃的重要因素。
我猜有不少人会说天赋,但在我看来,天赋的影响比时间的影响要小得多。以天赋中最重要的智商为例,其实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差不多。
智商这个词来自150年前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他和他的学生设计了一套智力量表,将智力进行了量化,把普通人的平均智商定为100。后来,这套量化方法几经修改,但基本思想类似:通过测量认知、思维、观察、计算等理性思考的能力,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通常来说,智商呈现正态分布,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中等,仅有0.1%的人智商在145以上。
智商决定的是上限,而努力则决定下限。大多数人都是努力程度不够,根本轮不到拼智商,除了智商之外的其他天赋也是同理。只有想考清北才需要天赋,除了清北之外的其他985,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有足够的努力外加合适的方法就可以了。
对天赋中等的大部分孩子来说,谁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多,谁就更容易考出好成绩。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恒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对碎片时间的利用效率就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成绩。
我的建议是:小学初中的孩子要尽量在学校利用碎片时间多完成作业,把回家以后的整块时间用于提升和拓展。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内卷,但我的回答是:哪有什么内卷,我只看到了努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刻苦读书开始被称为内卷。如果在学校利用碎片时间完成作业叫内卷,那么凿壁偷光、映雪囊萤、头悬梁锥刺股是不是也叫内卷?如果努力学习是内卷,那努力工作是不是也属于内卷?
关于努力读书这件事,近几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努力能提高分数,一群人努力只能提高分数线。”
从上帝视角来看,这句话不无道理,因为只要录取人数固定,那所有人一起努力和大家都不努力没啥区别,反正就那么多人被录取。但从个体来看,这句话完全不对。个人的努力与否,对群体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对自身来说真的很关键。
学习这件事,主要拼的就是勤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大家天赋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要想成绩比别人好,只有比别人多花点时间。
即便在以快乐教育而著称的美国,优质私立中学的学生们每天也得为学业而投入大量时间,下午放学后完全没有作业的轻松,主要属于穷人才会去的公立学校。
在中考、高考、考研这样的选拔性考试里,大多数人的天资都差不多,只有那些勤奋的人才更可能胜出。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少有人不懂,但为什么有人会把勤奋称为内卷?
我猜是因为有一部分人一边想偷懒,一边还想着能在升学考试中脱颖而出。为了完成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他们就想让所有人都少努力一点。于是他们把勤奋污名化为内卷,目的就是要形成一种鄙视勤奋的氛围,让所有人一起偷懒。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把勤奋称为内卷是一种学业上的PUA,这么做的人都属于传说中学习上的绿茶——自己不想学,就想拉着大家都不学。
世道变坏,是从勤奋被称为内卷开始的,因为人心坏了。但聪明的家长和学生,不会在意纷杂的舆论,只会一心专注自己的学业,管它内卷不内卷,只要成绩提高就是好事。
推荐一款利用碎片时间背诵英语和语文的神器——千测题。
不管是英语还是语文,总有许多东西必须要背,比如语文的文学常识、四大名著题库、英语语法、英语固定搭配。对这些东西,如果能有一个问答小游戏,搭配每天打卡,就更容易背下来,也更容易得高分。
千测题,就是这样一款小程序,专门帮助背诵那些小学初中容易出错的语文和英语基础知识。每天坚持让孩子用碎片时间背诵15分钟,一段时间之后会有奇效。
价格:79元=1000道文学常识+600道四大名著题+865道英语语法+700道英语固定搭配易错题+地理常识题+自然百科常识题。
注:购买后48小时内,订单备注处会有兑换码,请先登录手机号后兑换。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做一道数学题再走吧。下面进入数学时间,今天的思考题是几何问题,解题所用知识不超过初中二年级。题目只针对竞赛生,不打算参加竞赛的学生请忽略本题。
思考题(4星难度):
有一个三角形的高是整数厘米,外接圆的半径是4厘米。问这个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内角可能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