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如果你有一个暴脾气小孩,一定读懂这4个效应,不要和孩子硬碰硬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知乎上有妈妈求助:

孩子现在的脾气变得特别坏,一不高兴就会砸东西,该怎么教育?

她说,有一次吃午饭,她让孩子关电视,孩子不肯,还拿遥控器狠狠地往她身上砸。

当时孩子爸爸说了他几句,他就哭闹起来,被逼无奈的爸爸狠狠扇了他一巴掌。

可是即使这样,孩子脾气都没被压住。

在爸爸将他拽向餐桌时,他甚至将碗朝桌子上一甩,站在一旁暗暗较劲。

孩子因为怄气,那一顿饭都没吃。

妈妈抱怨:面对孩子的脾气,真的是束手无策啊!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父母的无奈。

父母最无助的莫过于:孩子发脾气,父母只有打骂、吼叫来解决,不然别无他法。

可是,一旦孩子发脾气,父母硬碰硬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教育孩子,需要套路和技巧。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聪明的父母做好这四步,孩子会越来越优秀。

第一步

学会“十二秒效应”,平复情绪

经常有妈妈在后台留言说“孩子脾气大得让人头疼”:

不合心意了,孩子撒泼打滚;

吃饭时不管怎么说,他就是不肯吃青菜,再多说一句就尖叫;

要买东西不满足他,对着妈妈大哭大闹;

每次只要孩子一哭,怎么哄都没用,只有一顿打骂才能让他乖乖听话……

孩子发脾气,很多父母的应对策略都是:以暴制暴。

可是,有时候孩子看似情绪暴躁,实际上骨子里会潜藏着更多的自卑和脆弱,并且伴随着他的一生。

情绪化的父母就像一把伤人的利器,无形中刺痛着孩子的内心。

一位网友诉说了她的经历:

“从小我一直跟着妈妈生活。或许是因为生活的压力,妈妈变得极度情绪化,心情好的时候带我去买漂亮的衣服,心情不好时我夹菜时掉了一块肉都会对我大打出手。

长期活在妈妈的暴力情绪中,让我的性格变得更极端。

有时候脾气暴躁得能一点就燃,有时候被别人说两句就唯唯诺诺,要很久以后才能抬起头来。”

很多父母都缺失冷静的能力,总是被负面情绪影响,导致孩子一生都处于不健康的人格之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十二秒效应”:指的是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

父母生气时,只要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当你逼迫自己冷静十二秒之后你会发现:

当我们情绪真正放松下来,你会接纳孩子的坏情绪,甚至会平息孩子的怒火。

有人说过:

和能量磁场强、情绪价值高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乐观开朗情绪稳定;和情绪不稳定的人在一起,你也容易变得暴躁易怒。

父母的情绪价值就是孩子未来的性格发展。

倘若父母能给予孩子较高的情绪价值,其实也在对孩子说:有情绪可以,但要学会克制。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成一个沉着冷静的人。

第二步

利用“踏板效应”,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

心理学上有一个“踏板效应”:讲的是一种无法感同身受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做过一种假设:我们赶公交遇上高峰期。

当我们随着黑压压的人群涌向公交车时,看着挡在身前的人群,内心会感觉很焦躁。

这时候我们特别希望前面的人能往车内走一走,挪出一个位置。

终于,当我们用尽力气踏上了公交车的踏板后以为可以放松了。

结果,身后的人还在奋力向上推搡,此时我们感到深深地厌烦,心里盼望着他们不要再挤了。

在这一瞬间,身份的转变让我们一下子忘记了前一秒还在踏板之下的艰辛。

这段心理变化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往往想到的都是自己难受的时候,而不会去顾及对方的感受。

父母也是如此,习惯性地去顾着自己的感受,觉得孩子发脾气让自己难受了,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亲子之间缺少理解和共情,会让关系变得越来越差劲。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说:

“孩子的情绪就像是流动的水,源头就是他的内心。

如果在水前设置了障碍,水要么绕过障碍,改变流动方向,要么只好回流到源头,这也意味着孩子将情绪加诸自身,伤害自己。”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一定要明白:

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看不见的话语。

我们要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控诉”:

当孩子生气大喊大叫时,他可能是因为:感到愤怒和挫折,比如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满足。

他哭泣,可能是对父母的行为不满,想要引起注意,寻求大人的关注和关爱。

有时候,亲子之间一份换位思考的体谅,一份推己及人的善意,才是让爱延续的开始。

我们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共情”他的情绪,然后多问一问:

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现在的想法是什么?

当你学会站在孩子角度审视问题,才会与孩子拥有情感流动。

第三步

利用“第三者效应”,换一个人沟通

前几天,朋友和我抱怨孩子喜欢和她对着干。

晚上让孩子关电视睡觉,孩子会顶嘴:“你可以玩手机,我为什么不能看电视?”

放学回家让他赶紧写作业,他也会怼:“你回家就能躺,我凭什么不能玩?”

如果稍微多说一点,孩子就会摔门发脾气。

后来,朋友改变策略,开始夸他了。

有时候孩子做得好,就夸他:“你最近真积极了很多,要继续坚持啊!”

结果孩子听完还是怼他:“妈妈,你不想夸就别夸,太假了。”

朋友说:骂也不行、夸也不行,说什么他都要顶嘴。

为什么父母说的话孩子会听不进去?

因为,经常由同一个人去教育孩子,会造成孩子的听力免疫。

心理学上有一个“第三者效应”实验。

他们将受试者分为两个小组做一次戒烟实验。

第一组:由那些肺癌患者向吸烟者讲解吸烟后带来的危害,以及痛苦来劝诫吸烟者戒烟。

另一组:则由第三者医生,根据他的临床实验报告,客观详细的向吸烟者解释吸烟的坏处。

结果数据显示:由肺癌患者劝说的一组有35%的人开始戒烟,而由第三者劝说的一组却有70%的人决定戒烟。

这就是“第三者效应”,借助第三个人的话语去劝解一个人,比直接劝说更有说服力。

当我们在亲子沟通中出现“无论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听”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利用“第三者效应”和孩子沟通。

比如我会对孩子说:

“老师说你这学期真的很努力了,要继续保持啊。”

“爸爸说你现在比他还厉害了,他以前都考不到90分,你却可以。”

“奶奶说你长大了更懂事了,发脾气是不好的行为哟。”

这种借助“第三者语言”的方式,不仅能让孩子听得进去,还能通过他人好的评价来增加孩子的自信。

有个男孩非常内向,10岁了还是害怕和陌生人交谈,无论父母怎么鼓励都没用。

有一次,她拜托儿子去楼下杂货店买盐,儿子刚开始不愿意去。

妈妈说:杂货店老板说你很懂事,能帮妈妈做很多事,夸了你好多次了,其实你很厉害呀。

后来,男孩去买盐时,杂货店的老板也夸他能干。

男孩听到夸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跑回了家。

从那以后,男孩就变得没那么胆怯了,性格变得开朗了起来。

有些话,父母说出来没有分量,但是换一个人去说意义就变得不一样了。

第四步

掌握“霍桑效应”,看见孩子的需求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下班回家发现女儿不开心,无论她怎么喊,女儿就是不说话。

妈妈本来工作一天就很疲惫,还要面对女儿的坏情绪,她忍不住吼了孩子几句:“你又在耍性子是不是!”

结果女儿呜呜地趴在桌上哭了。

后来才知道,女儿听到邻居取笑她,说“妈妈喜欢弟弟”,她又觉得每次妈妈都很关心弟弟,回来只会要求她写作业,一点都不知道关心她,也觉得妈妈不爱她,于是在妈妈面前耍起了脾气。

没有孩子会无缘无故地生气。

那些爱发脾气的孩子,表面上强势、无理取闹,实际上内心都渴望被关注和爱护。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叫:霍桑效应

美国一家叫霍桑的工厂,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员工都抱怨连天。

于是,心理学家对员工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访谈,他们让员工不限制内容,对工厂提出意见。

访谈中,工人们大胆地讲出了工作中的不满、以及需求。

没想到,访谈过后的工人们在工作中效率却提高了不少。

这个效应也告诉我们: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关注时,会下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方式。

如果孩子开始莫名其妙地生气、闹情绪,就需要我们去与孩子深度交流从而探寻孩子真实的内心,让他感觉到被重视。

那如何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重视呢?

首先,先关注孩子的情绪,随时要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

然后沟通时可以多用“我感到”等语言向孩子表达对他的关注。

其次,多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沟通时可以多用“我希望”等语言引导孩子表达感受和诉求,教他学会表达情绪。

最后,利用肯定式与建设性的语言教会孩子正确处理情绪。

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要不然你试着吃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发泄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共情,接纳与理解,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有心理学家说过:

孩子之所以发脾气,就是因为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孩子的需求,主要有三方面: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父母要学着去窥探孩子的内心,不要只看表面。

孩子有情绪,可能是有了挫败感;也可能是缺少安全感。

我们不要将孩子的情绪放大,要试着去接受,然后去改变。

对待孩子的情绪,建议父母:

学会冷处理,先平息孩子内心的不安情绪;

试着去接纳孩子,去挖掘他的内心感受;

借助他人的力量,去鼓励孩子接纳自己;

给孩子一种“我很重要”的感觉,他才会学着去做一个冷静的人。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如果你有一个暴脾气小孩,一定读懂这4个效应,不要和孩子硬碰硬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