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年级,语文的学习更多的是能力的提升,而不再是简单的字词的掌握。所以,三年级会出现断崖式的分层,那些善于动脑,会思考的孩子很顺利的进入三年级的学习状态,而上课不爱动脑筋,不听讲或者反应慢的孩子明显的出现了学习吃力。
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什么是新鲜感?没见过的,样式新颖的,对于孩子来说,找出新鲜感的词句并不难。课堂上举例介绍了以后,让孩子找一找文章里面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很多孩子举手回答。
在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练习,在园地一进行梳理综合,再一次进行总结性学习。
学习这一部分,让孩子懂得在读书的时候要关注新鲜感的词句。
到了第二单元,难度就提升了。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第一单元找出新鲜感的词语,只是找,到了第二单元就要理解了。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的题目在三年级以后的试卷中最为常见。怎么理解呢?结合第二单元的课文,引导孩子学习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课堂上一边学习一边总结。
在园地二的交流平台,同样进行总结。
回顾学过的所有的方法,然后进行练习。
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这就需要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理解。课堂上进行了两组这样的练习,有些孩子有理有据回答,但是更多的孩子保持沉默。怎么办?不会,不敢说,那么就小组内进行交流,你不会,就听听别人怎么说的。小组交流完毕,再找孩子来说。依然有相当多的部分孩子一言不发,究其原因,不会倾听,或者说,他就根本没有参与进去。
语文和数学不一样,课堂上不张嘴,是可以混一节课的。不像数学,每一道题必须要写出来。懒得动脑,懒得动嘴,懒得听,时间久了,必然听不懂。
如果还是和低年级一样,只能写写生字,那么,语文学习一定是远远不够的。除了阅读思考,还要进行写作。这些能力的训练都是一点一点慢慢积累起来的。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宽泛却没有具体的操作的办法,靠的是学习上的主动参与,思维的运动。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