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超过三千万人围观的话题:摧毁一个孩子有多简单?
网友的回答很扎心:
喜欢的东西被强制送人;
被父母追着骂;贬损他,不遗余力地贬损;
忽视他,极度没有存在感;
羞辱,不分场合……
也许父母怎么也想不到这些被“用”了千遍的教育方式,却是摧毁孩子的元凶。
不要小看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有时候它比暴力的伤害都大很多。
尤其是这8件事,足以摧毁他。
逼迫孩子分享
他会失去自我
知乎网友@阿藩馆长说,小时候自己亲手折的一千多颗星星被亲戚孩子看上了,父亲逼着她送人。
当时,她很抗拒,父亲却怒骂她:“一个破罐头,有什么稀奇的?”
从那时候开始,她学会了“谦让”。
就算她再喜欢的东西,被别人“抢”去了,她也只敢在心里委屈自己。
她说:“很多时候,都是我忽略自己,去迎合他人”。
或许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矫情,一个东西都不愿分享,怎么这么自私。
殊不知,父母强迫孩子分享,就是在摧毁孩子的自我。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曾说:
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只有当他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儿童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这是孩子建立自我的过程,他只有通过占有自己的物品来感觉“我”。
若在此时,父母强迫孩子分享,让孩子失去对物质“争权”的能力,也失去对“自我”的掌控。
慢慢地,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敢去争取,为了迎合别人的喜爱,就算再委屈,也要去“讨好”。
如果父母连孩子喜欢的东西都不能替他保护,只会将孩子推向胆小懦弱的深渊。
阻止孩子哭
让他情绪更容易“生病”
想必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孩子一哭,就心烦意乱,忍不住大声吼他“别哭了!”
但是,你知道你在阻止孩子哭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你在“教”他们压抑情绪。
从心理学上来说:哭是孩子的一种情感表达,哭声背后是无助、难过、伤心和痛苦。
这时候父母的接纳和尊重是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契机。
一旦孩子的情绪能力被父母切断,最终结果是:
孩子习惯压抑情绪,最终变得抑郁无助;
被憋坏的情绪会让孩子找到别的发泄方式,在暴力中寻得平衡。
看过一部电影。
一个男孩从小被妈妈教育:“不能哭,要做一个大男孩。”
当男孩伤心哭泣时,他被严肃地反问:“你为什么要哭?请做个大男孩好吗?”
渐渐地,男孩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
然而被压抑的情绪却让男孩内心的负能量越来越多,最终用暴力反击了出来。
你看到孩子哭,其实你也看到了他的情绪、无助、难过、伤心和痛苦。
这时候我们要去正视他的情绪,允许孩子难过和无助,孩子反而容易慢慢自我调整过来。
总是否定孩子
让他更易自卑
网友@天璇小兔说:
小时候他吃饭掉粒米,父母就用筷子打着他的手关节骂:吃饭都不会,猪都比你强。
他走路摔一跤,妈妈就用小棍拍着他的小腿肚骂:走路都能摔跤,你还能干什么?
哪怕是做得再好,父母对他也只有不屑:又丑又笨,也就这件事能做得好,还不是什么正经事。
从没被肯定过的他说:至今为止,我都很自卑,有时候甚至不敢“抬头做人”。
父母总是对孩子说“很笨、蠢、猪脑子”这样的话,并不是真的觉得孩子很差劲,可是在孩子眼里,这些话是对他们人格的“侮辱”。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书中这样说: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而形成一种“反自我”的内在声音,让孩子变得自我攻击。
贬低、打击、否定的教育,无法激励孩子,反而给了孩子负面的暗示与诱导。
父母对孩子说“你很笨”,最终孩子也会觉得“我就是很笨”。
父母说“你比不过人家”,最终孩子会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越来越自卑。
不被接纳的孩子,最终也不会接纳自己。
不给孩子回应
让他总是感觉缺爱
有一个男孩拿着试卷一路跑回家,告诉父亲他考了一百分。
父亲却“听不见”他的话,继续做自己的事。
男孩不甘心,锲而不舍地围在父亲身边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父亲却不耐烦地说:你烦不烦啊,不就是考了100吗?这么爱显摆?
从那一刻,男孩失去了和他分享的欲望。
父母的忽视是对孩子最冰冷的惩罚。
当他喊你一次,你无视,他可能是失落;但是当他喊你第三次,你依然没有回应时,他就会绝望,认为你不爱他,然后在没有安全感中成长得越来越自卑。
有心理学专家总结出,被忽视的孩子最终有两种结果:
1. 自尊受损
孩子会感到自己不被重视、不被关心,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
2. 情感问题
他会感到孤独、失落,长期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下,容易产生情感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情感忽视,是“杀死”孩子情感的第一把刀。
它最终只会让孩子:
讨好父母,变得乖顺懂事,压抑自己;
叛逆,为了寻求关注而对抗父母。
无论你是处于哪个层次的父母,都需要对孩子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父母带着爱回应孩子,才不会让孩子缺爱。
当众指责
摧毁孩子的自尊
在《老师请回答》节目中,男嘉宾小骏因为被母亲当众辱骂,记恨了很久。
有一次,母亲怀疑他交了“坏朋友”,在人来人往的校门口,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用语言侮辱他。
这件事就像一根刺一样狠狠扎在了小骏的心里,直到现在,谈到这件事他依然会难过到哽咽。
郑渊洁说过:
“要想毁掉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杀手锏就是当众出孩子的丑,当着外人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
每个孩子都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是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
当众指责打骂孩子,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意义,只会把孩子的自尊狠狠“踩碎”,让他陷入到极度羞愧的境地。
这样孩子会变得:
在外人面前自卑、懦弱、胆小;
在父母面前没有信任感,变得冷漠,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古人曾说过,教育孩子“七不责”:
“一众不责,二悔不责,三夜不责,四食不责,五疾不责,六庆不责,七忧不责”。
如果你想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成长,就请保护孩子的自尊,这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安全感。
习惯“贿赂”孩子
摧毁他的自驱力
“如果你考100分,我就带你去游乐园玩”;
“只要你按时完成作业,我就给你买最新的游戏机”;
……
很多父母都有类似这样的行为。
你以为这是在激励孩子吗?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贿赂式教育”。
知名育儿专家王人平曾说:
父母这种看似“激励”孩子的方式,混淆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和目的,让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为谁而学,把学习变成非常功利的一件事。
事前的奖励,就像一种“诱惑”,虽然当时有用,但是长此以往会带给孩子两个弊端:
一是:养成孩子“讲条件”的习惯,让孩子把“功利”放在第一位。
二是:孩子会觉得“我做这些事情都是替父母做的”,慢慢地就会变成父母求孩子做事情。
比如:
妈妈让孩子扫地,他可能会问“做了有什么奖励”,如果妈妈说“没有”,那么他就不愿意去做。
父母毫无原则的“贿赂”,只会助长孩子的贪婪,最终孩子就会“反噬”父母,变得冷漠无情,变成逆子。
凡事都催
让孩子越来越拖延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儿子的拖延症越来越严重了。
每天,无论我怎么催,他依然是起床很慢,写作业依然磨磨蹭蹭。
有一天,他被我催得不耐烦之后,忍无可忍地怼道:
整天就是催,我的耐心都快被你磨光了,你越催我越不想听。
一句话点醒了我,原来:孩子是越催越差劲的。
从心理学上来说,父母的催促,会让孩子产生两种反应。
第一种:父母的催促让孩子大脑处于紧张的状态。
尤其是父母催孩子写作业,让他在紧张的状态下更容易出错。
如果孩子大脑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下,很容易焦虑。
第二种:父母的催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控制,不能正面反抗,就只能用磨蹭来“无声对抗”。
于是,父母越催,他越磨蹭。
有人说过:养孩子,需要慢一点。
父母真的不必要一直对孩子的一件事“揪住不放”,不仅摧毁孩子的自信,也会削弱亲子间的信任感。
父母要学会“放慢”脚步,把信任和尊重给到孩子,让他自己去觉醒。
凡事都要管
让孩子失去自主能力
网上有一个女孩控诉:我被妈妈管得要窒息了。
在家不准关门;不能和人交朋友付出真心;
我每天的衣服都是她拿的,不穿会不高兴。
想穿什么不能自己决定。
想去哪玩,不能决定。
想买什么超过100的东西都要她批准;
吃什么也自己不能决定,
她说:我被妈妈管得很心累,真的特别想离家出走。
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父母都习惯“管”着孩子:
孩子该吃什么,孩子该穿什么,孩子的作业该怎么做,孩子去哪里都要管。
可是,这样的管,更多的是干涉,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被讨厌的勇气》里有这样一段话: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一旦父母想妄加干涉孩子,孩子要么失去主见,最终会什么都听父母的;要么自我压抑,被没有自由的生活裹挟着,更容易有抑郁倾向。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的是“管理”孩子,而不是“管”孩子。
有时候该放手,就不要去干涉。
李跃儿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的。”
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养大”就可以了。
教育更需要为孩子搭建健全的心理,培养乐观的性格,给他充满爱的情感,塑造他的人格魅力。
教育孩子,就是这几个字:真诚、尊重、接纳、鼓励。
真正成功的父母,不是要给孩子多么富足的物质,而是要做孩子精神和灵魂的的领路人。
父母的“路”对了,造福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