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孩子,很多父母和孩子说话时会小心翼翼,一句话说不对,孩子就关上房门,拒绝交流。
还有的父母出于一片好心,本想奉上忠告,孩子却满脸不耐烦,最后弄得剑拔弩张,不欢而散。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对话,是反应,而不是顺应。
什么是反应?什么又是顺应?
先讲两个小故事。
橙子期中考试前,我们之间有过一次对话。
因为期中考试是高中入学后的第二次考试,还是挺重要的,我多少有些上心。
吃饭的时候,我说:这次期中考试,你争取提前复习,考试时检查,看看你的真实水平怎么样。
橙子不屑一顾:不复习、不检查,那才是真实的我。我才不做那么虚假的人。
我不动声色:要是这么说,我觉得还得加一条——不学习、不复习、不检查,那才是最本真、最赤诚的你呀。
橙子就嘿嘿笑。
还是期中考试前,餐桌前的又一次对话。
橙子说:我这回考试争取进步20名。
我心想:才进步20名?你对自己要求有点低了吧。
因为橙子上次考试在没复习、没检查的情况下是年级一百多名,我觉得他有潜力进步得更多一些。
这么一想,我就没说话,因为这话一出口我就知道挺没意思的,但又没想好怎么接。
橙子爸爸接了过来:嗯,这次进步20名,下次进步20名,每次考试都争取进步20名,这样的话,到高考的时候……好家伙,那得是什么水平啊!
我和橙子都忍不住哈哈笑。我在心里暗暗竖了个大拇指。
发现了吗?这两次对话,如果我们是本能的反应,那会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比如:你怎么能不复习不检查?你可不能这样啊,态度要端正啊。
比如:才想着进步20名?你能不能有点上进心?
这就是反应和顺应的区别。
反应的深层原因,是我们把孩子的话当真了。
而和青春期孩子聊天,太认真你就输了。
青春期的孩子,喜欢正话反着说,吊儿郎当地说。
他们还都是属鸭子的,煮烂了嘴还硬。
你要是当真了,是没法和他对话的,因为你总想着告诉他正确的观点,总想着扳正他的行为和态度。
你说出来的话肯定政治正确,但也肯定无趣,在孩子听来,就是唠叨。
时间长了,孩子也就懒得和你聊天了。因为你会是什么反应,孩子早就预料到了——谁会自找没趣呢?
再说,这么大的孩子,能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吗?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他都知道。
只是用这种反着说、吊儿郎当地说,来掩饰自己的脆弱和焦虑。
这么大小伙子、大姑娘,人家也是要面子的,你干嘛非要一本正经地戳破人家呢?
所以,这几年,我越来越找到感觉了,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你吊儿郎当地说,我就接住你的话茬,吊儿郎当地回。彼此会心一乐,也都知道是啥意思。
这就行了。
当然,能做到顺应的前提,是父母有一颗余裕的心。
你对孩子是信任的,你知道他本质是向善向好的,才会给他充分的空间去体会、去试错。
如果父母本身就很紧绷,过于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如临大敌,那就很难给到对话回旋的空间。
反面教材的事我也干过。
我在做晚饭,橙子放学回来,到厨房和我聊两句。说起他们元旦的活动多么好玩,又说到放寒假的时间。
我掐指一算:这么说来,还有二十多天就要期末考试了?
我就有点着急,说:
从现在开始就得进入期末复习状态了,手机要管控起来了。从现在开始,每天要背一个单元的单词,这样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背得差不多了。你上次不是英语拉分了吗?这回把单词都背了,肯定能提分……
橙子就很不耐烦,气呼呼地说:我的事你别管了。我就不想背单词!
这小子,有这么和父母说话的吗?我本能地想怼回去,但忍住了,什么也没说。
橙子又嘟哝了一句:本来和你说元旦活动的事,你倒好……
这时我已经意识到自己又本能地反应了,是自己太心急了。但一时面子上转不过来,就还是没说话。
吃饭时,我把肉菜夹到橙子那边(其实是我不想吃肉),没想到橙子趁势说:谢谢妈妈。我也就借坡下驴,两人一笑泯恩仇。
你瞧,当父母过于着急,功利心太强,得失心太重,或者思维模式比较刻板,就很容易陷入本能的反应模式。
这种模式下,说出来的话就是直愣愣的,就带着对立、指责、教导、命令的意味。
青春期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就是容易执拗、偏激、冲动。
两个本能冲动凑在一起,就很容易进入负性增强模式,把一场小摩擦发展成家庭大战。
总结一下。
反应,立足点在自己身上,是出于本能的反应模式,不假思索、没有觉察的回应。
顺应,立足点在孩子身上,先把孩子的话接下来,再因势利导。或者就到此为止,没有后面的“利导”。
因为这个“顺”的动作本身,就包含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和意味了。
这个态度和意味,可能是接纳,可能是信任,可能是认可。
相较于我们想要教导给孩子具体的条条框框,这些接纳、信任和认可,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孩子向善向好的底层动力。
所以,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需要修心养性,把自己的心量扩大一点,再扩大一点,才能接得住孩子。
这是内心的功夫,也是我们家长要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