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开学,邻居家小孩乐乐和儿子一个班。
透过窗户,他低着头、弓着背,怯生生的,俨然没有上学期的活泼开朗。
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乐乐的暑假日常。
他家境很不错,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所以从小跟着奶奶生活。
每次出门,孩子帮忙提袋子,奶奶马上说:“你提不动,别把东西弄丢了。”
在小区楼下玩,身旁的奶奶总是在旁边给他泄气:“哎呀!你看你,成绩不好,运动也差,以后咋整?”
乐乐暑假想和儿子去尝试新事物,奶奶说:“这孩子做事没耐心,我看还是算了!”
时间久了,小伙伴都不爱和他玩,乐乐也被奶奶天天拘在家里。
再见到他,就是如今开学。
眼里仿佛失去了光,整个人看起来唯唯诺诺。
看过弗洛伊德说过的一句话,决定人一生幸福的,是童年时期是否自卑。
越自信开朗的孩子,越会逢凶化吉,走出康庄大道;
越自卑懦弱的孩子,越活得郁郁寡欢,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然而,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自卑的,孩子之所以自卑,大多都是源于不当的家庭教育。
那么,如何养出一个自信明媚的孩子呢?
不管家里经济条件如何,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在这四个方面对孩子大方点。
不吝啬夸奖
前段时间,医师李辛讲过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大二的女儿李楠前来咨询。
妈妈说,女儿突然休学在家,每天不是通宵玩游戏,就是吃喝睡。
她打过也骂过,孩子就是不肯上学,甚至说自己就是一无是处的废物。
一番询问后,李辛发现,孩子的病因出在妈妈身上。
从小到大,女儿做错一点小事,妈妈就会不停地批评:“你怎么对得起我的付出?”
有一次,李楠不小心忘记写妈妈布置的作业,还没等她解释,妈妈就把她赶出家门,当时,天色已经很晚了。
这样的事情太多,严重消耗李楠的精力和能量。
一次次对抗和怀疑后,她渐渐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心中也只剩下挫败感和无力感。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积极权威期待。
意思是,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变坏,就不停地打压与否定他;如果想让一个人变得更好,那么就一直肯定他、鼓励他,他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那么,父母该如何去肯定孩子,让孩子开出自信之花呢?
第一,夸过程,夸努力
孩子取得进步或成就时,很多父母会说:“你真聪明”“你真棒”。
更好的表达是:“这次很棒,下了苦功夫,也很认真,爸爸妈妈都看在眼里,希望你再接再厉。”
夸奖他们的勤奋和坚持,而不是他们的与生俱来的天赋。
第二,夸具体的细节
越细节越好,越具体越有效。
前段时间,儿子在学校画了一幅画,拿回来给我和他爸看。
他爸说:“真不错,这幅画很漂亮!你太厉害了!”
我说:“你这画颜色搭配看起来真不错啊!你是怎么想到的?”
儿子听完我的话后,明显更开心,也更加认可我的话。
这就是夸细节。
越有针对性的表扬越有说服力,孩子才会知道往哪些方面努力。
不吝啬陪伴
教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剪刀效应”。
是说,若父母在孩童时期陪伴孩子的精力越长,长大后教育越是省心省力。
“跳水女皇”郭晶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教育孩子上,她和霍启刚始终坚信:陪伴不能省。
夫妻俩工作都很忙,但依旧抽出时间陪孩子。
假期里,他们会带孩子们外出旅游,看艺术展览、看风景,也会在家里举办家庭聚会,带孩子做花灯、学烘焙。
周末的时候,一家五口还会待在一起玩卡牌,一起做饭,做手工……
郭晶晶曾说:“照顾孩子这件事,不能假手于人,只有我才能将最好的留给孩子”。
所以,在几个孩子童年阶段,她几乎推掉了所有工作,一心一意只为陪孩子长大。
霍启刚也在采访中表示:
“工作确实很忙,但是自己每天坚持早起,陪儿子吃完早餐再去工作。如果不珍惜这些时间,小孩很快就会长大。”
看过作家刘墉的一段话:
“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陪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毕竟教育没有重来,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好好爱你的孩子,扎扎实实去陪他长大。
我们会发现,在高质量的陪伴下,他们变得自信开朗,浑身充满能量,蓄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不吝啬教育资源
这两天,张雪峰携女儿张姩(nian)菡共同录制了一档综艺——《寒暑假》。
他本人也以优秀的教育理念火出了圈。
张雪峰说:“我的女儿,你想怎样就怎样,作为父母,我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他是怎么做的呢?
张雪峰从小给女儿规划了一条犀利又实用的升学之路。
小学,他让女儿在苏州念公立学校;
中学送去国际学校,这样就避免了中考内卷;
等大学时,他给女儿规划上香港大学,并攻读硕士学位。
就连女儿的爱好,他也有所兼顾,张姩菡喜欢绘画,张雪峰就给她开一个美术学校,还让员工的孩子免费去上课。
张雪峰直言:“出行必须头等舱,五星级酒店,给她准备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她想做什么都可以。”
就连上综艺,张雪峰也为女儿绞尽脑汁,甚至动用“人脉”,特地写了一封信给主持人汪涵。
这封信仅有三个字:拜托了。
希望这位好友能够帮忙照顾他的女儿。
张雪峰这种不留余力的,基于对孩子个性特点的深入了解后,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的培养方式,着实让人羡慕。
虽然我们普通家庭可能没办法像张雪峰一样,给孩子太多金钱上得到支持。
但他说的“父母做后盾,让孩子自由生长”,却适用于天底下所有父母。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孩子的第一准则就是:
与其盲目跟风,不如花时间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爱好。
是动植物?是天文物理?还是文学,艺术?
一旦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父母无需多做其他动作,只需要围绕这个兴趣点,提供对应资源和帮助,让孩子在兴趣的驱动下自然学习。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家庭教育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段与孩子共同进步的旅途。
信息爆炸时代,孩子的学习方式并不局限于书本和补习班。
可以是图书馆,是在线课程,是实地考察,甚至是家庭实验。
总之,尊重孩子的节奏,引导他们克服未知和挑战。
在多样化的学习中,孩子也能建立更全面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未来的人生大考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不吝啬社交体验
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一类孩子:
总是和同学产生矛盾,不会解决冲突;
“独行侠”一般,不爱和人说话,性格胆怯、怕表现;
总是交不到朋友,也不敢站上讲台,一开口就结结巴巴,满脸通红……
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邻居家孩子小杰就是如此。
五岁前,小杰妈妈觉得孩子还小,所以很少带孩子下楼,也几乎没有和社区里的小伙伴玩耍过。
后来上幼儿园了,才发现儿子居然没有学会完整说话,每次人一多,就喜欢躲在她身后。
看着其他同龄小朋友落落大方,自信张扬的样子。
小杰妈妈后悔极了。
于是,她向我们请教如何让孩子大方开朗起来,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小区里的牛娃爸妈们纷纷热心出招:
多参加家庭聚会,多带孩子下楼和同龄人玩;
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参加夏令营和志愿者活动,锻炼孩子胆识;
当然,最锻炼人的还是夜市摆摊,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孩子思维会变得更活跃,脸皮自然而然就“厚”了。
之前看过北京四中的钱校长分享了一个教育观点:
一个孩子,一个人,他要有四个方面的构建。
首先是生物性的构建。也就是说人要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快速对危险有反应,要有生活能力。
其次是人格性的构建。一个人需要有性格,有修养,有人性和信仰。
再次是社会性的构建。在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社会规则,艺术审美等方面有所表现。
最后是工具性的构建。即知识,能力,技能等等。
其中,社会性和社交性贯穿始终,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和知识能力的培养。
就如卡耐基告诉我们的那样:
成功 = 15%的专业技术 + 85%的人际关系。
在未来的社会中,良好的社交能力能让孩子不惧怕任何场合,是孩子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所以当下,丰富的社交活动,也应该是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课。
与所有家长共勉,愿所有孩子都能从骨子里长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