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青春期的孩子厌学、暴躁、沉迷游戏的背后,都是你没看到的需求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我们常说养育孩子是一条单行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乖很听话,但是养着养着就“偏”了。

厌学、暴躁、沉迷游戏等现象,时常发生,家长们往往会被折腾得焦头烂额,焦虑不堪,不知所措。

当我的孩子出现了偏差行为 我们能做些什么?

孩子偏差行为的背后是什么?

孩子偏差行为的背后,都是孩子在呼唤父母正确的爱。

在家庭治疗师的眼睛里头,没有有问题的孩子,也没有有问题的家长,而是在这个家庭里头,是关系出了问题,不是人出问题。

那关系怎么出了问题呢?

所以我要先抛出第一个问题:当我的孩子出现偏差问题。

偏差问题包含得很多,比如说比较严重的:我的孩子抑郁了、厌学了、学习动力不足,或者不理人、不听家长的等等。

偏差行为意味着这个孩子从外观上去看,和主流的孩子不太一样。

我和其他咨询师在一起做同辈督导或者技术交流时,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孩子的咨询目标和家长的咨询目标完全不相同。

孩子说:我很痛苦,甚至想自杀,该怎么办?

父母说:孩子很痛苦,沉迷游戏,和同学老师相处也不好,休学一年了,到底怎么才能让他去上学?

无论孩子怎么表现自己痛苦的内心,家长的咨询目标只有一个:

如何让孩子去上学。

为什么如此执着让孩子去上学呢

家长们首先要搞清让孩子上学到底为了谁。

妈心理交流群中一位家长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

“孩子休学,让我觉得自己既失败、又无能,生活一下子脱出了我的掌控,担心和焦虑不断加重。”

失控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生气和吼叫:你快去上学!

部分家长学习了一些妈心理的课程后,决定要改变自己,一开始特别努力地改变自己的教养形式,压制着自己的火气。

原来可能对孩子都是嚷着说,现在都是咬着后槽牙轻声说:“儿子,该去睡觉啦!别玩游戏啦”,实际上内心火气旺盛。

你迫切的想从你的焦虑、担忧、害怕、失控的不确定感里赶紧跑出来,然而责任又告诉自己:

这是自己的孩子,逃不掉。

你觉得只要孩子上学,焦虑就能解决,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你学了十八般武艺,但依旧还是在无意识地成为帮自己这个角色的时候,这个孩子看到的是:

我已经如此痛苦了,痛苦到我从社会退回到家庭,我用了很多症状去暴躁地去表现自己,可是此时你看到的只是你的焦虑。

那这个孩子是被你救出去了呢 还是被你推得更远呢?

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去告诉家长的时候,家长听不见,不是家长不想听,是因为家长自己都已经焦虑的什么都看不清了。

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痛苦“视而不见”

孩子不去学校一定是有原因的,当他想寻求帮助的时候呢,那家长又给不到他怎么办,他只好躲回家里了。

家是最后的港湾,孩子想在家里头,把我的房门锁起来,在家里头再营造一个我自己的港湾。

但是爸妈一张嘴说的就是:“哎呀,你坚持一下,回学校再努力一下,把心放宽一点……”

此时这个家不再是港湾了,跟外界没有区别。

一个孩子做咨询时说:“我真的听不得他们说,你心眼大一点,别那么小,复学没你想的那么可怕。

比如我迟到五分钟,那当我去敲教室的门,跟老师喊报告,老师不会说我什么,我会在所有同学面前,走到我的座位里。

这一段时间,即便我心里知道,同学老师看向我的眼光也许没什么问题,也许没有嫌弃,我依然会紧张害怕,觉得自己很糟糕,我出着虚汗,手里头发凉,腿有点哆嗦的走着不到五米的路。”

他的家长安慰他说:“你别理他们,一低头就往前跑就过去了,一瞪眼一咬牙就过去了,不难”。

所以大家说孩子不跟家长沟通,不是孩子不想和家长沟通,是孩子跟家长沟通之后,家长看不到看不到他的难

你们会用很多正能量、很多鸡汤,告诉他坚持就是胜利,这一个模式一定是随时随地,每天,每月,每年。

当你处在那样一个状态里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帮到孩子的。

放下“教导”孩子的执念

每一个孩子自带天赋,需要做的是放下教导孩子变好的执念,而是“激活”孩子。

激活的前提依旧是关系。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做依恋关系

孩子一生下来和外界建立联系的第一个人是妈妈,所以她和妈妈的互动关系,造就了他以后跟所有人去互动的一个模式;

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决定了后面他到底是听话的还是逆反的。

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第一种安全性依恋关系:

意味着这个妈妈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妈妈,她会在这个孩子饿的时候及时喂他,会在孩子不太舒服的时候,及时地呵护他;

第二种矛盾性依恋关系:

这种妈妈爱孩子的时候愿意满足孩子的需求,然而妈妈的情绪不够稳定,一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情况,就会暴躁、发怒;

可是当情绪平稳下来的时候,又会觉得愧疚到尘埃里。

第三种回避性依恋关系:

孩子渴望妈妈的爱,然而等到的却是妈妈涣散的眼神,缺失了交流。

关系满足不了孩子需求的时候,会转向外界获取,比如手机、游戏、社交等。

想要“激活”孩子,就要给孩子安全的依恋。

真正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而不去盯着孩子,我的焦虑我负责,而不是我的焦虑,孩子负责。

分清责任,守好边界。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青春期的孩子厌学、暴躁、沉迷游戏的背后,都是你没看到的需求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