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孩子犯错或失败,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责备。
吃饭时,孩子不小心把菜掉到地上,家长:“你怎么回事?”
孩子偷偷玩剪刀,把手划伤了,家长:“让你别玩别玩,活该!”
孩子参加比赛没有获得名次,家长:“你怎么在台上那么紧张,都练了那么多遍了······”
在家长固有的观念里,认为责备就是教育,大声斥责、吼叫,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和重视,让他们长记性。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责备只是把自己的坏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习惯性责备,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01
总是责备孩子的错误与失败
他会变得无能
很多孩子普遍缺乏探索和冒险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关。尤其是犯错、失败后,家长的反应。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
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
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
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教育中,家长习惯性责备,容易让孩子产生“梭子鱼心态”,陷入自我怀疑和无助中,丧失斗志。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犯错了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因为害怕被责备而谨小慎微,做事畏畏缩缩,早早地就失去了对于探索、挑战新事物的热情和胆量。
遇到挫折和失败总是被责备,“不行”、“没用”,孩子的思维就会逐渐固化,从根本上否定自己,而不是从可以改变的因素来考虑问题,于是越来越自卑消极,抗挫折能力差。
被责备,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意味着自己不被爱。于是,他们往往会回避错误,学会撒谎,不敢承担责任,对别人的态度和反应很敏感。
这样的思维和性格特点,必然会限制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02
遇事不责备,是为人父母的智慧
史蒂芬·葛雷是著名的医学领域科学家,记者采访他时,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能够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让人意外:
“这和我幼年时,我母亲对我身上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方法有关。”
有一次葛雷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他没抓牢,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
母亲看见了并没有批评惩罚他,她只是说:
“哇!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之后母亲引导他尝试各种拿瓶子的方法,最终一起找出最稳当的方法,并且让他挑选工具把地上的污渍打扫干净。
母亲对待他犯错时的平和与智慧,让史蒂芬·葛雷从小就形成不惧怕犯错和失败的性格特征,才能不断地尝试实验,在各种错误中吸取经验,最终成就了卓越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家长面对各种事情已经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忍耐力,所以都希望孩子能够乖一点、省心一点,少闯祸,给自己减少一些麻烦。
这种心情很能理解。
可是孩子不是木偶,他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此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受我们控制的状况。
此外,孩子和成人的行为有根本的区别。由于成人已经具备了先前习得的技能和经验,绝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为了“完成”、“不搞砸”。
但是孩子年龄小,本身不具备很多基本的常识和经验,他们的行为大多是为了“学习”,这个过程才是最关键的。
比如孩子没拿稳导致果盘摔到地上这个“错误”,并不值得家长大动肝火而指责孩子,那只是孩子成长需要经历的千千万万次尝试中的一次。
家长应该做的,首先是让孩子把地上的水果捡起来收拾好,这是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然后教会孩子怎么拿果盘才能更稳,这是让孩子习得生活技巧,把“错误”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
这样平和、理性的处理方式,才能让孩子不畏惧犯错和失败,拥有不断探索的自信和勇气。
03
让孩子在错误和失败中学习
而不是承受责备
庄纳思 · 恩克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发现了小儿麻痹症的疫苗,使许多人避免了小儿麻痹症的病痛折磨。而他的发现结果是通过第201次的试验才得到的。
有人问他:“你的最终发现是最伟大的,那么你是怎么看待前面的200次失败呢?”
他回答说:
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200次的失败。
在我的家庭里,我们从来不认为我们做过的任何事情是失败的。我们所关心的是,我们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学到了什么知识?
我在第201次试验中成功了,我如果没有前面200次的经验,就不会得到第201次的成功。
智慧的家长,从不会因孩子的错误和失败而责备、压制孩子,他们懂得引导孩子如何从错误中学习,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
这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耐心。
当孩子犯错、遇到挫折,第一件事应当是关注孩子的情绪。
有些时候,孩子本身就很自责、懊悔、沮丧,再去责备他,无异于雪上加霜,容易破坏孩子的自尊心、自我价值感。
因此,家长首先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平和理智一些,可以问问孩子感觉怎么样,对他的感受表示接纳和理解。
其次,对于错误,启发孩子思考自己为什么会犯错,认识到错在哪里,承担相应的后果,或是教孩子正确的方法,避免下次再犯。
这样,孩子才能够在错误中完成一个学习的过程。
面对挫折和失败,家长也应当用正面的语言,鼓励孩子从可以改变的因素入手,比如多练习、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拥有改变的力量。
用这样的引导,来帮助孩子重拾信心,形成成长型思维,他才会振作起来,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强。
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应当让孩子知道,不管是犯错还是失败,父母依然爱他,是他坚实的后盾。
一个充满爱、支撑性、包容性的环境,会赋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积极乐观,勇敢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生而为人,错误与失败,几乎会伴随一生。已经成为大人的我们,尚且会常常犯错,又有什么资格去苛求孩子不犯错、不失败呢?
重要的是,作为家长的我们,能不能启发孩子的内在动机,把错误与失败当做一个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让孩子学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