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们都很关心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甚至网上有很多有关“幼儿园孩子的问话攻略”,但可能收效并不是特好。
这是因为孩子是为了分享而表达,大人则是带有目的性地询问,这其中就会有很多差别。
孩子分享的是心情,父母渴望了解的是经过
“妈妈,妈妈,我可想你了!今天在幼儿园睡觉时,我想你都想哭了。”哪怕是到了中班,我家俩孩子一到幼儿园放学时,就会“扑上来”对我说出这么一番话。
当然,如果他们手上有制作的黏土玩具、小的贴画等,也会迫不及待地和我分享他们的成果。
但当我进幼儿园接俩孩子,问及孩子表现如何时,他们老师就会说:“俩孩子吃饭很厉害,但是不够遵守纪律”之类的话题。
老师的表达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大人思维”,自然我们当家长的也是如此。 长时间的社会规则、经历,已经让我们熟悉了一套“和规矩”、“和他人相处”、“在集体中间生活”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不用特别正经地上课,只是通过游戏、集体活动、按时吃饭、睡觉……来让孩子明白“集体交往”、“公共规则”等概念。
所以,孩子往往会向我们诉说自己的心情、成果等,对于所谓的“过程”(如吃了什么、几点钟睡的、在幼儿园里玩了什么……)通通都不是自己关注的要点。
大人和孩子完全想的不一样,自然说出来的话也是完全不同的。
让孩子在家练习“语言的反抗”,比“肢体反抗”同样重要
我家俩孩子上幼儿园小班前,我和很多父母一样:非常担心孩子受欺负。
所以一直在和孩子说:不要去打别人,但如果有人来搞你,你一定要反击,要打回去,还要告诉老师!
小班刚开学没多久,我家弟弟就和班上一个小朋友发生了冲突。
放学时,我问他是怎么回事? 孩子却特别骄傲地跟我说:有同学用手抓我了!我也抓他!妈妈,妈妈!我就像你说的那样,我反击了!他搞我,我也搞他了!
但当我详细问他,这个同学是谁?你们是为了什么“干仗”时,孩子却是“一脸懵逼”,只是依旧沉浸于:“我就是像妈妈说的那样,我反抗了!”的自豪之中。
而所谓的告诉老师,我家孩子选择告诉了保育老师,而班主任对此事则是“浑然不知”的状态。
直到第二天去了班上,两个孩子同时伸出手才发现都是“布满伤痕”的,至于到底是为什么受伤,两个人为什么打架,两个孩子谁也说不清楚。
这时,我才深刻地意识到:除了教会孩子要反抗以外,更要教会孩子“说明白”。
“老师,xx不给我玩球,他打我,好痛!”
“老师,我要吃这个,没吃饱。”
让孩子反复练习“人名+事情+结果”的句式,在家逮着机会就让孩子不停地说,这样到了幼儿园也就能说了——至少咱们家长或是老师在询问情况时,我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和孩子约定好“倾听时段”,更要注意孩子“胡诌”的细节
孩子一般在放学时就特别喜欢跟爸妈急于分享各种幼儿园趣事:比如我得了小红花、我受到了表扬、我交到了好朋友、然后拼命地和好朋友“88、再见”……
但我在接孩子时,却几乎鲜有精力去倾听——往往一边要注意接送孩子的家长和车辆,另一边则要牵着孩子离开幼儿园,真的没办法“一心三用”!
这时,孩子的说话是“无效”的,我们那副“心不在焉”、“答非所问”的样子,孩子自然也能感觉到大人们的敷衍,所以选择好的时间段和孩子聊聊幼儿园的事情,或许比匆匆忙忙更好。
在晚上睡觉前,和孩子聊一聊幼儿园的事;
孩子在家里闲聊说起幼儿园时,不妨在他的兴头上多问几句;
当孩子受委屈哭泣时,好好听ta说或是让ta痛快哭了,再抱着问问原因……
总之,选择在时间充裕、彼此心情放松的那时那刻“倾心交流”,绝对要比上下学如同灌鸭式的提问要好得多。
像我家俩孩子说:你说话不准插嘴!你都被批评了!
我超级厉害,我都帮我同学搬板凳了……
从侧面就知道了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这样不如再顺着孩子说的话题,和孩子多聊聊,在“闲谈”中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