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婴儿的语言是哭,饿了哭,累了哭,困了哭,尿了哭,委屈了哭,伤心了哭,难过了哭,想妈妈了哭……
而我们会发现小婴儿在使用这种语言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因为有负面的情绪,也就是难受了,无论是生理上的难受,还是心理上的难受。
孩子在开心的时候他会自己玩,甚至会露出微笑!
慢慢的孩子长大学会了说话,但是哭依然是他表达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即使当我们已经成年,当我们累的难受,当我们崩溃的时候还是会哭。
我之前在广州的幼儿园做过保健医生,我们去学过儿童心理学,当时老师就提到了一个分离焦虑和安全感的课题,建议我们回去去观察那些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那些哭和不哭的孩子,再去观察他们的父母就会发现,孩子上幼儿园哭还是不哭主要是跟家庭教育有关系。
那些家庭关注孩子的需求,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回应的话,就能让孩子情绪稳定,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很有安全感,孩子在跟父母分离的时候就很容易能够适应陌生的环境,到新的幼儿园他就不哭了。
这里所谓的“哭不哭”并不是说孩子都不哭,可能孩子就是跟妈妈分离的时候,心里面难受哭两句,但是不会哭的很厉害,很容易被安抚,而那些所谓哭的孩子就是很难安抚,哭得喉咙嘶哑那是常态,哭着哭着玩一会儿想到妈妈又哭,也就是在幼儿园适应会比较困难。
而那些在幼儿园不哭的孩子,到底是家长做对了什么?这些家庭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主要是有五类家庭有能够教育出安全感满满的孩子,孩子安全感满满自然就不容易出现分离焦虑,孩子没有分离焦虑,在陌生的环境下他能够应对自如,自然就不容易哭。
上幼儿园“不哭”的孩子,主要来自于五类家庭,看看你在其中吗
第一类:一岁之前给孩子吃个够的家庭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孩子的人格发展分为5个阶段,第1个阶段就是口唇期,也就是孩子0~1岁,通过吸吮、咀嚼、咬等口唇活动获得快乐。
建议孩子一出生喝母乳,孩子在两个月之前一天要喝十几次的母乳,到了孩子两个月左右能够顺利的喝母乳,可以考虑给孩子用安抚奶嘴,如果不习惯给孩子用安抚奶嘴的话,那么到了孩子三个月左右喜欢吃手指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的手洗干净,让孩子随便吃,让孩子想吃多久就吃多久。
到孩子添加辅食的时候要制作不同种类咬感的食物给孩子吃,比如说苹果和香蕉咀嚼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的口唇这时候特别的敏感,当他能够接触不同种类的食物,他的咀嚼感觉不一样,其实就能满足他这种欲望。
当孩子的口唇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孩子就更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乐观开朗,能够信任他人,更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能和别人处得好,这样的孩子上到幼儿园之后,因为信任老师,信任妈妈说晚上来接,他自然就不会太焦虑了。
第二类:父母感情和睦的家庭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最温暖的港湾,如果这个港湾经常狂风暴雨,父母经常在他面前吵架,甚至在他面前打架,这对于孩子来说,家庭这座温暖的港湾实在是太危险了,连家都不能带给他温暖,他还能信任这个世界吗?
所以那些上幼儿园不哭的孩子,大多数是因为他的父母感情很好,在他面前没有吵过架,父母感情好就能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这艘大船是很牢固的,所以他知道无论外面的风雨再大,只要回到家就很温暖,所以他无惧外面的风雨。
当然也能更好的面对各种环境,上幼儿园那是小case啦,只不过是陌生的同学老师,只不过老师要求上课要坐着凳子,还有同学在不断的哭泣,这些小风小浪他都不看在眼中。
第三类:有仪式感的家庭
孩子在小的时候换尿不湿,妈妈会告诉他妈妈现在给你脱开旧的尿不湿,换上新的尿不湿,你看尿不湿上面有一个小熊,即使小婴儿他听不懂,但是妈妈温柔的话语也能安抚他。
到他吃辅食的时候,妈妈会告诉他今天妈妈给你做了什么食物,这个又是什么味道的,孩子已经慢慢听得懂妈妈的话语了,这也能让孩子能跟妈妈同步。
到孩子断奶的时候,妈妈不会突然离开孩子,而是逐渐的减少喂奶的次数,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吃饭了,妈妈的neinei也要休息了……
到了孩子一岁多两岁的时候,每次妈妈出门会告诉孩子妈妈要出去上班了,妈妈要出去买东西了,等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妈妈就回家。
虽然刚开始孩子会哭,但是慢慢的孩子发现妈妈虽然出门了,但是还会回来,妈妈不会永远消失,而他适应了妈妈出门跟他打招呼,之后就会按照妈妈说的时间,比如说天黑就回家,他就会对妈妈的离开很放心。
这种有仪式感的家庭其实就是妈妈把孩子当做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孩子,不断地去跟孩子互动,让孩子知道妈妈要干什么,而且妈妈是言出必行,所以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告诉他你白天在幼儿园玩,晚上妈妈就接你回家,孩子也是非常信任妈妈的,自然就不会哭闹。
第四类:让孩子做自己的家庭
孩子到了两岁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苏醒,他就希望什么都是自己做主,他不希望总是要妈妈管着,他妈妈叫他吃饭,他说:不,我不要,我就不吃。妈妈让她穿裙子,他说:不,我不要,我就不穿,我要穿裤子。
这其实是孩子觉得我自己是不是可以做主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时候有一些妈妈就担心孩子不会选衣服,担心孩子不会自己吃饭,还在不断地宠溺孩子或者是不允许孩子做主。
比如说孩子回家的时候,他要自己按电梯,结果妈妈按了他就会哭,这其实是因为孩子想自己做主,这时候妈妈可以出电梯然后再进电梯,让孩子自己按,让孩子能够自己做主。
其实孩子就具备了独立的能力,能够自己做主的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他自然也能够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因为到了幼儿园老师就是要求孩子要独立做起的,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厕所,当孩子在家里面已经习得这些能力,上幼儿园他自然就不害怕,再加上老师还会表扬他,说他做得好,他可能不仅不哭,还会爱上幼儿园。
第五类:哭闹没有用的家庭
孩子出去外面看到一个玩具想买,但是妈妈觉得家里面已经有同类的玩具了,不想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一哭闹妈妈就说:算了算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如果这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去了幼儿园,他不想在幼儿园他就会拼命的哭,因为他觉得哭了之后我妈妈会满足我,当然就会撕心裂肺地哭了。
但是同样的事情,有一些家庭却是另外的处理方式,孩子在外面哭闹撒泼打滚,妈妈迅速的把孩子抱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在旁边陪伴的孩子,允许孩子哭,但是不会因为哭就满足孩子,等孩子哭够了就问孩子哭够了吗?如果孩子还继续哭,就帮他洗把脸,等孩子不哭了再跟孩子讲道理,妈妈为什么不给你买?
所以这些孩子上幼儿园,妈妈就跟他说清楚了,你白天去上幼儿园,晚上妈妈接你回来,既然哭没有用,他自然就不会在幼儿园哭了。
你们家孩子上幼儿园哭不哭?是属于以上哪种类型的家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