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常提到,孩子到了小学中年级,开始不听从大人的话,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孩子似乎都不愿意接受。
家长的重复提醒往往无效,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反抗。这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家长们感到非常沮丧。
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家长的沟通方式不被孩子接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孩子没有建立起对长辈的敬畏心。
尊敬师长是学习的重要基础,没有敬畏心,孩子就难以亲近和信任他们的教导者,也难以接受他们传授的知识。
敬畏心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让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感到困难重重。
一个不尊重师长、行为放纵的孩子,很难吸收知识的精华,也难以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这种缺乏敬畏心的现象,与孩子的思想发展有关,也有更深层次的因素。
敬畏心是怎样培养的呢?教育专家林格先生提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知识的无限是敬畏心的起点。
孩子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无知,认识到世界的宏大和知识的深广,明白总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这样他们才能以谦逊的态度面对生活,敬畏心才会自然而生。
敬畏自然法则,让孩子们理解万物都有其规律,不可轻易违背;
敬畏生命,让他们认识到每个生命的价值和独特性,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
敬畏自然,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与神秘,学会和谐共存;
敬畏师长,让他们尊重并跟随师长的教导,少走弯路。
在当前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人人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敬畏心显得特别重要。
那么敬畏心要如何培养呢?
林格先生认为,从礼敬做起是培养敬畏心的有效途径。
礼敬,不单是表面的礼貌,更是内心敬畏的直接表现。
孩子离家时告知家长,回家时让家长知晓,这样的小细节,实际上体现了对家长的尊敬和让家长安心。
遇见师长时主动打招呼,这个简单的行为,背后是对师长的敬重和敬畏。
还有,遵守公共秩序,不插队、不大声喧哗,这不仅是对规则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礼敬。
目前,家庭和学校在礼敬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或课程中,这导致孩子们的敬畏心逐渐缺失,对他人没有基本的礼貌,还有些孩子甚至开始无视规则和老师。
礼敬是相互影响的。
家庭里,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示范礼敬,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模仿。
在学校,老师通过言行来教授礼敬的真正含义,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社会也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尊重和敬畏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素书》指出,修养包括道、德、仁、义、礼,礼是其中的基础。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礼敬,仅依赖法律来维持秩序,很多行为就需要依靠规则和工具,比如智能设备来执行,就像是闯红灯拍照,单纯靠人力来纠错,会很困难。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敬畏心。只有心中有敬畏,孩子们才能保持谦逊,真正走上学习和成长的正轨,在未来的生活中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