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是一段很特殊的时期,被称为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孩子大脑快速发育,学习能力强,各方面还未定型,因此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
“6岁以前的时间对于儿童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因为‘布’是在3-6岁这段时间内织成的。儿童在这时候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将陪伴他们一生。
具体来说,他们走路的方式、做事的风格都会形成一定的模式,融入他们的性格,成为稳定的特征。”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学习习惯差、注意力不集中、叛逆不听话······
其实,很多成长问题,都可以追溯到0-6岁这段时期,有没有给孩子打好基础。
观察发现,6岁前,如果以下4件事没做好,将会给孩子未来的成长埋下隐患,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教育也会变得越来越棘手。
01
给足孩子安全感,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6岁前,对父母的依恋是很深的,有经验的家长一定有同感:
孩子一小会儿没见到妈妈,就会很着急,到处寻找,直到听到妈妈的回应、看到妈妈的身影,才感到安心,放松下来;
晚上一定要跟妈妈睡,让妈妈哄着睡,否则就会哭闹······
尤其是0-3岁这一阶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安全感,即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吃饱穿暖,孩子渴望被爱、被保护、被安抚。
家长充满爱的照料,让亲子之间建立起温暖、亲密、持续的关系,这是孩子发展自我和探索世界的基础。
早期形成的这种依恋关系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并影响到人生的各个方面:自我价值感、与人相处的模式,乃至学业和事业的高度。
感到被爱、安全感充足的孩子,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自信、勇敢地对外探索、迎接挑战,面对困难也不会轻易被打倒。
而没有得到充分的爱和陪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通常比较敏感、胆小、容易紧张焦虑,做事畏手畏脚,容易退缩放弃,抗挫折能力较差。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科恩博士,曾提出过一个“蓄杯理论”:每个孩子生来都带着一只空杯子。
父母的关注、陪伴、游戏互动、安慰支持,会往孩子的杯子里填满“爱”与“亲密”。
当孩子的杯子被填满时,他就是快乐的,自信的,乐于合作的;相反,始终怀抱空杯子的孩子,则经常会闷闷不乐,无理取闹,出现较多的成长问题。
因此,家长要多陪伴孩子,积极回应,增加互动,多使用温和正面的语言,减少粗暴的话语,让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
我们与孩子培养起更牢固的关系,教育也会更加简单,好的关系,没那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
02
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在我们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屡屡出现“熊孩子”的身影,加上亲身经历,以至于许多人谈到“熊孩子”就咬牙切齿。
电影院里,大声喧哗,踢前方座椅;公共交通上,追逐吵闹;动物园里,拔孔雀毛;在电梯里放烟花······
这些行为,反映了孩子规则意识的淡薄,与平时家长的纵容、不作为有关。
2岁半到3岁半是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又叫纪律关键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段时间是孩子第一人生的反抗期。这时候,孩子会走路,会说话,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年龄小,天性活泼,就算做出一些“坏事”,也无关紧要,长大了自然知道改变。
殊不知,从小无原则地放任孩子,只会助长他们的“全能自恋”心理,习惯以自己为中心,长大了再想纠正,会很困难。
家长应当抓住纪律关键期,给孩子的行为设置底线,让他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至少让孩子明白两点:第一,规则意识,第二,安全问题。
规则意识:
主要是在外面、公共场所要注意的事情,比如交通规则;乘车购物要排队;公共场所不吵闹,有事小声说;爱护环境,垃圾不乱扔;爱护动物,不伤害他们;不高空抛物······
孩子犯错了,不帮他逃避、找理由,鼓励孩子勇敢承担责任,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安全问题:
这个时候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在安全问题上,家长可以严厉一点,生命只有一次,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坚决不能触碰。
比如不用手摸插座、开水;汽车行进过程中不开车门;走路靠右侧的边边;不独自到水边玩;不跟陌生人搭话;别人给的东西不随便要······
孩子从小有敬畏感、规则意识,不仅保障了孩子自身的安全,也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明白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这是孩子未来进入社会的基础。
天不怕地不怕,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03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孩子习惯不好,是家长们很头疼的问题。
早上赖床不起,经常迟到;吃饭磨磨蹭蹭,到处走动;放学回家只顾着玩,作业一直拖延;条理性差,不爱收拾房间,东西到处乱放······
这些问题每天都要给孩子唠叨很多遍,但却收效甚微,家长累,孩子也感到心烦,经常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争吵。
如果孩子上小学、初中了,家长觉得很难管,问题往往出在6岁前,没有给孩子养成好习惯。
小时候不舍得管,青春期不敢管,长大了管不了,这就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现状。
从小培养好习惯,是孩子将来自律的关键。否则,等孩子长大了,家长将要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来改变,还未必有效果。
生活习惯上,最重要的是独立自主的习惯。
从孩子2岁左右,就可以教他自己穿衣穿鞋、刷牙洗脸、收拾玩具,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别舍不得孩子动手,让孩子养成自己独立做事的好习惯,不依赖父母,这对他的成长、自信心发展都大有益处。
生活习惯上,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也很重要。
艾盖瑞·贝南罗特在书籍《从0岁开始》提到: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养成规律作息。稳定的作息,足够的睡眠,规律的锻炼,均衡的饮食造就健康的体魄;
更重要的是,稳定的作息让孩子准确地知道下一个时间段要做什么,从而建立其内在的节奏感,从而生成可预见的安全感。”
家长可以制作一张时间表,贴在显眼的地方,全家一起过有规律的生活。
学习习惯上,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专注力。
一两岁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带孩子一起看绘本,每晚固定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每天都有固定的看书时间。
少让孩子接触电视、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和孩子一起定下规矩,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如果把养育孩子比作栽种树木,小时候培养好习惯,就相当于在小树苗时期巩固营养、扶正树干,基础打得好,后面不需要太多干预,树木会自然地笔直向上生长。
04
多让孩子体验、试错
0-6岁,也是孩子学习和认知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探索欲十分旺盛,学习、模仿能力很强。
孩子接触、体验到的事物,会深刻地印在脑海里,促进大脑发育,并转变为他的成长经验。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照顾过于无微不至,生怕孩子磕了碰了,把衣服弄脏了,对孩子的保护和限制太多,反而不利于他的成长。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需要完成的任务,3-6岁的孩子正处于主动和内疚的冲突中。
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表现出的探究行为受到鼓励,他就会形成主动性,乐于创造和探索;
如果他的独创行为总是被嘲笑、打击,内疚感就会超过主动性,导致孩子逐渐失去信心。
因此,家长应当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多多尝试和探索,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体验各种新鲜事物。
比如,多带孩子去大自然中,充分打开感官,呼吸新鲜空气、踩踩落叶、在草地上躺一躺、摸摸树干的纹路······
孩子体验得越多,亲自动手尝试得越多,会对外部世界有一种掌控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抗挫折能力也会更强。
孩子犯错时,家长也不要过多指责,控制住情绪,引导孩子认识自己错在哪里,学习正确的做法,让犯错变成孩子学习的好机会。
有一句话这样说: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
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0-6岁就是那紧要的一步。
以上4个方面做好了,相信孩子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从容。
喜欢今天的文章,记得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