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家庭教育最残酷的真相:你永远也教不出自己认知以外的孩子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一个孩子最难越过的坎

莫过于父母的低认知

作家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写了这么一段故事,耐人寻味。

因为进城上学要收费,卖豆腐的老杨不想让两个儿子杨百顺和杨百利继续读书。

老杨只想让儿子在家当徒弟、做豆腐,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儿子读书涨了本事,成了科员,就会不把他这个当爹的放在眼里。

有一次老杨和好友老马闲聊后,觉得老马说的有道理,随即改变了主意,理由是上了学当了科员回来再卖豆腐,豆腐会比别人家的更值钱。

老杨担心脑子灵光的二儿子杨百顺上了学就不再回家卖豆腐,于是准备只送脑子笨的小儿子杨百利去上学。

为了计划得逞,防止杨百顺闹,他还和小儿子杨百利沆瀣一气,写了两张都是“不上”的纸条,让杨百顺先抓阄,看似公平,实则偷梁换柱,暗度陈仓。

不到一个月,上学之事败露,杨百顺和老杨闹翻了,为了安抚二儿子,老杨许诺以后卖的豆腐都会给二儿子抽提成,让儿子攒钱早点成家娶媳妇。

真是可悲可笑又可气。

由于老杨自身认知的局限,他不仅没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还从中作梗,处处阻碍孩子发展,只为让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

教育路上,最怕一些无知又自信的父母用短视的眼光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

家长固执地认为“女孩读那么多书干嘛”,那么孩子说出“就算我不读大学,以后嫁得好照样不差”此类让人大跌眼镜的言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处处限制孩子,如此养出来的孩子只会畏首畏尾,凡事追求稳定,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容易错失很多机会,更失去了少年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家长若以功利心为导向,干预孩子的社交选择,排斥孩子和“成绩差生”交往,又对孩子说“你看人家成绩那么好也不帮你,她根本不把你当回事”。

时刻传递带有偏见的思想,只会造成孩子人际关系认知错乱,不利于孩子健全性格的发展。

家长的打击式教育、愧疚式教育、“唯金钱论”等有毒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心里埋下自卑、敏感的种子,让他们越长大越自闭,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今日心理学》杂志中有一篇文章写到:精神穷养的孩子难翻身。

他们因为缺少来自家庭的认可和支持,往往丧失了“松弛感”,总是感觉前途渺茫,常常自我怀疑,焦虑万分,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父母日常灌输的狭隘思想观念也会限制他们的成长,当一个孩子习惯了画地为牢,就难有出息。

很认同《认知突围》中的一句话:

“贫穷真正的内涵,是父母永远无法给孩子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东西,除了车子、房子,更有思维、认知与格局。”

要知道,物质贫困只能羁绊孩子一时,而精神贫困却像一条隐形的绳索,束缚着孩子的未来,将孩子长久地困在方寸之间,使其难以挣脱、步履维艰。

电影《天才少女》中,一位妈妈为了将女儿培养为数学家,控制了她所有的社交娱乐,自动屏蔽女儿的痛苦,这位妈妈固执地认为:想要成功,就必须经受这些磨难。

最后女儿不堪忍受妈妈的思想控制,报复性自杀了。但这位妈妈依然没有觉醒,还打算继续用这种方法,去控制外孙女。

一个家庭最沉重的枷锁,不是没钱,也不是社会地位低下,而是深陷认知贫困的牢笼还不自知。

一个孩子最难越过的坎,不是成绩退步,也不是父母离婚,而是父母低认知所筑起的高墙。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结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写到:

“一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父母的高度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这个高度绝对不是说父母的学历和财力,而是指眼界、态度、胸襟,还有你不停地努力学习、付出和进步。”

我不禁想到农村出身的俞敏洪和董宇辉。

可以说俞敏洪是在母亲的推动下考上北大,第一次失败,死了心的他回到农村种地,然而母亲却没有死心;

第二次是母亲硬把他塞进学校当代课老师,教初一学生英语,这个经历促使他再次参加高考;

第三次是他的母亲听说县里有个高考培训班,于是一个人去县城,找了三天三夜才找到培训班老师,回来的时候,正遇暴雨天气,摔进沟里好几次,满身泥泞。

母亲当时狼狈的模样,成为俞敏洪最直接的学习动力,他拼命努力一年,最终如愿考上北大。

同样是家境贫困的董宇辉,他的妈妈借钱为他交学费;大学毕业后,他在两份高薪工作中摇摆不定,父亲一句“真正的工作应该是创造价值的工作”击碎了他的迷茫,为他的职业选择指明方向。

同样家境贫寒的两个人,却在父母的引领下,拓宽了生命的广度。

某种程度上来说,家长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边界。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孩子从你身上吸收最多最深刻的那部分,铸成了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思维模式。

小到日常生活,大到人生重要决策,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命运走向。

思维开阔的父母,往往会鼓励孩子多尝试新鲜事物,去探索未知领域,以此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批评性思维。

遇到问题时,他们会先让孩子独立思考,积极解决问题,勇于承担风险。

当和孩子出现不同意见时,他们不会高高在上地以长辈姿态压制孩子,而是会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选择。

因此,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更自信,他们懂得大胆表达自我,创造力和竞争力也会优于同龄人。

四年前坚持学考古的女孩钟芳蓉,曾被全国网友审判,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她家条件太差,应该报考师范、金融、计算机等“万金油”专业。

四年后她作为北大考古毕业生代表,发表演讲,还以面试92.4分的成绩,进入甘肃省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她所报考的岗位,全国只招一人。

无论当时还是眼下,她的父母永远都是她坚定的支持者,他们始终觉得孩子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要管别人怎么说。

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虽因生活所迫,无法长伴女儿左右,但他们却给予了女儿无限的接纳和理解。

与之相反的北大神童张炘炀,16岁就考入北航成为了一名博士。

原本手持一手好牌,谁能想到竟因父母的三次阻拦,无奈选择躺平,就连网友都忍不住吐槽:

“张家祖坟冒了3次青烟,愣是被父母盖得严严实实。”

“寒门之女”以非凡之志,突破底层和闭塞之限,逆天改命;

“天之骄子”却难抵父母意志,黯淡跌落神坛,其辉煌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家庭教育真正的差距,其实是父母格局和认知所拉开的鸿沟。

格局有高低之分,认知有好坏之分,结果也千差万别,孩子的一生,都在为父母的认知买单。

不由得让人感慨: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结局。

一个家庭最好的投资:父母提升认知,修炼格局,才能真正托举孩子

有一张图,将父母分为四个层次。

肯为孩子改变的父母,处在金字塔最顶端,而只满足孩子物质,单纯肯为孩子花钱的父母,则排在最后。

现实中总能见到很多父母花了大量金钱为孩子报辅导班,要求孩子读很多书。

而自己却手机不离手、麻将不离桌,很少读书充电,了解时代变化,拥抱孩子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教育最大的笑话,正是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希望孩子把书读好,一群不学习的父母在努力育儿。

作为孩子终身的老师,父母只有先打开格局,持续接受教育,有意识地提升教育认知,孩子才能打开未来世界的窗户。

如果你想做出改变,但又没有方向,不妨先从以下三点进行尝试:

1. 持续学习,保持阅读习惯

父母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课程、在线学习等方式,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书香家庭养出书香子女,清华才女武亦姝的爸爸下班后便关机,只为陪孩子一起读书。

当我们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时,也要思考我们是否成为了孩子眼中“别人家的父母”。

你不妨看看自己的手机应用后台,了解自己每天在手机上花费多少时间,只要把玩手机的一半时间用来阅读,相信孩子也会爱上阅读和写作,根本无需为孩子报写作班。

除了读经典,闲时也可以读读这些高分书单:

2. 保持好奇,培养多元化思维模型

父母单一的思维模仿,只会让孩子未来的路越走越窄。

家长不设限,始终保持好奇心,关注新兴事物和趋势,孩子才能远离认知偏见,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父母可以在假期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去大学、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带孩子摆摊,和孩子一起接触不同领域的人群;

也可以陪孩子观看自然、历史纪录片和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和电影,丰富世界观。

3. 稳住心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教育要从爱开始,让孩子在激励中成长。

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父母可以寻求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运动、冥想或和亲人交流,避免在负面情绪驱使下打骂孩子。

当孩子犯错时,作为成年人,要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指责。

懂得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

通过沟通,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引导。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话:

教育不是一场通关游戏,而是一座远方的灯塔。

这座灯塔,是父母的认知所能给予他的,一个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一种鸟瞰世间的格局,一套深透底层逻辑的方法论,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以父母无条件的爱为基础。

点亮文末【赞】,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父母,共勉!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家庭教育最残酷的真相:你永远也教不出自己认知以外的孩子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