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一群宝妈聚会聊天,说着说着,话题全围绕着自己家的孩子。
有位宝妈的分享,让人印象深刻:
她家刚满8岁的儿子,在家对父母、长辈的态度极差,说话不客气,动不动就发火。
经常提出过分的要求,要是不满足他,他就摔门,大声吼叫。
可一出门,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说话的声音像蚊子叫一样,对人还特别客气。
看到儿子这巨大的反差,妈妈很是苦恼:
为什么孩子在家蛮横不讲理,在外面又胆小怕事,会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
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特别是从小在家里备受宠溺的孩子,表现更明显,而背后的原因,让人扎心。
“窝里横”的孩子,背后是父母的过分宠溺
《超级育儿师》里有个叫串串的孩子。
出生那会在老家被爷爷奶奶带着,父母在外地打拼后,事业有些起色就把他接到身边。
为了弥补他从小缺失的陪伴,他要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想办法满足。
以致于他要求越来越多,得不到的话,就会撒泼打滚,不分场合发脾气。
有次他在商场吵着要玩具,妈妈没同意,他直接拿起就摔,逼妈妈不得不买单。
妈妈忙着听电话没回应他,他一口咬住妈妈的手指,妈妈没有批评他,反而笑着跟他说“对不起,妈妈下次不这样”。
串串的问题,没有因为妈妈的妥协就改正过来,反而愈演愈烈。
和姐姐发生争执,他一言不合用手抓伤姐姐的脸和脖子。
可即便如此,妈妈只是云淡风轻让他跟姐姐道歉,道歉了才给他玩具;爸爸得知情况后,还一个劲替他说好话。
看到这一幕幕,观察员兰海老师毫不客气地表示: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纵容养成的。
父母明明知道,孩子脾气暴躁,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却允许孩子一而再、再而三挑战大人的底线。
一味地让步、妥协,最后换来的,是一个放肆任性的霸道小孩。
别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在他的认知里,谁对他最包容、最宠爱,他就对谁最放肆无理。
妈妈舍不得骂他、说他,他就成天大呼小叫,稍不顺心就对妈妈破口大骂;
爸爸不跟他计较,选择无视或逃避,他就更加目中无人,和爸爸死杠到底;
老人家心疼他,不愿他受半点委屈,甚至总是出面护着他,他就敢在所有人面前对长辈呼来喝去。
仗着家人对他的溺爱、骄纵,他活成家里的“小霸王”,说啥是啥,完全没了尊重和礼貌。
有心理专家总结过,“窝里横”的孩子,内心有种能量,趋向于“控制”身边每一个亲近的人。
尤其他确认大人会对他百依百顺,他就有恃无恐,把各种负面情绪全发泄到大人身上。
孩子“外面怂”暴露他的社交弱点
一个孩子被宠坏,容易“窝里横”,那为什么一走出家门,态度却180度大转变呢?
知乎有位妈妈分享:
家里的孩子在父母面前蛮横无理,出了门见到陌生人,连大气都不敢出。
要是别人主动跟他打招呼,他吓到赶紧躲到父母后面。
有小朋友抢了他玩具,他都不知道要回来,而是跑回家吵父母去帮自己重新买一个。
甚至别人要他做什么,他都不敢拒绝,一愣一愣地乖乖听话。
像这样的情况,有些父母不怎么在意,觉得孩子长大了就会改过来。
可结果却是,面对外人越来越胆小,哪怕上学、工作,都活成一个“怂包”。
一位网友说自己的妹妹就这样。
和家人在一起,脾气比谁都大,在公司被领导或上司多说几句,网上买的东西不喜欢,她逮住谁就骂。
不立马应答她,她就会不断唠叨。
可在单位,多少年没加工资,还被领导安排在一个最辛苦的岗位,她不敢辞职。
平时休假,不管是周末还是下班后,单位一个电话,她就屁颠屁颠跑过去,毫无怨言。
即便这样“讨好”,也不见得和谁关系好,人有什么进步和提升。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人之所以“外面怂”,很大原因是他不懂得正确的社交方式。
习惯在家里横行霸道,被父母无底线地保护,结果做事和思考都是直线条,简单粗暴。
一旦用那套熟悉的哭闹耍横跟外头的人相处,发现不好使,别人根本不会纵容他,还反过来打压他、疏远他。
不懂得如何跟别人有效沟通、正常交往,久而久之,他就只能逃避、躲起来。
没有人觉察到他的困扰,没办法教育和引导他,到头来,他继续在外面碰壁,受人排挤。
只能把积压的害怕、担心、恐惧,悉数发泄到“不敢欺负他”的家人。
进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漩涡中。
恩威并施的教养才是孩子生存的底气
放任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的性格和行为,显然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困扰和麻烦。
心理专家李玫瑾说过:“爱子女的正确方式应该是恩威并施。”
接纳孩子的任性、脾气,这无可厚非,但也要用爱管教,引导孩子有正确的行为举止。
趁现在孩子有可塑性,全家人一起努力,做好这3件事,给孩子正向积极的引导。
1、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换位思考他的处境。
孩子任性、发脾气,往往是内在的需求没有被看到和理解。
他着急的时候,父母更需要冷静下来好好思考,究竟他在表达什么诉求。
是要的东西很重要?是没有积极回应他?还是在外面受气了回家发泄?
搞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引导。
父母可以尝试站在他的角度,语气平和地问他:“你生气,是因为……(原因)吗?”
能洞察到孩子需求、陪伴他直面问题的父母,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只有让孩子感到有人理解他、明白他,他才可能放下抗拒,冷静下来说出自己的真实心声。
2、敢于拒绝孩子,对他不合理的要求或行为说“不”。
在家里,父母不要一直“让”着孩子。
在这个规则分明的社会,父母要及时告诉孩子,什么事能做,什么不能做,和别人相处的边界在哪里。
特别是孩子做错事,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敢于拒绝,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妥协。
比如孩子打人,平静温和地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要说对不起”,或者提前跟孩子约定,要是打人会有什么“惩罚”,罚他不准玩玩具,不能吃喜欢的零食。
既然定下规矩,全家人就要统一战线,不给孩子“钻空子”的机会。
只有孩子知道家是讲规矩的地方,才不会随时撒野,无限挑战家人的底线和原则。
3、不给孩子贴标签,给他示范正确的社交技巧。
注意,不要过分在孩子面前强调他的问题行为。
孩子哪里做不好,父母就主动引导、示范。
在家,家人们要懂得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告诉孩子该有的礼仪和态度。
在外,跟别人沟通交往大方得体,教会孩子如何正确与他人互动,别人欺负自己时应该怎样应对和表达。
每个孩子都渴望和外界建立关系,和同龄人互动。
那么,认真地引导和教育,一点点纠正孩子的社交问题。
当孩子和与人互动中获得肯定、认可,他才能有动力去学习和改变,在成长中变得成熟懂事。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对于家庭来说,什么都能延误,唯有孩子的教育不能延误。”
爱孩子和立规矩,不是单选题。
给孩子表达的自由,也给孩子一定的规矩和限制。
唯有这样智慧的教导,孩子才能持续在正道上。
记住,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在根源上打好基础,才是对他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