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你养出的孩子是否爱你,就取决于这一个细节,父母再忙也要看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被网上的两个反PUA小孩笑疯了!

刚做完饭的大人,对男孩说:

“我帮你做好了饭,炒好了菜,我快热死了,可我舍不得开空调,你知道为什么吗?”

“热死都不开,那是你脑子有泡!”

“你这孩子,大人都这么辛苦了,你一点都不感动吗?”

“我感动啥?你感动你自己就好了!”

一个小女孩,对妈妈说:

“妈妈,我们一起吃冰激凌吧。”

“妈妈舍不得吃,你吃吧,吃剩了我再吃。”

“那你还是别等了,估计我剩不了。”

“宝贝,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才能天天吃冰激凌。”

“还是算了,那不得吃腻了……”

网友纷纷评论:

“这妥妥是我的嘴替!”

“果然还是新脑子好用!”

“对方拒绝了你的PUA,并回怼了你!”

在生活中,有太多这种喜欢自我感动式付出的父母,他们对自己自虐,对孩子无私,以为这样就能换来孩子的爱。

可这种付出,看着震撼,听着伟大,其实是用自己的委屈,绑架了孩子的一生……

别把孩子

变成了父母的“辜负者”

网上有个视频,看完让人内心五味陈杂。

儿子小的时候,父亲丢下一句“厌倦了琐碎而平淡的生活”,就抛妻弃子二十多年不闻不问。

母亲带着儿子搬出之前的家,辛苦半生拉扯儿子长大。等他娶妻生子后,母亲也准备开始享受晚年生活。

没想到,消失多年的父亲,因为瘫痪需要人照顾,回来找儿子。

一开始,儿子把父亲送到了养老院,但父亲脾气太大,要求挑剔,两个月气走了四个保姆。

无奈之下,儿子只能把父亲接到了自己家照顾。

看儿子和儿媳被前夫折腾得焦头烂额,母亲主动提出帮他们照顾前夫。

她说:“儿子压力太大,太累了,我心疼儿子。”

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儿子获得了一档节目的帮助,可以翻新家中的老宅。

可儿子的做法却让人大跌眼镜。

为了让瘫痪的父亲生活方便,他把整个一楼几乎都设计成了父亲的私人房间,卧室外更有精心布置的“苏州园林”式景观。有山、有水、有鱼,既豪华又雅致。

他和妻子的房间,是一个挑高的小复式,楼下休闲娱乐,楼上看书办公,还有茶室可以看星星。

就连妻子养的猫,都有一个小“别墅”。

但反观母亲的房间,却被儿子装修成了一间小小的“保姆房”,一张床、一个衣柜。

转角是洗衣机和烘干机,还有自动升降的调料架,方便母亲被父亲随叫随到时可以自动灭火的灶台。

而母亲唯一的爱好乒乓球,被装裱在一个画里,挤在马桶上方。

镜头前,这位母亲勉强笑着:“除了儿子,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

有网友辣评:“真是幸福的一家三口,儿子找到了一个不花钱的护工,瘫痪的老父亲也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保姆。”

每个看似“白眼狼”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任他予所予求的父母。

父母在“我都是为了孩子”的想法中自我感动,孩子却只觉得你的付出和牺牲,都是理所当然。

《深度关系》中指出,父母的过度付出,会让孩子被动成为“辜负者”,他们会觉得父母可以被辜负,或者被激发出内疚感。

知乎上看到一个女孩的分享,她从小在母亲的“你就不能体谅我一点吗?”“你你怎么一点良心都没有?”中长大。

她体谅母亲的辛苦,所以只能默默忍受母亲的伤害,直到情绪压抑太多,最后患上了抑郁症。

父母的强行卖惨,换不回孩子的真心感恩。

父母的过度自我牺牲,也只会毁了自己,毁了孩子。

所有关系中的“圣人”

大都在满足自己的自恋幻想

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自我感动式养育的“翻车”经历。

她带儿子去配近视眼睛时,忍不住一遍遍叮嘱:

“眼镜的材质很重要,可不能给你配便宜货。”

“唉,妈妈用的眼镜就是杂牌。”

她原本想着,自己对孩子这么好,啥都给孩子舍得,给自己却舍不得,儿子一定会说:“妈妈真好!我爱妈妈!太感动了!”

没想到,她儿子不但不领情,还冲她发火:

“你就不能对自己好一点吗?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方式让我内疚?”

“你以为你这是爱我吗?你只是想让我有负罪感!”

听到儿子这样说自己,这位妈妈觉得儿子一点都不理解她的苦心。

可没想到的是,晚上接儿子时,她随手给自己买了一杯奶茶,儿子看到后却笑着说:“妈妈,看到你给自己买奶茶,我真的很开心。”

孩子其实并不想看到父母为了他们失去自己,也不想看到父母活得太过辛苦。

但我们做父母的,却总是忽略这一点。

精神分析专家朴又兰曾说:

“人类经营生命的最终目的,是要朝着满足自我的方向前进。在亲子关系中,也毫不例外。”

自我感动式的父母,就是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因为他们只想满足自己“当一个好父母”的自恋需求。

但任何事情一旦过度,就会对关系中的双方都造成伤害。

就像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的:“父母的过度付出,其实也是一种对自我的破坏。”

简单说,就是当父母对自己的辜负越多,为孩子做出的牺牲越大,就会不自觉地生出“怨气”。

因为有了“怨气”,父母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孩子用听话、孝顺回馈自己;

因为有了“怨气”,父母就会觉得自己过得不好的原因,都是因为孩子。

所以,放下想要做个好父母的“自恋情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如何不让父母的自我感动式付出

成为彼此一生的枷锁

《奇葩说》辩手黄执中讲起那个经典的“吃鱼头”故事时,感慨道:

“妈妈也好难,自己吃鱼头,想把最好的鱼肉留给孩子,可孩子直到妈妈去世,才知道真相。”

“孩子也好难,他可能用一生背负对妈妈的愧疚和自责。”

爱,本就是左右为难。

我们虽做不到事事圆满,但可以尽力维持好养育中付出的天平,不让孩子背负道德压力,不让自己活得一生拧巴:

1、 不弄反吃苦的对象

郭晶晶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她小时候吃过很多苦,才锻炼出了长大后无比坚韧的性格。

所以她会让自己的孩子,在成长阶段也去吃一些苦,这样他们才能知道生活的不易。

当然,让孩子吃一些生活的苦,不是让孩子真的去没苦硬吃,而是让他们去接触一些生活中的真实。

比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成就感。

父母少包办一些,孩子多动手一些,有了生活的真实体验,孩子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会更强。

2、 不弄反关注的重点

苏兹·卢拉曾说:

“我发现,当我关怀自己时,我的孩子是受益人;我发现,我们必须首先不惜一切代价关怀自己的内心——

我们的身体、心智、情绪和内心生活的心。我们自身的转变,是给孩子最伟大的礼物,可以让他们自由地成为他们自己。”

就像前文中的那个男孩,他看到妈妈买了奶茶后开心,是因为他看到妈妈把关注点放在了自己身上。

一个能专注自身的父母,一定会是孩子眼中闪闪发光的父母。

因为,你关注自己,爱自己,就是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

3、 不弄反焦虑的内容

《为何家会伤人》中写过一个观点:

很多父母真正焦虑的,不是孩子真的有问题,而是和孩子的分离。

这类父母因为自己无法独立,所以需要用“密不透风”关爱孩子的方式,去消除自己的孤独和空虚。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家长。

她独自带着女儿长大,但在女儿考上大学后,一度想要搬去女儿的大学旁租房照顾女儿。

在被女儿拒绝后,她一次次对我们抱怨:

“我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带她,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她竟然这样嫌弃我!”

孩子从出生起,就注定和我们终将分离。

在孩子长大后,选择放手,不要用“伪装”的爱,去束缚他们走向广阔天地的脚步。

被网上的一段话看到泪目:

“原生家庭最让人窒息的,是父母让孩子窒息的同时,又让他感受到,你内心是爱他的。

他怨恨你造成的伤害,想要逃离你建的那座为他好的牢笼。可他也实实在在感受到过爱的瞬间。

心中深处的愧疚之情,让他忘记了和父母之间存在的裂缝。

这种强烈的负罪感,像一件湿透的棉袄。

穿上冷,脱下了冷。

像跗骨之蛆一般,一点点,把他蚕食成听话的玩偶……”

愧疚这两个字,横在孩子的感激和恨意之间,让他们一生难得解脱。

可这一切,并不是我们爱孩子的初心。

最后,想对所有父母说,别用爱绑架孩子,更别用爱毁掉孩子。

父母不过度牺牲,孩子能轻松成长,就是最好的养育!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你养出的孩子是否爱你,就取决于这一个细节,父母再忙也要看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