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羡慕过别人家的孩子?
“人家孩子怎么那么自律,什么都不用家长唠叨?”
“人家孩子怎么那么会安排时间,写作业从来都不用催。”
01 自律是反人性的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自律,作为家长也不用太自责。
本身自律就是一种反人性的惰性或舒适区倾向。人性中往往包含着对即时满足和舒适状态的追求,而自律则要求个体为了长远目标或更高价值,去抑制当前的欲望,克服懒惰和拖延,坚持做正确但可能不那么容易或舒适的事情。
70后、80后的父母,尤其是农村的孩子,除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几率就很少,所以才会为了能改变生活状态,能从山村里、农村里走到城市,努力读书。
而如今我们的孩子都是00后,10后,他们从小丰衣足食,出生在城市的孩子更是吃遍市内餐馆,被父母带着全国各地游玩,家庭条件优渥的,还会有出国游。
孩子有的都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用努力,已经得到了,为什么还要让自己吃学习的苦?
所以说,自律很难,中学生自律,更难。
尤其意志力薄弱的孩子,更容易被电视、电脑、手机里面的娱乐内容所吸引。
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家长如何引导和管理,如何用他律来对孩子进行约束。
有些开悟早的孩子,可能在家长的他律影响下,慢慢会达到自律的境界。
而自律困难的孩子,家长就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孩子度过这段自己不能控制自己言行的青春时期。
教育就是守望,是陪伴,并不是所有的学霸非足够自律,只是他们更善于用他律,也就是外部约束,让渡部分自由,弥补自己缺失的意志力。
他律,才是大多数中学生逆袭的终极答案。
02 他律是一种契约精神
一个人想减肥,除非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并且保持自律性,才能够坚持下去。
但是如果是一群人,互相激励,每天互相监督,这种情况下则会督促着更容易坚持下去。
有时候有的社群里,还会设置一些小惩罚,如果某个成员哪一天没能坚持,那就要付出一个小代价,比如在群里发一个红包之类。
再比如你和一个朋友约好,要一起去看电影。
但是临去之前,你又懒得出门。这个时候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可能就想算了,不去了。但是有和朋友的约定,一般就需要去履行这个承诺。
这也是一种他律,如果你爽约了,那就是付出了一种品质的代价。让朋友觉得你这个人,不守时,容易变卦。
03 用好他律,让孩子逆袭
第一:寻找利于自我进步的环境
《荀子·劝学》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想要孩子用好他律。要为孩子创造好他律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氛围外在物理性的环境以及心理环境。
物理性环境:
比如不要让孩子在舒适的卧室、躺在床上看书、写作业。不要一边吃零食,一边学习。
可以带孩子去自习室学习,去图书馆上自习。
很多考研的人,都不在家自己学,更愿意去自习室或者图书馆学,就是因为这样的大的环境中,更容易让自己被他律,而不是想着一会在家吃点什么,是不是累了去躺一会。
心理性环境:
心理环境是让孩子加入一个积极向上的圈子。
就像跑步,如果自己一个人跑容易产生惰性。但是加入一个跑步社群,每天打卡,就会被大家积极地影响着。
孩子如果能有一个这样的积极、互相督促的圈子,也更利于做好他律。
第二:使用他律的惩罚特性
成年人上班,即便再不愿意早起,也需要按照上班时间去打卡。
这就是一种被动式他律。因为你如果不按时按点去上班,就会受到罚款、点名批评等惩罚。
或者总是迟到,没有实质性惩罚,内心也会感到到不安,后面则会尽量改正,保证不迟到。
曾经听一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个办法,让孩子们做口算练习。
如果第一遍做完,不能保证全部正确的情况下,就错一罚三。
这样惩罚性的措施,就能保证孩子在做题时候更加认真细心,在能力范围内就保证百分百正确率。
第三:设立明确目标与奖励机制
在利用他律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设立明确的目标与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做不仅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清晰的努力方向,还能激发其内在动力,使他律与自律相辅相成。
明确目标:
- 具体可量化: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比如“本周内完成数学章节的所有练习题,并达到90%的正确率”。这样的目标既明确又具有挑战性,能够促使孩子为之努力。
- 分阶段实施:将大目标拆分为若干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都设定完成期限。这样做有助于孩子逐步建立信心,同时也能更好地监控进度,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奖励机制:
- 即时奖励: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是口头表扬、小礼物或是增加一些他们喜欢的活动时间。即时奖励能够让孩子立即感受到努力带来的正面反馈,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 长期奖励:为完成大目标设置更具吸引力的长期奖励,比如一次家庭出游、心仪已久的玩具或书籍等。长期奖励能够激发孩子的持续动力,促使他们为了更远大的目标而坚持不懈。
- 奖励与兴趣相结合: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将奖励与其兴趣相结合,使奖励更加个性化、有意义。例如,如果孩子喜欢画画,那么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奖励他们额外的绘画时间或材料。
通过设立明确目标与奖励机制,他律不再仅仅是一种外部约束,而是转化为了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孩子在追求目标、享受奖励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习惯,最终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