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走啊!挡住人了,你没长眼睛吗!”
电梯刚打开的时候,一个男孩推着自行车出来。
因为车尾朝外,而他还是有点不熟练,慢慢挪着。
爸爸已经有点不耐烦地大声斥责他了。
孩子涨红着脸,赶紧推着。
“说了多少遍了,要你不要这个点推着车出门,人这么多,就是不长耳朵。”
爸爸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快一点,而且可以换个时间,不要干扰到其他的邻居。
但爸爸用凶巴巴的语气吼向孩子的时候,原本的好意,在孩子的心里应该也大打折扣了。
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情景。
早上催着孩子刷牙洗脸,当孩子磨蹭时,就会立马吼几句。
催孩子写作业,总是吼着,“你怎么就这脑子啊!”
“还要我讲多少遍,你才记得住!”
……
情绪上来的时候,往往整个屋子都是愤怒的回音环绕。
2
若是爱孩子,先从控制音量开始!
跟大声吼叫相比,孩子更喜欢大人用低的声调沟通。
有很多父母判断一个老师能不能管好班级,就看那个老师的声调大不大,够不够凶?这样孩子才会听话。
可事实上呢?
管好一个孩子绝不是靠声调,而是需要真正的爱和尊重。
在沟通的时候,除了语言本身,最直观的就是语调。
记得我上中学时,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班主任老师。
一个老师很温和,很少朝我们发脾气,总是面带微笑。
她对每个学生都很好,不会因为谁成绩不好就为难他,而且还经常给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孩子送点文具。
班上的同学都很尊重她,遵纪好学,班风很好。
记得那时候她被调走的时候,全班几乎都哭了。
同学们对她更多的是爱。
还有一个班主任,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男老师。
他总是会把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叫出来站教室后面。
然后很大声地数落他们,让他们出丑。
觉得这样就能让他们遵守纪律。
有一次,一个高个男生跟他顶嘴吵了起来,两人还在教室后面扭打在了一起。
他在的时候,班上总是鸦雀无声,几乎能听到针掉落的声音。
因为他可能会突然朝着你大吼一声:“站起来,出去!”
或者直接拍你的后脑勺,揪着耳朵把人提溜起来。
可只要他一转身出去,马上就有人闹哄哄起来。
似乎是对老师的一种反抗。
学生们对他更多的是畏惧。
我们常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跟孩子之间沟通,选择了哪种方式,最后的结果也会不同。
这两位老师的做法,应该能给一些启发吧。
大人的心意如何,是传递给孩子爱,还是传递给孩子恐惧?
是平等地尊重,还是居高临下的训斥?
孩子的心是能清晰感受到的。
也许他们说不清楚那种感受,但内心会指引他们行为的方向。
3
如果你也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
不妨试试看,降下声音来跟孩子说说话。
情绪的管理,是一门学问。
没有谁天生就会,哪怕是做了父母,我们的脾气性格,还是各不相同。
都需要去花时间去学习。
来了脾气,想控制声调,给大家几个建议:
1、自我察觉和分析。我们一定要尽量对自己的脾气有一个客观的认知,我是比较平缓温和的,还是急躁冲动的?有了自我的认知,才能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比如经常易怒,那就要告诉自己,不要这样做,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2、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比如深呼吸,或者暂时离开这个情境,等会再说。因为陷入了情绪漩涡之中,只会越来越失控。而忍一会,再忍一会,气头过去了,往往不会那么生气了。
3、想想孩子的好,冷静下来了再说。不要抓住孩子的一个问题牢牢不放,可以想想孩子的优点。而且冷静的时候跟孩子谈,效果会更好的。特别是跟青春期的孩子,彼此对抗,只会激发矛盾。
4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心别太心急,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很多妈妈说孩子就是不听,喜欢磨蹭。
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叫了一遍不动就上火了,叫了三遍几乎要去拽孩子了。
可有时孩子做着自己的事,耳朵可能根本就没听见。
或者他并不想去做你安排的事。
那怎么办?
可以在开始前告知一下,等会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
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
然后在开始前几分钟,提醒一句。
这样孩子往往不会反感和磨蹭,而是会马上行动。
适当的多提醒一两次,是正常的。
不要觉得孩子一说就动才叫听话。
当然,如果你提醒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去做。
比如他不做作业,就是要看手机或者动画片,怎么办?
这是另外的一些问题了,关于时间的安排,规矩的制定,学习态度的培养等。
但父母靠高声大吼,绝对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反而只会让这些问题变得更严重。
因为吼叫仅仅是情绪的发泄,达到一时的教育效果。
副作用却很大。
如果总是朝孩子大喊大叫,孩子也往往会学着父母的样子。
久而久之,容易让孩子养成暴躁的性格。
其实,你会发现,原来声音低一点,孩子不仅仅会听。
甚至更愿意听,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