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沈腾马丽《抓娃娃》破17亿,揭露教育扎心真相:在笼子里养娃,不“疯”才怪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这个假期,终于有一部电影大爆了。

这部由沈腾和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只用了三天时间,点映票房破亿。正式上映9天,票房破17亿。

实属今年暑期档最大的黑马。

影片里,西虹市首富马成钢夫妻(沈腾和马丽饰),为了让小儿子成为优秀的继承人,十几年如一日地假装贫困。

甚至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通过谎言与欺瞒,为孩子打造了一座“贫苦家庭”的牢笼,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富人乍穷”的爆笑场景。

然而,搞笑的背后,却隐藏着教育最扎心的真相。

尤其是电影结尾,当马继业发现:原来身边的一切,都是父母精心设计出来的。

那种身处于牢笼的无力与愤懑,也让观众感觉到压抑与窒息。

董宇辉曾说过:很多家长把工作辞了,一心一意只陪孩子。过度在意孩子,孩子“疯”的特别早。

身为父母,尽管没有马成钢的财力,也要警惕千万别在这三个“牢笼”里养娃。

别让愧疚式教育,成为孩子的负担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做过一项关于“情绪情感能量层级”研究,他发现:

愧疚感会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它的负面影响比恐惧和悲伤等情绪的杀伤力更大。

家庭教育过程中,越容易愧疚的孩子,越感受不到快乐。

电影《抓娃娃》里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

沈腾饰演的富豪马成钢,为了让儿子感受到“真实”的贫困,顺便培养儿子的孝心,故意穿着一双破鞋,在马继业面前晃悠。

紧接着,害怕儿子不够愧疚,马成钢又继续加大火力,亲自上演了一段离别戏码。

自己穿着破洞的鞋,坐着破烂的驴车去送货,临走前,奶奶递给他三个鸡蛋。

老马没有接过来,一句“留给儿子吃”,直接让马继业又感动又内疚。

而这样的片段充斥着马继业整个人生。

为了让儿子退掉平板,老马让奶奶装病咳血,欺骗儿子奶奶卖掉嫁妆给他交学费。

为了儿子的高考,一家三口扬言砸锅卖铁也要供继业上大学。

他们“悲”情演绎这一场戏,故意让放学回来的马继业听到。

“我们这么辛苦,一天天的是为了谁呀?”“就算砸锅卖铁、不吃不喝也要让你读书!”“要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你妈离婚了!”……

电影看到这一刻时,我想:那会儿的马继业,一定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定很担心自己辜负父母的付出吧。

也不禁思考,这样的教育真的对孩子有用吗?

之前网上有个很火的《犯错的爸爸》的视频。

小男孩因为上课玩手机被告知了家长,而爸爸却没有惩罚他。

视频里,爸爸跪趴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根棍子,一下下地打着自己后背。

边打边对儿子说:

爸爸这么用心教你,你却让爸爸非常失望,这次爸爸替你受惩罚,要是还有下次,所有的棍子都会打在你身上。

随后,爸爸又继续吼道:“让你打你就打,快点,动手!”

一旁的儿子低着头,始终不肯动手,手指用力搅在一起,身体疯狂抖动,最后大哭不止。

我们不知道这个孩子现状如何。

但对于这种“愧疚式教育”,很认同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所说的一句话:

“孩子是家庭的保护,他们有时宁愿做出自我牺牲的事,也要去拯救和保护自己的父母。”

每一位孩子,都是纯真且善良的,他们永远无条件地爱着父母。

愧疚感,会让爱变得过于沉重和压抑。

就像一位教育专家曾说:真爱里没有愧疚,只有轻松自在。

教育孩子,要以“爱”为第一位,真诚的爱和付出,孩子能够感受得到,也自然懂得感恩和努力。

自己淋过雨的父母

不要再撕烂孩子的伞

有句老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句话在电影《抓娃娃》,被老马夫妻贯彻得淋漓尽致,但也过犹不及。

就连网友都锐评:

什么是《抓娃娃》?

是穷苦的爹,辛劳的妈,虚弱的奶奶,破碎的他。

电影中,老马为了让孩子吃苦,从小让马继业过着“不一般”的生活:

一家四口,一个月的花销不足1000块,家庭用水靠着水龙头一滴滴地出,看书的光昏暗无比;

每天早晨,继业都要早起给奶奶煎药、收拾家务,干完所有的活,跑步5公里去学校上学;

学习之余,继业还要天天拿着麻袋去捡瓶子补贴家用……

看到这,大家都忍不住感叹,老马真不容易,私下开豪车,戴名表,在儿子面前却要扮演一个鞋子破了都不敢换新的苦逼老父亲。

也有网友发出质疑:这种方式是否适合于当下的父母呢?

关于这一点,想起最近特别流行的“撕伞型父母”。

意思就是“父母经历过的苦,也要让孩子经历一遍。”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专门给孩子买无座车票,让孩子上街捡塑料瓶,给孩子故意穿破烂不堪的衣服,甚至还有父母把孩子送进“吃苦夏令营”……

问其缘由,许多父母表示:

现在的孩子过得太舒服,担心他们将来经受不住磨难,于是即使没有苦,也要拼命制造“苦难”。

同为父母,十分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

但正如著名国际雕塑家蔡志松先生在一次专访中说的那样:

没什么可提了才提到吃苦。好多人误以为吃了苦才能成功,其实不是这样的。无数人吃了无数苦,但成功的人很少。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思考,是我们的智慧,是我们的选择。

如果吃苦就能成功,说明成功可以复制,你想做什么就能达得到,但世界不是这个世界。

短期来看,“吃苦”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懂事且坚毅。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孩子会越来越感到“无助”“无能”,甚至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这和父母的本意背道而驰。

清华教授彭凯平曾说:

我们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让他们为了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活的,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活的,是为了快乐幸福而活的。

我想,这也是所有父母的愿望。

孩子不需要继承父母曾经的苦难,孩子也不会因为没吃苦而变得骄纵。

如果可以,请让他们一直幸福快乐下去。

自以为是的爱

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教育圈有一句很著名的观点:压死我的不是生活,而是父母的爱。

它们沉甸甸的,满含着父母的期待与希望,却最终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之前看过一部悬疑剧《消失的孩子》。

爸爸是设计师,妈妈是化妆品店老板,家境十分不错,但一家人并不快乐。

儿子杨莫被诊断为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好,妈妈为了让他在学习上不落下,给他报了不少学习班。

对他的管教也颇为严格。

杨莫喜欢小狗,一次,爸爸给他买了一条小狗做伙伴,可是妈妈却认为养狗耽误学习,悄悄把小狗送走。

后来,杨莫在全家人一起去过的度假旅舍收养了一只小狗,和爸爸约定去经常去看望,可每一次,爸爸都能找到各种敷衍的理由。

他的诉求父母看不到,他的意见父母听不到,满心地期待,最后变成了彻底的失望。

就像杨莫在鱼店里对邻居叔叔说的那句话:“这个鱼缸就像我妈妈一样,什么都要管着我,不给我一点自由。”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

“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天下无不爱孩子的父母,每一位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幸福快乐。

但有时候,父母也需要听听孩子的想法。

就像《抓娃娃》里一样,老马夫妻一切出发点都是好意,但对于马继业而言,这十几年就好像《楚门的世界》,一切都是假的。

被怀疑有早恋倾向,于是和儿子关系好的女同学就要被迫转学;

因为老马从小有个考名校的梦想未能实现,于是继业就被要求放弃喜欢的长跑运动,一定要上清北。

马继业最后考上了清华,但他知道真相的那一刻,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看完电影,有观众说:马成钢不考虑马继业想要拥有什么样子的人生,他只想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

但,咱们孩子是鲜活的、有思想的人。

对孩子的爱从来都不该是单方面一厢情愿地给予,还要考虑到对方是否需要,能不能承受得住这份爱。

正如作家尹建莉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 ,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孩子做自己。

不让孩子长成我们期待的样子,让孩子长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如此,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点个赞,愿每个孩子都能热血沸腾,向阳生长,愿每位父母都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最真切的爱。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沈腾马丽《抓娃娃》破17亿,揭露教育扎心真相:在笼子里养娃,不“疯”才怪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