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升初考试,被录取了,但是青梅竹马的小豆丁却没有录取。小豆丁一岁就去了早教机构,还报了语言班、舞蹈班、钢琴班,加减乘除不是问题,识字量都达到1500,唐诗信手拈来就能背上三四首。
可是大宝识字量只有500左右,加减法也只能算比较简单的。但是,入学考试的结果却差强人意,所谓的早教真的是有利于宝宝成长的吗?还是家长们根本没搞清楚早教到底教什么?识字多难道还会影响成长吗?
早教≠提前教学
0-3岁是孩子发育的关键时期,是情绪、社交、语言的爆发期,75%的大脑发育都是在3岁以前完成的。
真正的早教应该是早期教育,基于宝宝的大脑发育节奏,是在宝宝0-6岁时,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以及敏感期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在人格、情感、语言、艺术等多全方面的发展。
现在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从起跑线抓起,从小背诵唐诗宋词、加减乘除运算法则,认为背诵得越多、知道的越多,智力发育就会高于同年龄孩子。
过早识字无异于揠苗助长
早早识字并不会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也不会有开发大脑的作用,反而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01
阅读障碍
神经科学家玛丽提出:阅读是需要大脑不同部位进行功能整合、运用,需要同时调动听觉、视觉、语言等大脑分区功能。而这些功能,需要宝宝的“髓鞘”进行配合,才可以顺利整合使用,但是孩子的髓鞘一般在5~7岁才可以形成。过早让孩子阅读,他们的生理机能并不可以很好地配合识字、认字的步骤,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造成阅读障碍。
02
破坏想象力
让孩子过早认字,或者自以为是地强迫他们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反而会破坏他们的想象力。家长用统一、标准的答案去限制宝宝无边界的想象力。用有限的知识去限制宝宝无限的想象力,是很愚蠢的做法。
03
危害逐渐爆发
《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提到:反对机械、大量、提前教6岁以前的孩子识字读书。
美国曾经对39个早教幼儿园和39个传统幼儿园进行对比,刚开始早教的孩子确实拥有更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可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时,优势降低,且不如传统幼儿园的学生。
早学≠有优势
美国心理学家戈塞尔做过一个名为“双生子爬梯实验”。他选择了一些同样体质的双胞胎,身高、健康状况基本一致,哥哥比弟弟提前四周开始学爬楼梯,但是反而弟弟学会的时间短,且收效更好。
同时,戈塞尔还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成年人,进行了包括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研究,最后发现:每个人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我们不要去揠苗助长,要符合宝宝的发育水平和发育速度,在他们的敏感期阶段,去训练他们某项技能,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也可以寓教于乐。
识字学习“三步走”
孩子识字需要从兴趣出发,符合个体的发展规律,可以从三个阶段,进行培养和提高。
第一步,营造阅读环境
3岁以前的宝宝,通过触摸、听觉、视觉来探索环境、感知事物,形成对概念的认知。父母首先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他们感受文字是什么形状,有什么意义,固定一个阅读时间,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第二步,建立文字与真实物体的联系
宝宝在3~5岁时,对于识字有很大的兴趣,处于识字敏感期。如何判断孩子的敏感期?如果妈妈爸爸在给宝宝阅读绘本的时候,宝宝会反复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都是什么意思?或者去户外的时候,会将文字的意思和现实生活中的物品联系在一起,那么他们就到了识字敏感期阶段。
很多父母会在这个时候大量的教孩子识字,其实也是不正确的。首先要帮他们去解决每个疑问,不要总是功利地以认字的数量来判断孩子的成长。如果爸爸妈妈可以静下心来,一个个解决孩子的疑问,反而会让孩子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记住文字。
第三步,理解词句
6岁之前,孩子是从周围的环境来理解文字的内容;6岁以后,孩子开始从文字的内容来感受周围的环境,去理解词语、句子之中所表达的含义。儿童在6岁之前,要以玩耍为主,在玩耍中探索环境、理解世界,而不是去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写作,更不是去上不感兴趣的兴趣班。他们需要在玩耍和探索中建立自己和世界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