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醒,今天文章的内容有部分剧透。
周五的晚上闲来无事,和小木马姨妈一起去看电影。
难得的单身假期,别给自己找不痛快,所以我们决定去看暑期档喜剧片《抓娃娃》,毕竟有沈腾和马丽在,笑点有保证,希望可以在哈哈大笑中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万万没想到,这次我失策了。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沈腾扮演的富一代,觉得自己把第一个儿子练废了,这个大儿子在国外留学,留着长发,习惯了高昂的花费,和外国人男朋友打得火热(对了,剧里委婉地说这个外国帅哥是好兄弟)。
富一代老爸显然不能接受大儿子选择的生活方式,于是在有了小儿子后,他决定换一种养育方式,通过穷养,来磨砺他的意志,教导他的品行,并设定了终极目标,就是考上清北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
学成之后,儿子可以继承自己的家产,像爸爸一样成为一个商业成功人士。
小儿子取名马继业,沈腾和马丽饰演的这对父母为了培养小儿子,对自己下了狠手。
他们放弃了富豪的舒适生活,假装家里很贫穷,住在破旧的筒子楼里,还安排了一个卧床不起的奶奶。家里的条件非常艰苦,以至于学校老师要来扶贫的那种程度。
另一方面,富一代老爸利用自己的金钱和资源,雇佣了一整个团队在幕后支持。
这个团队各司其职,目的就是为了在马继业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监督,保护,分析,规范他的成长路径,一旦有一点跑偏了,立刻制定方案和措施,让其回到原定的航向。
富豪装穷,漏洞百出,这个设定给全剧带来了无数的笑点,但是电影的主线一直是马继业的成长,后来马继业成了一个高考700分的优秀学生。
这让人想到,今年高考新闻中,还真有一个考了700分家里开迈巴赫的天之骄子,呵,简直梦想照进现实。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电影想讲的显然不是一个如何鸡娃成功的案例,它想表达的东西更多更尖锐。
这个能考700分的小儿子逐渐察觉蛛丝马迹,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是被规划和控制的,他在最后一刻,脱出了既定的轨道,交了白卷。
最终他没去清北大学工商管理系,而是上了体育大学,因为他喜欢长跑。
而非常戏剧性的是,那个练废的大儿子,却在探索自己的爱好,他和好兄弟最终战胜困难,成功登上了雪山峰顶,达成了自己的心愿。
电影中对大儿子的描写很少,他似乎乐于享受,没有正形,但是在他发现弟弟为了攒钱支付家里的生活开支而去大街上捡空瓶子时,他偷偷把弟弟带到自己的住所,并想要一直高价收购他的空瓶子。
他想要帮这个弟弟,尽管这只是同父异母的弟弟,且弟弟正受着全家人的培养,他却仍然对他有手足之情,不忍看弟弟年龄这么小,活得这么辛苦。
最终,在剧末的彩蛋中,迎来了最令人细思极恐的一幕,已经按照自己心愿成为长跑运动员的小儿子,变得阳光快乐,好像已经忘记了童年的规训和阴影,但是当他看到其他运动员喝完的空瓶子时,却脱离了赛道,不由自主地捡起了瓶子。
捡瓶子成了刻在他身体里的条件反射。
作为正在养娃的父母,看完这部喜剧片,心里有些堵得慌。
有的喜剧片让人开怀大笑,有的喜剧片让人笑中带泪,而《抓娃娃》这部片,让人笑了之后,心里直发慌。
电影里的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成材,正如现实中的你我。
问题是,怎样才算是成材?换句话说,怎样定义一个成功的养育?
沈腾给小儿子设定的目标是,考上清北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以后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
简而言之,如果小孩以后能凭着技能和工作赚到很多钱,成为社会精英,那就是成功的。
这很符合当下的育儿现状。
虽然现实没有电影里富豪扮穷的drama剧情,但是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期许,为了孩子而做出的付出,和电影里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的教育里,充满了浓重的功利心。
前段时间和一个好友一起吃饭。她的女儿在上初二,在南京最顶级的外国语学校。
她说,前几天刚开了家长会,班主任再三提醒家长们,明年就要中考了,暑假可要收收心,别瞎玩了,对于孩子未来的路线也要早点规划清楚。
班主任根据孩子们的模拟考成绩,给出了对应的目标学校列表。家长们要考虑,要上重点高中,还是国际班?是走美国体系还是加拿大?这样的问题还有一大堆,都需要家长们提前规划。朋友本身也是名校高材生,她打算两手准备,自己也去申请个国外的硕士课程,到时候直接把孩子带去读高中,以后考最顶级的大学。为此,她勤勤恳恳地复习起了雅思。
我啧啧赞叹,果然是南京最优秀的中学,学校和家长考虑的问题显得非常高大上。如果我也在这个体系当中,一定会忍不住羡慕,甚至焦虑。
我由衷地说道,你家小妮成熟懂事,成绩又这么好,真好啊。
朋友说,其实她去年也经历了一阵子低潮期,现在才慢慢恢复过来。
我很意外,问怎么了?
朋友说,去年在一次学校里的计算机课上,因为小妮不大熟悉Word,打字比较慢,课程老师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她:笨得简直和猪一样。
我震惊极了!简直不敢相信。
江苏是个教育大省,而南京是江苏的省会,在南京最好最顶尖的中学里,居然有老师会当众骂学生“笨得简直和猪一样”,仅仅因为这孩子打字慢了点。
这真的是2024年的教育吗?!
后来,自然是不了了之。
就算家长对此不满,比起上名校爬藤的梦想,这些打击和折辱只能在权衡利弊后,选择接受。
很多人说,《抓娃娃》这部电影探讨的是穷养还是富养的问题,这个问题多少年来争论不休。
我却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你仔细想想,穷养还是富养,不过是一个方法问题,是一个路径。
我们总是在育儿方法上争论不休,却很少认真讨论,我们最终想要把孩子养育成什么模样?这个路径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这就好比,我们花费很多精力去争辩,是背包客旅行更好,还是跟团游更好?但是我们却并不关注,这趟旅行的终点是哪里?和谁同行?这一路上有什么风景?
你很难绝对地说,背包客和跟团游,到底谁是最正确的旅行?因为这取决于你想要去哪里,看什么风景?
作为父母,从孩子呱呱坠地时,你就无时无刻不在探寻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他养育好?
毫无疑问,你希望他幸福,成功,优秀,你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他。但是到底,怎样才是最正确的那个答案?
《抓娃娃》这部电影给父母们出了一道选择题。
电影里吊儿郎当和男性友人混在一起的大儿子,对比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还勤俭孝敬的小儿子,你怎么选?
我想直到电影结束前的十分钟,大部分中国父母都毫不犹豫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可以是700分的学霸。
但是,
这个不成器的大儿子,却对弟弟充满手足爱心,他既懂得享受生活,也有业余爱好,他交友广阔开放包容,他挑战自己登上了雪山峰顶。
而那个优秀的小儿子,在成材的路上感到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他选择体育大学去练习长跑,你很难说,这是他的梦想,还是只是对于爸爸儿时不让他跑步的一次叛逆。
最终,他脱离了赛道,重新捡起了空瓶子,露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微笑。
这时你又怎么选?你想要你的孩子最终成为大儿子还是小儿子?
如果育儿的过程就像是抓娃娃机,你想要抓起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