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爆火电影《抓娃娃》,其实是部恐怖片……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今天终于看了暑期大热的《抓娃娃》

这两天在网上随便一刷就能看到的各种关于《抓娃娃》的剪辑、段子还有评论。

“沈马组合“、隐藏富豪反转人生、中式《楚门的世界》、外表喜剧片实则恐怖片……究竟是什么,让大家这么上头?

带着好奇心走进电影院,看完出来,我的第一感受是:真的好笑,但哈哈大笑之后,竟然有种奇怪的真实感、触动感。

相信大家已经刷到了《抓娃娃》的大致剧情。

沈腾和马丽饰演一对富豪夫妇马成钢和春兰。

在练废了大号,发现大儿子没能力接管家业之后,夫妻俩绞尽脑汁在小号——二儿子马继业身上发力。

这对父母全面营造贫穷假象,让孩子在严格操控,严密监督的穷苦生活中长大。

马继业身边能接触到的人,邻居、菜市场肉摊老板,甚至瘫痪的奶奶都是演员。

为了维持这个家境贫穷的荒唐谎言,一大帮人马围在马继业身边,各种急中生智,拆东补西,紧急灭火避免穿帮露馅。

在看电影的两个小时里,我和周围的观众一样,不时哈哈大笑。

密集的包袱和爆梗,大家到电影院去感受吧,我就不剧透啦。

沈腾、马丽、贾冰还有萨日娜老师的表演,真是自带喜感,太喜欢他们了。

但是笑着笑着,怎么发现那么真实呢!

尽管它的剧情完全是构想出来的,是假想的、戏剧化的电影设定。

有人说:“但凡能看懂,能共情,那是因为你也有类似的成长经历!

是的。

我想,如果观众是老外,可能未必能这么有感触吧。

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听过这样的话:

这都是为你好。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才能出人头地。

不蒸馒头争口气,将来比爸妈过得好。

苦难教育、被操控的人生,还有父母的望子成龙,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难以忘记的伤痕。

我有个朋友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

小时候她父亲对她的要求特别严格,如果课文不能马上默写下来,就会大发雷霆:“不想读书就别读了,给我干活去!”

她不敢有半点反抗,一边战战兢兢干活,一边委屈生气,唯独没有半点反思。

而她爸爸一边看着她干活,一边说,这是为了你好,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得去做苦力活,现在吃点苦,就知道生活的艰难了。

在整个青春期,她都为此怨恨父亲。一直到她长大之后,才慢慢与自己和解,与父亲和解。

网上也有很多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比如,明明经济条件不差,却故意带孩子坐火车,全程站票,美其名曰磨练意志。

在耻感教育、苦难教育、打压教育下成长,孩子充满了焦虑与痛苦,觉得自己不快乐,没资格。

很多人用了漫长的时间与自己和解,重新养一遍自己,把童年时期失去的自己找回来。

很多人在成为父母之后,暗暗发誓绝对不会这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但无形之中,又偏偏用父母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继续对孩子说着,还不是为你好?

东亚怪圈式的教育模式被传承下来。

所以,细细想来,真如网友所言,外壳喜剧片,内核是一部恐怖片啊。

教育怪圈背后,是为人父母者普遍的教育焦虑。

这种焦虑无关家庭情况。

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收入几何,只要是为人父母都有可能陷入这样的怪圈里:

为了孩子殚精竭虑,希望把自己趟出来的关于成功的经验给到他们,希望孩子不要走父母走过的弯路、错路,比自己有更好的人生。

然而,却忽略了,孩子是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终究要在自己的失败和历练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被操控着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电影没有讲明。

网友演绎出了很多阴谋论的结局,比如,与富豪老爸老妈大和解,但隐约有癫疯迹象;再开小号重新练起。

我相信,大家看过之后会有自己的解读。

最让我意难平的是,骗局被揭开时,父母依然在PUA:“我没有错,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PUA孩子,同时也PUA自己,以牺牲之名,自我感动。

电影里,马继业看到父亲驾着毛驴,穿着破烂鞋子去打工。父母的自我感动,希望激发的是孩子的自驱力,但这里面孩子的欠和自责会更多吧!

电影里是故意为之,而事实上,这是很多人没有反转的真实人生。

就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这样的事

家里买了水果,老人把好的留给孩子,说你吃好的,我吃坏的。这种时候往往还会附加一句:“我们苦点没什么,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长大要好好报答。”

明明现在绝大部分人家里条件也不差,不至于要如此。

自我感动式的付出,把付出变成索要和回报,爱也成了道德绑架。

孩子看到她自己吃好的,大人吃坏的,能心安理得接受,不产生任何愧疚吗?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这样。

父母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但量力而行。

父母与孩子,本来是独立的个体,养育的过程注定是目送和分离,该放手时就得放手。

撒不开手、操控、道德绑架,于孩子而言,最终带来的是伤害和剥夺。

一百多年前,鲁迅就讲过了:

“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子女固然是受领新生命的人,但他也不永久占领,将来还要交付子女,像他们的父母一般。

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个过付的经手人罢了。”

但这个命题至今还是难题。

谁都希望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过得更好,但这趟生命的旅程终究是他们自己的。

这是在哈哈大笑过后,《抓娃娃》给我触动,也让我警醒:

咱做父母的,适可而止啊!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爆火电影《抓娃娃》,其实是部恐怖片……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