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抓娃娃》:极端的中式家庭教育“恐怖片”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最近,电影院上映了一部很“高级”的喜剧电影《抓娃娃》,也是一部极具讽刺性的教育电影。

如果满分10分,我可以给到9分,沈腾和马丽的组合,依旧令人惊喜。

它深刻而细腻地描绘了一幅中式“吃苦”教育走向极端的画卷,它不仅是一次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人性、自由与成长边界的探讨。

“为你好”名义下的沉重枷锁

故事的设定很有趣,说西虹市一位白手起家,一路摸爬滚打走上致富之路的“创一代”,在把自己的大儿子不小心“养废”了之后开始痛定思痛,打算给自己的二儿子一套完备的精英教育。

而这个教育的起点就是——穷养

于是他隐藏亿万富翁的身份,和妻子、儿子搬到了儿时居住的贫民小区。并聘请了一整套完备的高知师资队伍来伪装成儿子的奶奶、邻居、路人……。

在大人们联手打造的“楚门的世界”里,二儿子“苦心智,饿体肤”,从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到精神世界的重重束缚,马继业的童年被笼罩在一种近乎苛刻的“磨砺”之下。

住的是破旧的房子,体验的是最朴素的生活,这一切都被父母精心编织成一个个关于奋斗与改变命运的故事,不断灌输给他“唯有通过努力学习,考入清华北大,方能摆脱现状,光宗耀祖”的单一价值观。

在这样的环境中,感恩、珍惜与努力成为了不容置疑的信条,而孩子的个人情感、兴趣与梦想,却往往被置于次要甚至被忽略的地位。

更令人窒息的是,父母对马继业的控制远远超出了常规的范围,他们不仅24小时无死角地监视他的行动,连最私密的卫生间也未能幸免于难,监控之下,孩子的隐私荡然无存。

更有甚者,他们通过偷看日记、暗中阻挠等方式,企图完全掌握并操控孩子的思想动态与人生轨迹,美其名曰“为了你好”,实则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机会。

马继业在发现这一切真相时的崩溃与失望,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长期以来被压抑、被误解、被操控的强烈反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对自由的渴望,对真实自我的追寻,以及对这种极端教育方式的无声控诉。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让人不禁思考:真正的爱,是否应该如此沉重?

爱,应当是引导而非控制

《抓娃娃》这部影片中,通过马继业的心路历程与家庭关系的微妙变化,深刻揭示了爱的真谛——那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旨在引导而非束缚。影片中的每一次冲突与和解,都是对“爱,应当是引导而非控制”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马继业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时面临的困境与挣扎。父母们往往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深切关怀,不自觉地设下重重规矩与期望,却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感受与需求。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不仅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也可能在他们心中埋下反抗与疏离的种子。

影片的结尾,虽然以马继业勇敢做自己,父母逐渐放手,家庭关系得到修复的温馨画面收场,但这更像是一个理想化的愿景,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美好寄托。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依然深陷于“楚门的世界”之中,父母以爱之名,为孩子构建起一座座无形的牢笼,而能够像马继业一家那样,最终实现相互理解与和解的案例,却少之又少。

《抓娃娃》不仅是一部值得孩子们观看的电影,更是一部深刻的教育启示录,它提醒着每一位父母及未来可能成为父母的人:

爱,应当是引导而非控制;教育,应当是点燃而非灌输。

尊重孩子的个性与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失败、去成长,才是培养他们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之人的关键所在。

写在最后

片尾曲里唱着“我不要做风筝。我想当风,你别管我,管我去哪,我都在找到自己的路上…”

真正的爱,是放手让孩子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与幸福;

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孩子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学会放手,学会倾听,学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支持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见证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成为真正的自己。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抓娃娃》:极端的中式家庭教育“恐怖片”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