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唯成绩论”,毁掉一个孩子前阵子回家,听到一场噩耗,楼上的一对母子跳楼了。听其他邻居说,男孩的父亲在外地打工,很少回来。
为了孩子的学习,母亲辞去工作专门陪读。最近,因为男孩中考发挥失常,没有考上本地最好的高中,母亲一直在抱怨。
两人经常在家吵架,声音大的邻居都能听到。引起这场惨烈事故的导火索,是那天男孩躺在床上玩手机。母亲见了很生气,一把夺过手机摔在地上,大吼道:
“玩玩玩,整天就知道玩,有这功夫怎么不知道把书看看呢?
就是因为天天玩手机,你才没考好的,你对得起我和你爸吗?”
男孩看着地上的手机碎片,什么话也没说。
在母亲离开房间后没多久,留下遗书,从窗口一跃而下。
“我真的已经很努力了,我知道,你们都很辛苦,是我对不起你们。
很多时候我都在怀疑,你到底爱不爱我,后来我明白了,你爱的不是我,是那个成绩好的我。
我真的累了,我走了,你们再生一个喜欢的孩子吧,记得对他好一点……”
母亲发现遗书后情绪崩溃,一时接受不了,也跟着跳了下去。
一场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心理专家陈默曾说:
“孩子上了初中后,来自外界的压力会越来越多。但这些来自外界的压力你没有办法,每个孩子都要承受。”
我们当然相信,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好,但错误的说话方式、错误的教育方法,不仅不会使孩子变得优秀,反而会加深孩子的焦虑情绪,进一步毁了他们。
教育专家田宏杰曾讲过一个初三女孩的故事。
女孩的平时成绩一直都很好,但一到考试就发烧。
了解后才知道,这些“巧合”都和妈妈有关。
妈妈为她的学习付出了很多,自然对她的成绩抱有比较高的期待。
一次考试前,她因为发烧没办法好好复习,考得很差,她很怕妈妈会怪她。
妈妈却说:
“孩子,你发烧了好几天,还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已经很好了,等你身体好了,肯定会更进一步的。”
从那以后,她一到考试就开始心慌,一焦虑就发烧,成绩一直提不上去。
她说,她其实挺怕父母那些所谓“鼓励”的话:
“宝贝,别想太多,你平时考的那么好,只要好好发挥,肯定没问题的。”
“偶尔失败不要紧,只要好好备考,下次再仔细一点,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行。”
在父母看来,这些话是对孩子的鼓励,殊不知,其中暗含的深层意味更让孩子焦虑:
“你必须能行”、“你成绩一定得好”、“你考的差了肯定是因为不细心”……
长此以往,孩子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陷入情绪的恶性循环。
卡伦·霍尼在《我们的内心冲突》里讲过:“所有绝望的本质,都是对无法成为自己而绝望。”
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毕竟还小,抗压力还不够。
他们小小的肩膀,承担不起父母的期望,也承受不住父母的失望,巨大的压力和愧疚,足以压垮他们。
孩子不是学习机器,他们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需要有自己的爱好,需要成为自己。
一味的唯成绩论,永远养不出人格健全的孩子。把成绩看得太重,只会害了孩子。
教孩子“输得起”与教孩子赢一样有意义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给孩子的“人生邮件”中说:
“人生不是竞技,何必非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的奖杯!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在教育孩子时,他的态度同样如此,“绝对不要考第一”是他对儿子最大的要求。
甚至在中考前,他还和儿子开了个玩笑:
“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就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深知,考第一带来的压力,会远远大于成就感。
当孩子被名次这种虚无的东西绑住后,学习就会成为负担,而不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方式。
无独有偶,《少年说》第三季中,也有个类似的故事。
有一个叫吴谦益的高二男生,成绩非常好,经常是年级第一。
可是,他的家人不仅没有为他开心,反而忧心忡忡。
一次他考了年级第三,家人却很高兴,还给他发了红包。
他十分不解,问妈妈:“追求进步,究竟有什么错?”
妈妈答道:
“当我看到你把你的课桌前,都写上‘第二就是落后’,我忽然间就经常把‘不一定要考第一’挂在嘴上了。
生活中除了高考,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的确如此,若是生活中只剩下了学习一条路,只剩下了考第一这一个目标,稍有不顺就会心态失衡,酿成大错。
父母一定要知道,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数,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教会孩子“输得起”,与教孩子赢一样有意义。
曾有一篇名为《我的学渣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的爆文,感动无数人。
作者凡小西和丈夫都是985大学的高材生,生下的孩子却是个学渣。
她想了无数种办法,报辅导班、请一对一家教、亲自上阵给儿子辅导,效果都一般。
她不得不承认,儿子可能的确不适合读书。
在学着放下焦虑,重新用欣赏的眼光看儿子后,她突然发现了儿子的很多优点。
儿子喜欢研究厨艺,尽管才十岁,就已经能做一桌像样的饭菜了;
儿子人缘很好,在班里乐于助人、很讲义气,所以竞选班干部时全班人都选了他;
儿子很善良,进楼栋门的时候会用手撑着门,等后面的人一起进来;
儿子会体谅父母,陪儿子写作业时,她颈椎病犯了、头疼得厉害,儿子主动让她去休息,甚至在完成作业后,还进房间给她盖上了被子……
她说:
“是的,他一点都不优秀,几乎每次考试都甩尾巴。
可是,他却能安于做好自己,以一颗包容开朗的心,去对待他周围的人们,这难道不是比学习成绩更宝贵的财富吗?”
美国教育学家拿破仑·希尔说过:
“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父母总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管好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分数只能代表孩子的一面,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每一面。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兴趣、天赋和梦想。
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而非仅仅是分数的评判者。
学会从孩子的不完美中看到优点、发现长处,帮助他找到更长远的目标,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付出。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做好这三个辅助
董宇辉说:
“苹果熟得晚,是在给自己储存糖分,花开得晚,是因为花期未到。
有一种晚,是在经历,是在成长,是在提供走向成熟的养分。”
没有谁的人生,只有一种标准答案。
教育孩子,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的成长途中,做好这三个辅助。
- 心理上
1. 孩子要学会面对失败,提升自己的抗挫力。
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人生,一场失败毁灭不了命运。
人最怕的,不是一次次面对困难,而是没有了从头再来的勇气。
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不要挺身而出,帮孩子解决一切。
而是要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面对结果。
让他们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就是走在成功的路上。
2. 父母要学会放平心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就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学习的失败不代表他们做人的失败,学习的成功也不代表他们人生的成功。
孩子可能不聪明,但有爱心;可能不爱读书,但喜欢跳舞;可能成绩不好,但人际交往能力很强……
成才的路不是只有一条,能够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父母,才是真正优秀的父母。
- 生活上
1. 不要唠叨抱怨,多带孩子出去走走。
无论孩子的成绩如何,只要孩子尽全力了,父母都应该少指责和批评。
趁假期多带孩子出去旅行,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若是有时间,就去远点的地方,让孩子看看世界之大,感受自己的渺小;
若是没时间,就在近处转转,博物院、植物园、公园等等,增进亲子关系。
2. 不要大包大揽,放手让孩子去做。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只知道学习的机器,而是全方面发展的可以独立生存的人。
当父母做的多了,孩子做的自然就少了。
父母要克制住自己想包揽一切的心,放手让孩子自己经历,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
当他们学会照顾好自己,自然也能在离开父母后,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 习惯上
1. 坚持时间管理,培养自律习惯。
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好习惯的坚持是非常难的,因为它需要不断地克制自己的惰性。
而坏习惯的养成却很简单,什么都不做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尽早教会孩子合理规划时间,分配好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律性。
即使是放假了,可以稍微宽松一点,但绝不能全盘放弃,否则再想捡回来就很难了。
2. 坚持锻炼,塑造强健体魄。
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没有了健康,即使成绩再好、财富再多,都是无用的。
孩子每天坐着的时间已经够多了,若是还不运动,
近视、驼背等问题将接踵而来。
父母可以多陪孩子一起运动,放学路上多走走,饭后出门散散步、打打羽毛球等。
当孩子身体健康了,心态自然乐观,也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音乐家约翰·列侬曾说过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话:
“5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
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
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人生的衡量标准有很多,成绩出色不过是其中一种。
父母一定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凡,即使他并不完美,只要他健康、快乐、阳光、积极,就够了。
点亮【赞】,愿所有父母都能打破“唯成绩论”的想法,看到真实存在的努力向上的孩子;
愿所有孩子都能找到心之所向,不惧风霜雨雪,肆意奔跑在理想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