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刚过去两周,我所在的家长群就炸开了锅。
在孩子完成暑假作业这件事情上,不少父母都忍不住吐槽和哭诉,自家孩子如何不爱学习、惹人着急:
“做个作业磨磨蹭蹭,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
“晚上睡觉拖拖拉拉,早上十个闹钟都叫不醒,作息一片紊乱。”
“明明是自己提出想学弹琴,我交费了,结果他上了两节课就退缩……”
不自律、拖延、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种种问题,归根到底,是孩子的内驱力差。
稻盛和夫说过:
你有多大的驱动力,你就愿意为之付出多少努力。点燃内驱力,就能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对孩子来说,内驱力,指的是坚定目标、克服困难、自主成长的内生动力。
如果孩子拥有很好的内驱力,不仅有自律积极的状态,而且也会更乐意接受挑战,寻找自我的突破。
要想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5部宝藏级有趣好看的纪录片推荐,打开孩子眼界提升内驱力
父母用好这6句彩虹屁,就能帮助孩子成为“自燃型”的人。
建立目标感:你想做什么?和我们说说吧
有一对双胞胎兄弟的故事刷爆网络。
哥哥杜一郎高考703分,弟弟杜又郎730分,兄弟俩双双被清华大学录取,令人羡慕不已。
翻看他们的故事会发现,命运的伏笔早在十年前写下。
在他们小学三年级时,一家人到北京旅游。参观完清华大学后,兄弟俩深受感触,立下雄心壮志:以后一定要来清华读大学。
这个信念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中,促使他们一路劈荆斩刺,最终梦想成真。
《塔木德》中说:“一位百分百中的神箭手,如果他漫无目的地乱射,也不能射中一只野兔。”
心中没有目标的孩子,脚下也没有方向。
那如何树立孩子的目标感?
父母可以多问问孩子:你将来想做什么?现在可以怎么努力,才能靠近目标呢?
如果孩子还小,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制定计划,让他们体验实现小目标的满足感。
当孩子明白,树立了目标才不会东奔西走,并且要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地追逐梦想。
他们就会保持成长, 不断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提升自主感:宝贝,你来做决定!
很喜欢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跑去征求妈妈的意见。
妈妈温柔地说:“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我觉得这件事你可以自己决定。”
这句话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
他说自己第一次感受到责任感,感受到“我”的力量。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他开始主动关注自我成长。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
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支持,他们就会发展出自主性,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意志力。
有时候我们为了孩子,习惯“包办、控制、代劳”,殊不知在无形中削弱了孩子的自主感和内在动机,导致孩子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赋予孩子自主感,允许孩子做决定,由此提升对生活和学习的掌控感。
孩子获得的自主感越多,内驱力会更强。
激发胜任感:我为你感到骄傲!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父母深信“有打击才能发奋”。
你真的太笨了;
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好;
你这嘴巴长来干什么,叫人都不会吗?
原以为孩子会就此改过,变得聪明、好学和嘴甜,遗憾的是,孩子反而变得暴躁压抑,自卑敏感。
心理医生苏珊·沃德教授说过:“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变成自己的观念。”
你说他“笨”,他就认为自己一无所长;你说他“聪明”,他就坚信自己日后定能成大器。
想要培养出一个内驱力强的孩子,父母不妨多夸夸自己的孩子:
你做得真棒,我为你感到骄傲。
你一定可以把事情处理好的。
好好加油,你可以的!
父母用温柔正面的语言滋养孩子,孩子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感,积极向上。
寻找意义感:你坚持下来了,真棒!
有一个男孩,长期暴饮暴食,小小年纪已经是个大胖子。
父母给他制定了跑步计划,并陪着他一起跑,不断给他打气:
你坚持跑了100米,真棒!你坚持跑了200米,很棒!
……
六个月后,男孩脱胎换骨,标准的身高体重,健康的肤色,脸上洋溢着阳光开朗的微笑。
他说很感激父母的鼓励,选择艰难但美好的事情,并努力做出成果,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有一位教育博主说过:“意义感是内驱力的动力源泉。”
所以,要赋予孩子的行动以意义。
例如,让孩子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孩子只有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找到它的意义感,增加坚持的动力和使命感,才能够自信、快乐地投入进去。
满足安全感:没关系,下次继续努力
小区里,一位爸爸正在教孩子滑冰。
六岁的孩子,带着头盔和护肘护膝,穿着滑冰鞋,紧紧地抱住父亲的手,不敢撒开。
爸爸耐心地教孩子怎么滑,不停地告诉孩子:“不用怕,爸爸会保护你的。”
孩子迈开了第一步,却摔了一个大跟头,疼得直哭。
爸爸说:“没关系,我们可以滑得更好。”
孩子在爸爸的眼中看到鼓励和期待,不断地练习,滑得越来越稳。
这个过程中,爸爸给了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安全感足的孩子,知道自己就算失败了,父母都不会放弃自己,而是永远在大后方支持自己。
这种被爱的底气,会让孩子更有勇气和力量,去探索和挑战自我。
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多对孩子说“没关系,你已经做得很棒了”“吃一亏长一智,下次能做得更好”“没关系,输了也不要怕”……
给孩子试错的底气,也给他东山再起的勇气,孩子就能披荆斩棘,不断前行。
给予归属感:无论发生什么,我都爱你
你是否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我喜欢听话又好好学习的孩子。
只要你考试进了前十名,我就带你去游乐园。
表面看来,这是在给孩子打气,实际上,这些话像一支支针扎向孩子的心窝,让孩子感觉:是不是只有我成绩好、爱学习,父母才会爱我?
被赋予筹码的爱,注定是沉重的。
而孩子背负着沉重的爱,又如何能轻松地激活内在的动力呢?
从现在开始,可以换一下表达方式:
孩子进步了,说:“做得真好,妈妈爱你。”
孩子退步了,说:“没事,尽力就好了。妈妈还是爱你。”
著名教育专家兰海说过:“对于孩子来说,归属感是一个可以寻找的根,是可以放飞的翅膀。”
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能为孩子筑起归属感的坚固地基。
一个心有所“属”的孩子,就能有根可依,有爱可期。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过:
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
每一个孩子,都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不同的语言会塑造出不同的孩子,如果父母经常用充满爱、鼓励、信任的语言,孩子就能发现自己的能力,不断探索成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