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妈妈问:12岁孩子暑假天天玩手机,怎么办?
这位妈妈说:孩子现在处于五年级暑假,下半年上六年级。
孩子偷偷拿走了家里的备用机,然后天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把门反锁玩手机。
家里怕影响她的学习,跟她商量每天玩一小时,她不干,在家又哭又闹,还说想跳楼……
暑假来临,摆烂已经成为了很多孩子的常态。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变得懒惰。
其实,此时孩子摆烂属于“退行状态”,只考虑自己,不在乎别人的感受。
如果此时父母强硬地管教孩子,很有可能让孩子变得极端、叛逆。
有人说过,教育最忌讳“硬碰硬”。
一旦孩子开始摆烂,父母千万别“管”,做好这4件事就好了。
01
不增加孩子的负能量
刚刚放假一周,就有个妈妈在群里吐槽:
孩子一放假就知道睡觉打游戏,让他写个作业,催十遍都不动一下。
前两天把手机没收了,他居然顶嘴说“不让玩就不学习”。
当时她气得骂孩子“迟早被废”、“没出息”之类的话,结果孩子一气之下躲到奶奶家,到现在都没有回来。
面对颓废的孩子,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批评、打击孩子。
从心理学上来说,当父母焦虑、抱怨的时候,会让亲子关系产生一种“情绪共生体”。
即:父母焦虑,孩子也焦虑;父母挖苦、讽刺、打击孩子,孩子的负能量也会越来越多。
一般“堕落”的孩子会有这几种心理:
我学不学都一样,反正在爸妈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
爸妈总是批评我不够努力,却从不关心我心里的想法;
考完中考还有高考,拼完大学还要拼工作,生活别无其他,人生一点乐趣都没有。
焦虑的父母会让孩子在负能量中变得自卑、自负。
一位网友说:
以前,儿子一有什么小小的差错,她就会立刻发火大骂。
时间久了以后,儿子对她越来越抗拒,学习上也变得越来越懒惰。
有时候多说两句,他会直接顶嘴:“不用你管!我自己知道怎么做!”
后来,她看到一位心理专家说: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更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对于本来就压力大的孩子,不要给他负能量的教育,否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那一刻她忽然意识到,她的负能量太多了,让孩子失去了成就感。
后来她不再给孩子增加负能量,教育孩子尽量去选好的方面来说:
数学成绩考差了,就夸他语文有进步;
体育不好,就表扬他的表达能力很不错;
陪他做作业时给他支招……
当她不再给孩子制造压力,孩子反而会主动跟她分享自己的烦恼,也愿意与她商量学习上的问题。
当孩子开始摆烂,父母一定不要再为孩子增加负能量了,少挖苦、少打击。
美国亲子教育专家丽贝卡·艾恩在《积极养育》一书中写道:
“你要记住,他是一个有积极动机的好孩子,只不过做了糟糕的选择。这样一来,你在纠正他的行为时,就会带着同情心,在不损害孩子正在发展的自我概念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尽量用正能量的词语去激励孩子,让他感受到父母是真正地关心、爱护他,会激发他心里的“愧疚感”,从而改变孩子的摆烂状态。
积极的养育方式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动起来”。
02
离孩子“远”一点
抖音上,一位妈妈含泪讲起过孩子得抑郁症的过程。
从小她就为孩子操了不少的心。
尽心尽力地为孩子规划学习、安排她的生活。
小时候孩子也争气,成绩好、懂事。
到了初中,孩子因为要学绘画、学口才、学奥数,压力大了以后,只要她一管,孩子就反抗,惰性也越来越大,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厌学症状。
为什么父母用心培养孩子,孩子却越来越差?
那是因为,你离孩子太“近”了。
许多父母总是喜欢去管住孩子。
极端的情况是:如果我们坚决认为孩子“不听话”,“不乖”,甚至认为孩子有问题,就去更强制和粗暴施压,好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
殊不知,近距离地盯着孩子学习、生活,消耗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健康,还有生命的活力。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
当我们特别重视某个问题,越是过度去关注它,越是着急去解决,越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好的教育,一定要分清楚“你”和“我”。
有一个妈妈,以前把女儿管得太严,一看见女儿闲下来,恨不得让她多做几张试卷。
有一天,女儿突然问她:“妈妈,是不是我死了,就不用做作业了?”
那位妈妈当时很吃惊。
当她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关注太多、让女儿反感之后,她开始“躺平”了。
她不再过多介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开启了吃吃躺躺看看书的自由生活。
她每天回来不再盯女儿的成绩,周末的时候和朋友约着逛街吃火锅,只是对女儿说“没事,好好活着就行”。
当妈妈不再逼迫女儿,女儿的成绩却直线上升。
有时候,父母不需要“自作多情”。我们可能以为孩子离不开我们,实际上是我们离不开孩子。
孩子就像风筝,只有牵着手中的线,他才能高飞;如果你总是攥着他,他就无法飞翔。
教育孩子,别去太在意;“任其生长”,也许他会走得更远。
03
为孩子重塑自主权
一位心理咨询师讲了一个案例。
一个男孩从15岁后就一直在家游手好闲,整天什么都不想做,就待在家里玩游戏。
让他去找工作,他就说自己能力不行,非常自卑。
他的妈妈希望他能充分利用好时间,自考一个大学文凭,所以每天都督促男孩。
一看到他摆烂,妈妈就说:“你怎么又看手机啊,有这个时间看会书不行吗?”
妈妈给他报辅导班,男孩也拒绝:“别浪费钱了,你报了我也不上!”
妈妈很生气,指责儿子“不懂珍惜,烂泥扶不上墙”。
男孩激动地怒吼着他的妈妈:“你以为我想这么活着?天天被你数落,我还不如去死!”
从那以后,男孩非常排斥妈妈,一交流就像吃了炸药一样,脾气很爆。
心理咨询师说:
这位妈妈太强势,所以把家庭变成了战场。男孩摆烂的最根本原因是“丧失自主权”,什么都由妈妈来催促,导致孩子的主动性下降。
想让孩子有内在动力,家长必须放手,让掌控感回归孩子自身。
之前看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心理学家召集了一群小学生,让他们玩一个科幻主题的电脑游戏。
实验者将学生分为两组:
一组学生能自由命名自己的飞船,并能选择代表自己的头像。
另一组学生则没有选择权,游戏中的角色和飞船名字都是预先设定好的。
结果显示,有选择权的学生对游戏更加投入,玩得也更开心。
这个实验也充分说明:当孩子有了选择权,他就会拥有更多的乐趣。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被“第三只手”束缚的孩子没有自由,没有动力,也难以靠自己站立。
在《男孩的自驱型成长》中,亚当·普莱斯博士给父母提供了2个养孩子的方法:
1)养育孩子要遵循的原则: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把“我能为孩子做什么”变成“他自己可以做什么”,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他大胆尝试。
2)给孩子自主权
小事情让孩子自己选择 ,父母尽量去做一个旁观者,孩子有自己的意见时,尊重他的独立思考。
父母要做脚手架,不做高楼,给孩子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孩子的路才会更稳固。
04
做正能量父母
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5岁的小男孩哭着吐槽自己的爸爸:
“天天你就知道让我学习,可全家就你不学习,还在那里玩手机。
你自己有学过吗?加减乘法口诀表你都不会,你还让我读这么难的。
就你会在家里那么早睡觉,还晚起。你还老玩你手机上的游戏,你的手机没收,不许再玩了。”
孩子哭诉的模样真的很让人心疼。
有许多的父母,都在过着“双标”的生活。
允许自己玩手机,不让孩子打游戏;
允许自己下班躺平,孩子一回家就催他学习……
教育上有一个词叫“影响”,讲的是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力。
每个孩子都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事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如果家里有孩子摆烂,抛开一切的心理因素以外,摆烂的父母是让孩子颓废的关键。
心理研究表明:
父母的双标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孩子容易产生委屈心理,不信任父母,久而久之就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以激烈而极端的行为来对抗父母。
孩子摆烂,这是对父母双标最大的“警告”。
积极、努力的父母才会让孩子充满动力。
每一种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从“影响”开始。
你要求孩子读书,自己也要为孩子做好榜样。
曾经有一项研究发现:7岁以前的孩子是一个全然的“感官器官”。
他们能通过眼睛看到父母的全世界,并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行。
所以,父母要学会在自己身上使劲。
与其每天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试图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秒,做父母的不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父母塑造正能量的言行,会让孩子永远崇拜我们。
05
听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路不断成长、开枝散叶的过程,父母就是孩子的根,帮着他们吸取更多的养分,枝叶才会更加茂盛。
没有孩子天生就勤奋,任何事情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孩子不是机器人,难免也有“罢工”的时候,如果父母方法错误,会摧毁孩子的一生。
倘若父母有智慧,造就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的孩子摆烂了,父母记住:
不要以暴制暴,减少“自作多情”,让他学会自食其力;
减少唠叨,让他学会自己承担责任;
减少批评,多一些正面影响。
让我们一起把爱传递给孩子,才是最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