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将会决定他长大之后的成就。”对于这句话,很多人并不认可。
因为他们觉得小孩子是“啥也没定型”的,不仅身体发育差得远,性格心理也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和长大之后的成就很难存在较深的关联。
但事实上,孩子小时候的表现,真的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成就。正如有句老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并不是“迷信”,而是老一辈的经验之谈。
01
孩子长大之后混得好不好
和小时候的表现有很大关系
英国的卡斯比教授,针对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对长大后的成就影响这个问题进行过一次统计调研。
教授随机抽取了一千名不满7岁的儿童,并且记录下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等信息,然后对这一千名的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人在20年后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质,几乎和20年前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孩子小时候是啥样,长大之后有很大的几率也是啥样。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也有一项研究成果的发布。这项研究针对的就是孩子小时候的气质,对孩子长大之后的影响。
结果发现,孩子小时候的气质表现,直接影响了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形成。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小时候有啥表现,长大之后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
美国心理学协会也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针对700名儿童进行了长达40年的跟踪观察,结果发现,孩子长大之后的成就,和小时候的性格表现有极大的关系,拥有某些特质的孩子长大之后更容易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的智商发育方面,有一半都是在3岁前发育完成的。
而孩子的性格形成,几乎在7岁前就已经基本定型了。简而言之,就是孩子在童年时期的发育情况,已经基本决定了他们在成年之后的发展情况。
脑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出生之后的1000天内,大脑将会呈现一种超快发育的态势,这段时间内,孩子的大脑将会完成80%的发育,产生大量的神经元连接。
这时候,如果孩子形成某种性格、习惯等,都会深深刻印在大脑中,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通俗点讲,就是在大脑发育早期所形成的因素,会给大脑带来更深的影响。
比如一些拥有“童子功”的人,在长大后会在相关领域变得更加出色,并且这种出色是没有“童子功”的人难以赶超的,甚至付出数十倍努力也只能望而兴叹。
所以,孩子长大之后混得好不好,和小时候的表现关系很大。
02
哈佛研究发现,长大后越混越好的人
在小时候都有3个共同点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长大之后越混越好,所以我们不单单需要知道孩子小时候的表现会影响到长大之后的成就。
还需要知道到底是哪些表现会让孩子长大后越混越好,这样我们才能够尽早干预。
从而让孩子在童年阶段就形成这些特质,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对此,哈佛大学曾经对一千名30岁以上的成功人士进行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些成功人士小时候都有一些特点。
●特点一:爱阅读
不得不说,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由古至今,无数名人都拥有阅读的习惯,比如说爱因斯坦、鲁迅、苏轼、屈原、苏秦、高尔基等等。
而就现代来说,那些有名的企业家也都有阅读的习惯,比如马云、董明珠、李嘉诚、雷军等等,他们都对书籍趋之若鹜。
甚至李嘉诚还笑称自己看书是“抢知识”,这充分显现出了李嘉诚对于看书的渴望。可见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些名人爱看书的习惯,并不是在获得成功之后才拥有的,而是打小就建立有阅读的习惯。
所以,如果家长们想要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越混越好,就需要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引导孩子爱上看书。
●特点二:会来事
会来事,表面上看起来是说一个人很有“眼色”,能够处理各种事务,实质上这是一种超强适应性的体现。
会来事儿的人,往往在各种环境中都拥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快速融入不同的环境,对于各种秩序规则的接受力也很强。
并且,他们不仅适应性强,本身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性也很强,情商、逆商也不弱。
所以,要想孩子在以后越混越好,就需要在小时候让孩子变得“有眼色”,注意培养孩子的逆商和情商。
●特点三:懂自律
自律的人,真的很可怕,因为他们能够将任何事情坚持到底,能够更好地去执行自己的计划,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通俗点讲,就是他们想发展成何种程度,就基本上能够达到何种程度,而这种特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以,家长们应该在小时候就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这样孩子才会获得更好的自我提升效果,才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03
父母该如何维护和培养孩子的这三个特点?
1)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并不是逼着孩子看书
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孩子发自内心的一种阅读欲望,并不是被动地、在消极状态下的阅读。
因为只有主动地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充满积极性,孩子才能够从中获取足够的好处。
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引导的方式来让孩子阅读,而不是像监督犯人一般看着孩子阅读。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从讲故事、聊天入手,让孩子喜欢上故事,比如经常陪孩子说话,给孩子讲小故事等等。
当孩子稍微长大一些之后,我们就可以拿着绘本书给孩子讲故事了,在孩子阅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采用“指读”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念什么,从而激发起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引起孩子最初的阅读欲望。
孩子再大一些之后,我们就可以让孩子自己阅读绘本了。而当孩子开始学习拼音、汉字的时候,就能够让孩子接触图文书,并且逐渐转变为文字书了。
在整个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家长都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适宜的阅读环境,尽量保证孩子的阅读不会被外界因素所打断,这样孩子的阅读习惯将会更快地形成。
2)想让孩子“会来事”就得给孩子做出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而孩子对于社会适应性这件事,单凭“讲解”是无法让孩子明白的,家长需要给孩子作出形象的示范。
比如家长在与人交际的时候,最好带上孩子,让孩子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环境,掌握交际技巧。
比如家长带孩子到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中时,要明确地示范出不同环境我们应该遵守的秩序,就像在游泳馆我们可以穿泳裤。
但是在大街上逛街的时候就不能穿泳裤,让孩子知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秩序规则。
最后,家长还需要主动地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比如给孩子买一些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书籍等,或是家长可以给孩子示范不同情绪的不同处理方式,从而提高孩子的情商等等。
同时我们要注意,家长平时的情绪控制能力,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商发展,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表现出情绪失控的状态。
3)培养自律不是压抑孩子的本性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自律性认知产生了误解,比如有的孩子写作业很不专注,10分钟的作业断断续续能写两个小时。
而家长告诉孩子,如果10分钟做不完就需要受到打骂等惩罚,迫使孩子在10分钟内做完。
之后,家长发现孩子每次做作业都能够在10分钟做完了。对于这种情况,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这种行为是“自律”。
但其实是孩子的本性被暂时压制,长时间这样的话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厌学甚至厌世情绪,对于亲子关系、家庭和谐、孩子的发展甚至人身安全都是不利的。
所以,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和兴趣的引导开始,我们要对孩子多加“利诱”而不是“威逼”。
比如让孩子知道早早写完作业就可以痛快的和小白玩等等,让孩子因为积极的因素而主动的管控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因为消极的因素被动的压制自己的本性。
04
写在最后
很多家长都觉得“小孩子啥都不懂”,所以对孩提时期的孩子不加以培养,导致孩子的成长被耽误。
而在认识到孩子“以小看老”的事实之后,希望家长们都能够重视起来,在孩子小时候就培养孩子这些特质,让孩子长大之后也可以越混越好,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