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宝妈曾向我略带炫耀地“抱怨”:
“我的儿子年纪还小,还在上小学,但已经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要有我。好像他的世界没有我就不能运转了一样”。
听着挺凡尔赛的,其实也算正常,如今社会,孩子普遍依赖母亲。
一般来说,家庭当中,父母往往搭台唱戏,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方专门儿批评孩子,另一方则负责进行安抚,正如所谓的慈母严父、虎妈猫爸。
但是,我们一般认为,母亲是和孩子最亲近的那个人,最适合带孩子。在强调分工的人类社会当中,“母亲带孩子”似乎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
带孩子的“最佳人选”一定是母亲吗?
其实不然,新的研究表明,这个人带娃,孩子智商更高。
在传统文化当中,父亲角色象征着权力、威严和能力,父爱大多数时候是以隐忍、沉默的形式传递出来的。
这种对“父亲角色”的理解,本质上还是受到了父权制的影响,如今社会,父亲角色早已突破桎梏,是和母亲一样的、平等的角色,甚至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心理学家格尔迪曾经说过,“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这种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来自父亲的那种权威感。
这种力量,在很多时候并不意味着压迫感,而是一种言传身教,内化于子女心中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多个层面,能够很好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塑造其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甚至影响其智力发展。
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那些,爸爸带娃过程中,妈妈比不上的几个方面。
提升孩子智力水平
相关研究发现,和父亲相处时间更久的孩子,会在智力水平上领先于和父亲相处时间相对更短的同龄人。
差距主要体现在创造力、记忆力、专注度,而这些都是智力的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父亲往往会有更多奇思妙想,也更享受子女和自己一起去完成一些预想当中目标的感觉。
父亲往往会更加倾向于鼓励孩子自主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去完成一些事情。
结果就是:因为总是自己动手研究,孩子反而更聪明了。
当然,作为父亲,在鼓励孩子自主地完成某些事情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尺度和分寸,保护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
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
孩子小的时候一般是没有太强烈的性别意识的,正如我们经常可以关注到一些“母亲带着儿子进入女澡堂洗澡”的争议事件。
性别是一种身份区分。对于很多父亲来说,无论他的孩子是儿是女,他都会为自己的子女施加“两性有别”的观念。
如果是男孩,父亲会以身作则,告诉他作为一个男人应当肩负起怎样的责任;如果是女孩,父亲则非常清楚女性在社会当中会遭遇到什么样的潜在危险,会潜移默化的帮助女儿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
作为家长,切勿以为孩子啥都懂,尤其是性别意识,正是需要父母和长辈言传身教的。
提升孩子的自我意识
很多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习惯性依赖自己父母,这种依赖性会大概持续到学龄前后。
很多母亲比较宠溺自己的孩子,看不得孩子受委屈。然而,这种宠溺一旦持续的时间太久,就会起到反作用。
我的一位朋友就曾向我吐槽:孩子小的时候,不会系鞋带,她每次都会帮孩子把鞋带系好。谁知现在孩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每次鞋带开了,只要她在,都会找她来系。
对于很多父亲而言,他们也会关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相对来说会更加有度,同时也更懂得放手,当然有的时候,其实是他们懒。
所以,那些跟父亲相处得久的孩子会在更早的树立自我意识,清楚自己和周边社会的联系和区别,更加尊重规则,同时对父母的依赖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孩子的妈妈不适合带孩子,也不是说孩子应该全程由父亲来带,而是强调父母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区别。
同时也提醒广大身为父亲的男同胞——带孩子这件事情非但不是属于女性的,男性其实也很有天赋。
作为父亲,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参与到与孩子的互动当中。
首先,应该尽量减少自己作为父亲的架子,学会放下姿态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这种行为并不会减少自己的“阳刚之气”;
其次,在涉及到运动、户外、探险等活动当中,父亲应当更加积极,同时做好自己的榜样作用;
最后,自己可以适当地多做一些家务,同时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把孩子也带上。
这样的行为也会让孩子在观念当中认识到:做家务不是属于爸爸或者妈妈某一个人的,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母爱温柔,父爱深沉。只有“阴阳和谐”,孩子的成长才会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