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被中考分流后
才意识到是小学出问题
中考成绩公布了,表姐儿子分数很一般,不确定能不能上高中。
看他们全家愁容满面的样子,心里五味杂陈,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的话。
表姐更是懊悔、自责,直言自己对儿子不上心,忽略了前几年最重要的教育问题。
因为表姐和表姐夫平时工作忙,从小学起就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
晚上陪写作业,她一看题目有点难,自己解不了,就让儿子抄答案。
儿子说累了,她就同意儿子休息一会,玩下手机。
作业写到晚上十点多,是常态,甚至怕儿子写不完,她直接代笔,催儿子赶紧睡觉。
五六年级的时候,索性把儿子寄到了晚托班。
想着晚托班有老师盯作业,自己也能省点心。
旁人劝她:孩子的学习还是要上点心,不然以后初中有得苦头吃。
可她却不以为然:学习这种事,靠的是自觉。我这是在培养他的自觉性。
小升初后,儿子数学还过得去,可语文、英语已经严重拖后腿。
到了初二,学业压力更大,儿子很快就赶不上同学,班级名次从20几名掉到了40名。
表姐这才着急了,想给儿子报补习班恶补一下。
可儿子厌学情绪特别强烈,说学不会补多少课都白费,再逼就不读了。
就这样,儿子越学越糟糕,成绩怎么也追不动了。
身边一位资深教师分享过:很多孩子一上初中分数严重下滑,归根到底,是小学没“学好”。
孩子的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期。
从6岁开始,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如何学习”。
如果父母只是满足于孩子知道什么,靠父母的启发才能得到答案,那么孩子大概率会在之后的学习形成强烈的依赖性,自学动力严重不足。
孩子小学状态不好,多半会影响到初中、高中的学习。
想帮助孩子提升成绩,千万不要在他小学阶段欠下这3笔账。
不欠“阅读”的账
让书本塑造孩子的未来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从“小”读到“大”》一书中强调:
促进儿童后天智力发展的手段非常简单——语言刺激,即把阅读尽早地引入孩子的生活。
不要担心孩子读书读多了变书呆子,阅读是父母可以送给孩子、保障他一生幸福健康最可靠的礼物。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可以让孩子的智商更高,逻辑判断更清晰。
这不仅提高孩子的语文学习,就连初中后的数学、化学、物理等理科,也考验孩子的阅读功底。
这么多的信息量,要是不会快速提炼关键词,理解题意,估计看几遍都未必看得懂。
现在很多考试的卷子,题目字数越来越多,理解难度也在飙升。
一旦阅读能力不过关,只会被狠狠甩在后头。
有人做过调查,能在中考、高考脱颖而出,拿到逆天高分的的学霸们,都特别热衷阅读。
一位中考市状元,平时最大的消遣就是看书,四大名著都看了七八遍。
有空就去书店,阅读时看到好词好句会摘抄下来随时背。
最近徐州中考751分的学霸,也表示“坚持阅读和写作是自己的独门秘籍”,记不清读过多少书。
该如何引导孩子阅读,喜欢读书?在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
1、给孩子阅读的榜样和氛围。
有条件的话,在家摆放书架,或安排固定的阅读区域,让书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父母以身作则,主动拿起书本,让孩子有样学样。
周末、放假带他去图书馆或书店,俗话说“常在书店逛,自然沾书香”,孩子多接触安静和舒适的环境,看书更容易专注。
还可以给孩子看读书类的节目、纪录片,刺激孩子的阅读兴趣。
比如《读书的力量》、《但是还有书籍》、《跟着书本去旅行》。
2、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
每个孩子的阅读习惯、品位都不一样。
父母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强迫孩子看自己规定的书,顺着孩子的喜好就行。
只要他能专注其中,看漫画书、小说都行,培养孩子看书的关键在于“让他爱上书”。
3、要培养但不要功利。
不要觉得阅读能提高成绩,就抱着高期待、强目标性要求孩子看书。
阅读不要太功利,端正好学习的态度,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不欠“运动”的账
锻炼孩子的体魄和韧性
现在的学生学习没劲儿,跑步跑不动,考试表现不理想,整体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很多都是小学阶段缺乏体育锻炼,饮食不健康,喜欢坐着玩手机不爱动造成的。
青少年研究中心表明:
“超过6成的中小学生每天体育运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甚至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孩子不运动。
他们没有运动的时间,没有玩耍的时间,甚至要牺牲一些睡眠的时间,他们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学习最重要,成绩最重要’,却很少有人告诉他们‘身体才是一切革命的本钱’。”
的确,小学阶段学习压力,相对小一点。
孩子身体素质暴露出的问题,也不明显。
可等到初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会消耗孩子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缺乏锻炼的孩子很难扛得住,还容易在中考体育失分。
深圳一名12岁女孩,从小酷爱零食、甜食,讨厌运动。
小学时能吃能睡,家人倒也不在意,等到一上初中,学校常规检查就出事了:
肝酶异常,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轻度脂肪肝……
这结果把全家人吓得够呛,花了好大力气才稳住她的病情。
而类似的情况,医院一抓一大把。
孩子运不运动,越到高年级,差距越明显。
那些注重体育锻炼,平时打球、跑步,爱蹦蹦跳跳的孩子,不仅活力满满,学习状态也更胜一筹。
哈佛医学院的约翰·瑞迪教授表示:
运动除了能增进孩子运动的协调性和肌肉骨骼的发育,有利于锻炼健康的体魄以外;
还能刺激大脑细胞彼此间的连接,能使大脑做好准备,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
脆弱的身体,无法撑起宏大的梦想;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让自己一往无前。
想孩子获得健康、聪明,请帮孩子爱上运动:
1、制定锻炼计划:
根据孩子的兴趣、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包括每天的时长、内容等。
2、陪着孩子坚持锻炼:
运动之初,特别考验孩子的耐力和意志力。父母最好陪着孩子一起,亲身示范,带着孩子参与到锻炼计划中,给孩子打气加油,鼓励孩子坚持到底。
3、适当奖励:
对于不爱运动的孩子来说,可以定个奖励目标,当他达到后,送他喜欢的东西,提升他的锻炼意识。
不欠“习惯”的账
驱动孩子自我成长
看过一种说法:
如果说努力程度的差异,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如同海面上的冰山那样引人注意,那“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则是水面下更大的那部分冰块。
也就是说,孩子能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是他拉开和同龄人之间差距的关键。
对比这两个场景就能判断:
同样是坐在书桌前写作业,一个孩子东搞搞西搞搞,半小时过去了笔都没拿出来。
好不容易开始算数学题,写一会就起来上厕所,去客厅吃零食,吃到差不多又歇一会。
到了晚上11点多,没精神写了就直接爬床上睡觉,连桌面都不带整理。
而另一个孩子,提前计划好什么时间段写哪些练习,累了就先做容易的题目,或者背背语文、单词。
两个小时不到,作业基本做完,在妈妈检查的同时,把第二天要上课的书放在书包里。
不用怀疑,第二个孩子更容易学起来,变得自律主动,根本不需要父母操心。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不要指望孩子能主动学会自我管理,靠天赋或努力来带动自己学习。
而是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这股来自心底的强大力量驱使孩子成长、进步。
1、在个人自理方面,教孩子学会收拾自己的房间、书桌、书包和衣物。
良好的整理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自律性,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
2、在时间管理方面,引导孩子克服外界干扰,专注做完某一件事情。
当孩子逐渐学会利用时间,管理好自己,更容易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提升他的主动性和价值感。
3、在学习规划方面,陪孩子做计划,学习如何统筹轻重缓急。
特别是放假期间,孩子的时间很多,不能得过且过,想干嘛就干嘛。
陪着孩子学习如何做计划,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分清楚什么必须提前完成,什么可以分摊到每天完成,什么没必要做。
4、在学习探索方面,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注重孩子的品质培养。
孩子是天生的好奇宝宝,有本能的求知欲。
当他表现出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想一探究竟,父母要尊重他的探索欲,锻炼他的耐性和专注度。
如果遇到挫折、困难心生放弃的念头,也请陪着孩子克服,鼓励他继续尝试,潜移默化塑造他的坚韧力。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有句名言: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一举一动,为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影响,为他的精神世界注入能量。
从今天开始,多陪孩子读书、运动,培养生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成就他更光彩夺目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