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年级倒数的学渣儿子,高考686被清华录取,父母炫耀:没操心、老师不太管、孩子自己开窍了……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这几年特别流行一种“逆袭”爽文:

男人是底层社畜变霸总,女人从走投无路到复仇打脸。

如果主角是孩子,那剧情多半就是差生逆袭,一举夺魁上清北。

这种事情虽然概率小,但现实中不是没有上演过。

有个叫祈风的娃,就靠着自己的努力,从年级倒数第一考上了清华。

老实说,他的成长经历,确实挺有爽文主角那味儿的。

出身农村,家乡教育资源匮乏,到8岁才跟着父母进城上二年级。

性格内向,小学成绩也是平平无奇,看不出什么学霸潜质。

我们老说:考上清北的孩子,不是鸡出来的。

他们通常天赋异禀,小时候就能看出来,一路领先进名校。

祈风也聪明,但又不是那种传统学霸。

他从年级倒数逆袭,踩过很多坑,而且是普通孩子也会遇到的,所以更有借鉴意义。

比出来的自信往往很脆弱

祈风上小学时,老师就是讲知识,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普遍放养。

他们唯一的教育方式,就是成绩下来互相比一比,以此勉励自家娃。

别提学习方法,习惯之类的,小学6年,祈风是懵懵懂懂度过的。

他的学习态度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会写,但不管质量。

但因为当时学校教学整体都不好,就是这么糊弄着完成作业,竟然也足够保持在中游。

加上运气比较好,小升初超常发挥,他竟然以吊车尾的名次,被当地中考录取率最高的初中录取。

这个消息,对他生活的小圈子来说,无异于中了一笔大奖。

要知道,他身边很多孩子,中考2次才有高中上,大学更是不敢想。

而被这所初中录取,就相当于半只脚踩进了大学校门。

所以那一整个暑假,祈风被父母夸,被邻居夸。

过多的掌声和赞美,加上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能上岸,就只能归因于:我太聪明了,不用太努力就能学好。

抱着这种不客观的自我认知,他跟小学时一样,不怎么认真学,作业应付了事。

他觉得这样学也能考得很好,还不知轻重的当众立下了年级第一的目标。

结果当让没有意外,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就给了他重重一击。

赶巧又因为作业马虎,被老师当众批评了;回到家,父母也只有简单粗暴的指责。

没考好,孩子心里已经挺难受了,再加上外界这些负面评价,他直接自暴自弃,一度直接掉到年级倒数。

生活中,很多孩子也会有类似的问题:考好了就得意洋洋,考砸了就灰心丧气,严重一点的直接摆烂。

这种孩子的统一问题就是心态比较差,内核不够稳。

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要么建立在成就上,要么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

心境老被这些外物影响,孩子的能量比别人消耗得快,自然就没精力好好学习了。

大家老说:那些考的好孩子,不一定学习最好,但一定心态最稳。

但心态这个事儿,不是跟孩子说几句“看开”就能培养,更多看咱们平时怎么做。

平时养育孩子的时候,就不能祈风父母那样:在孩子之间比来比去。

面对成绩起伏,父母也要比孩子稳得住。

孩子考得好的时候,可以庆祝,但别没完没了的夸;

孩子考得不好,要引导他关注自己的变化:哪个地方做得好,哪一块是短板,具体怎样改进?

所谓身教言传,这样做,即便你不说那些“鸡汤”,孩子也不会因为一时得失崩溃。

成功的体验正向循环的开始

那祈风是怎么从这段低谷中走出来,重新建立学习自信的?

很简单,做成一件事,用一次成功,换来更多的成功。

祈风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逃避,他都是上课睡觉,半夜去网吧。

有一天,语文老师去网吧巡逻,抓到了没去上晚自习的祈风。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老师并没批评他,反而拿出他的日记摘抄本,很客观的点评:

“你的日记摘抄,多写了一个多星期的量,而且某篇日记挺有想法。”

最后,老师意味深长的说:“你只是练得少,做得少。”

这句话让祈风重新审视自己:

也许,不是自己不行,只是自己不如同学努力,为什么不试试呢?

他决心用课前演讲做实验,于是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打磨文稿,大声朗读练习。

那次演讲相当成功,短短4分钟,却让他感觉到了什么是酣畅淋漓。

老师在后来的点评中,也给出了超出满分0.1的超高评价。

这次成功的体验,让他重新建立自信,开始投入到学习中来。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其实都是如此。

能调动他们内在动力的,不是什么大道理、学习的重要性,未来的好工作……这些遥不可及的东西。

从成功的体验中,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小事,获得的那种“我能行,我可以”的满足感,才是激发他们继续努力,不断尝试的源泉。

想要成绩提升少不了刻意练习

至于具体怎么提升成绩,我其实很期待书里能说点独家秘笈,但很遗憾的是:他用的就是笨办法,大量的背诵和刷题。

用祈风自己的话来说:初中所学的知识其实很少,少到几乎可以用穷举法猜到考题。

所以,把各种题做到滚瓜烂熟,就是最简单的方法。

我们现在老强调,反对搞机械性的题海战术,要找对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事实上,刷题和培养思维并不冲突。

所谓三分学,七分练,在做题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把知识记得更牢固,还能知道如何运用它们,适应考试。

这一点,曾经被华盛顿大学做过实验证明,不管是记忆的牢固性,还是准确性,刷题效果都比理论学习更胜一筹。

当然,我也不建议孩子们盲目刷题,就像有句话说的:

刷过题的孩子不一定成绩好,但成绩好的孩子,肯定都刷过题。

同样的做法,不同的结果,取决于孩子是怎么实际的。

既要刷到一定量,让量变引起质变,又不能刷得孩子兴趣全无。

既要全面,能够熟悉所有题型,又要知道自己的薄弱点在哪里,做有针对性的提升。

影响心态的还有这一点

这次演讲后,祈风稳扎稳打,一路从年级倒数,慢慢考到了前几十名。

很遗憾的是,成绩好转,中考考上一中(当地重点高中)后,他又开始故态复萌,忘乎所以了。

可能是到了青春期,追求个性,也可能是急需同龄人的认可。

比起成绩,这个阶段的祈风,更想成为人群的焦点,被大家所注视。

他剪了个“斜刘海”,走路一步三癫,上午睡觉,下午满校园晃荡,想当“大哥”。

不出意料,祈风的成绩又一落千丈,基本锁定在年级倒数前十名。

他只能借“哥们儿”的话,安慰自己:老实学习的都是书呆子,将来还不是给自己打工。

其实这种“读书无用论”,就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因为不学习,表现得不在乎,孩子就能安慰自己:“我只是懒得学习,不是学不好。”

现实生活中,这样被同伴观念误导的孩子比比皆是。

因为心智还不成熟,认知不够健全,孩子特别容易为了合群,无意识或被迫的做某件事,不管这件事本身对错,自己又是否认可。

就像祈风,每次考砸,内心还是很痛苦,只是不好意思表现出来。

比较幸运的是,他因为一节政治课,偶然破除了这种思想的桎梏。

那堂课上,老师让学生们写出对自己最重要的3个人。

孩子的回答大同小异,基本就是父母、爷爷奶奶,未来配偶或孩子。

祈风听完他们的解释,感觉都挺有道理,但又产生不了共鸣。

他最后在纸上写下了3个字:“我,我,我”。

听着可能有点矫情,但祈风确实是因此顿悟的。

他意识到,如果自己想改变现在糟糕的生活,唯一的方式就是学习。

明白这点后,祈风不再怕被原来的“朋友”嘲笑,开始主动向那些好学生求助,也正式立下了考清华的目标。

从他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

青春期孩子们的迷茫,往往因为他们没弄清这几个问题。

“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怎样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人一旦清晰的认知了自己,就不容易被外界影响,或者因为一些事动摇信心。

这种特性,我们不能指望孩子因为一堂课顿悟,那是低概率事件。

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接纳他的感受,尊重他的选择,鼓励他思考自己为什么而努力,奋力托举他。

或许,这才是保证一个孩子,永远有能力逆风翻盘的秘籍。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年级倒数的学渣儿子,高考686被清华录取,父母炫耀:没操心、老师不太管、孩子自己开窍了……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