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孩子走不出抑郁情绪,我们有义务帮他们打开思维,寻找全新的角度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折翼的精灵》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孩子们往往只是:“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编了个结局”。

真的,不只是少年们,我们大人很多时候也会这样。

盯着某个局部,告诉自己已经了解了全貌,并对自己说:

“根据我的经验,这件事情无解”。

孩子休学了,完了。

孩子不跟我说话,完了。

孩子日夜颠倒玩手机,完了。

认知是有边界的,背景知识越多,解题思路越广。

但是,看问题的角度,往往限制了我们所拥有的资源。

孩子们越小,他们的知识背景越少,看问题的角度就越少,越窄。

这正是我们成年人在拥有了庞大的知识面和人生经验之后可以提供给孩子的东西。

包括寻找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也是一样,并没有多厉害,只是比我们多了一些看问题的角度而已。

有个小朋友咨询的时候问我:

“老师,我们班女生很少。

有个5人小团体,有个3人小团体。我一个人在班里感觉很孤单。

那个5人小团体总是想方设法排挤我,我感觉自己很无力,有点害怕,都不敢去学校了。”

我问她:

“你觉得他们这个小团体人人都是坏的吗?有没有一个比较善良一点的?”

她说:

“有,有一个,那个人还是挺不错的。”

我说:

“你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小团体并不牢固?5个人就有5个人的想法,就有5个破绽。

或许,这里面就有你可以尝试突破的方法。”

她忽然说:

“老师,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哎!”

我又说:

“按照你以往交朋友的经历,你是极具交友能力的。

当我们一个人感觉孤单时,需要的其实是一段朋友关系,而不是具体某个人,你说是吗?”

她说:

“是的。”

那我又说:

“既然,如此,是不是一定要盯着这几个人呢?班里的男生可不可以做朋友呢?

真如你所说,如果身边有男生做朋友,是不是可以更安全呢?”

给了她一些启发后,小朋友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

女儿小学的时候也曾跟我说过,在班里感到孤独。

我跟她说:

“首先,不止你一个人这么觉得,其实每个孩子都和你有同样的感受。

其次,有时候获得友情,主动迎合、融入那些班级里已有的小团体是一种途径,但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条途径。

你成绩好、性格也好、老师也喜欢,又有能力。

大人们有一句话,叫做‘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你觉得谁会更珍惜你呢?”

小朋友们都是很聪明的,有时候比大人更容易开窍。

因为他们无条件地信任你。

教给孩子们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往往能打开他们的思路。

他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不知道什么,不清楚自己拥有什么,需要我们的点拨。

有位妈妈,孩子成绩不好,她很焦虑。

她一直焦虑的是,孩子在公办中学中成绩垫底,而且无心学习,母子关系还越来越差,她说什么孩子都不会听,看起来毫无出路。

但,在不断地焦虑中,她帮孩子申请了出国。

国外的老师看到她娃,说孩子的性格非常好,学习也很上心。

这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局限在国内教育体制下的价值观内,因而限制了自己的想象。

也正因为她如今的选择、老师的肯定,孩子忽然对学习充满了动力,价值感爆棚。

而她的焦虑、和孩子的关系问题,都因此迎刃而解。

另一位妈妈,女儿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那个学校非常卷,没事就要搞排名。

原本成绩还算优异的小朋友,在那个学校却屡屡垫底,孩子非常压抑,信心一蹶不振。

她又在学习上帮不上孩子忙,也非常焦虑。

初二的时候,她果断决定帮女儿转学,去了私立学校。

那边的老师更加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关注孩子们的整体发展,女儿在那边很快乐。

又是一次思路决定了出路。

还有的人就给孩子选择了职校,最后也考上了大学。

就算没有考上大学,拥有某个专长也很厉害。

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作为父母,检索自己拥有的资源,善加利用,有的是选择。

但,更多人盯着的是自己的不足。

这就是看问题角度的局限性。

我们的思路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自然也就开了。

有一次,我无意间跟我家小朋友说:

“小米,你现在感觉比小学时候乖了。”

她一脸不悦地说:

“为么嘛?”

我回答:

“我不是指听话,就是看起来更稳重了一点。”

转而,我又问她:

“你怎么反应这么大?是觉得我在否定你吗?

其实,我觉得一切都是好的。

小孩子嘛,一直在转变,在进步,经历各种阶段才是正常的呀!

说明你这个阶段正在学着约束自己。”

她回答:

“因为我不喜欢别人说我乖。”

这个时候,她忽然意识到一点什么,说:

“哦,妈妈,我忽然意识到,因为我认为乖就是不灵活的表现,所以才会觉得你在否定我。

如果换成别的小孩,说不定会觉得是在夸奖她。

所以,高兴不高兴不在于别人说了什么,而是自己的内在价值判断是否稳定、自己是不是自信。”

很多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总是盯着自己的不足。

谓之:“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但其实,是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价值,总盯着自己没有的那份价值。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中说:

自我反省和自我攻击有一种本质的区别:

自我反省是为了让下次不再遭遇同样的结局,而自我攻击的目的则只是证明自己很差。

自我攻击的人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不可控因素,比如天赋、过去、没有的东西…

而自我反省的人则会把原因归结为可控因素,比如努力、时机、方法、资源…

有位妈妈也打算送孩子出国,跟我说:

“我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感觉也不能为孩子做更多,所以很焦虑。”

我说:

你们夫妻工作稳定、关系和睦,家庭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没底)。

很多孩子不适应国内体制或者成绩不好,想读个私立,出个国,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有些孩子出国,妈妈想陪读,英语交际的关都过不了,而你根本不存在这种阻碍…

你拥有多好的资源啊!

这时候她才醒悟,原来自己拥有得很多。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用整体的眼光看问题,才会认清自己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才不至于陷入完美主义。

而我们可以利用好的、拥有的部分、可控的部分。

但,用局部的角度看问题,就会陷入泥沼,拔不动脚。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孩子走不出抑郁情绪,我们有义务帮他们打开思维,寻找全新的角度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