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9年,《头脑特工队2》终于出来了。
依旧是将情绪拟人化,不同的是此时莱莉正处在青春期的漩涡里。
想当初看《头脑特工队1》时,暖暖才刚上幼儿园,如今她也步入了了青春期。
时光太匆匆啊!
进入青春期后,莱莉脑海中的情绪小人一下子增多了:
喜、怒、哀、惧、厌之外,焦虑(焦焦)、沮丧(丧丧)、尴尬(尬尬)和羡慕(慕慕)这4种情绪闯入了她的生活。
《头脑特工队》1和2骨架挺相似的,依旧是随着冲突与冒险的推进,展现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但它精良的制作,浪漫的想象,细腻的情感表达,依旧打动我。
别说可以让青春期的孩子认识、接纳自己的情绪,我作为一个大人,在电影院里都哭得不能自已。
当然,也“看”懂了青春期孩子总爱说“烦”的原因。
这个暑假,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去电影院看看它。
没看过第一部也没关系,不影响观影体验。
“青春期”,一个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头大的词。
这个时候的孩子,情绪丰富强烈,易燃易爆炸。
《头脑特工队2》直白而细致的情绪刻画,把青春期的这种特殊性刻画得细致入微。
她会因为妈妈的一句“你还没有开始收拾吗?”,而失控大喊“你总是追着我!给我一个自由的一秒钟。”
好几天没见面,对爸妈的询问,一句敷衍的“还行”终结对话。
想要加入冰球队选拔,莱莉的情绪高地被“焦焦”占领。
为了更好地与正式队员打成一片,她开始起早贪黑地训练。
但也逐渐走偏,她为了让自己更讨喜,模仿跟从,压抑自己的个性:
她当着朋友的面嘲讽自己和朋友都喜爱的乐队;
明明get不到笑点,还要发出巨大的笑声;
她笨手笨脚地模仿着他们的走姿,学着他们将一缕头发染成了红色……
为了知道自己能否被球队录取,她甚至潜入办公室偷看教练的日记。
渴望变酷,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认可,这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吧。
当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抗父母成了他们尝试独立的第一步。
他们不想再听到我们“说”,不想再被当成小孩。
我一直觉得暖暖是个贴心的孩子,可是到了青春期后,我多说两句,她偶尔也会给我来一句“妈妈你好烦”。
这个时期的他们,会更在意同龄人的看法。
人是社会中的人,他们渴望从家中挣脱出来,渴望更广阔的天地,并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慢慢确定“我是谁”。
如果这个过程不顺利,或许会如莱莉般伴随着不安与焦虑,继而可能会做出一些中二、愚蠢的事来。
但是,回看我们的曾经,青春本来就充满了这样的“小事”呀。
每个孩子青春期的表现或许不一样,经历的事情也不尽相同,但谁不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的呢?
皮克斯不愧为皮克斯,它没有审判,没有嘲笑,而是对这些小事抱以了最大的善意。
当看到焦焦自责道歉,看到莱莉内疚、痛哭时,我们知道,莱莉在天人交战中,完成了她青春期的第一次成长和蜕变。
《头脑特工队》不管是第一部还是第二部,它们都在传达同一个观点:
没有哪种情绪是坏情绪。
哪怕这次的焦焦帮了很多倒忙,让莱莉犯下了不少错误。
但焦焦的本意,是想提前做好准备,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不良结果。
只是这个过程失控了而已。
但暂时的失控也并不是洪水猛兽。
当焦虑积压到一定程度后,莱莉确实是崩溃了,但是因为有多种情绪的调节,莱莉正视了自身的问题,并开始积极应对生活。
没有任何一种情绪,可以决定孩子会成为谁。
这些好的、坏的,开心的、伤心的、焦虑的,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在这些撕扯挣扎中,孩子会形成全新的自我。
陪伴着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我想我们可能都要学会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就如莱莉的妈妈,在面对青春期女儿的咆哮时,决定“轻松对待”。
孩子越长越大,他们面临的世界越来越复杂,挑战越来越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我们要允许,并且看到孩子的负面情绪。
记得网上有一个经典的问题: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打骂都没事,现在的孩子却动辄出现心理问题?
或许是因为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太过单调。
也许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投注了太多关注,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失去了出口。
当负能量积郁心中,孩子从未学会如何与它们相处时,将来爆发起来,结果或许会非常沉重。
所以,不要因为孩子小,就嘲笑、无视他们的负面情绪。
也不要因为惧怕孩子的悲伤、愤怒,而斥责、压抑他们的真实情感。
正是这些看似不好的情绪,才构成了如此鲜活的生命。
正视他们每一次的真实感受,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尊重、信任、陪伴,理解、支持并给予他力量。
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独立的小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