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中国式教育,不改革不行了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因为一个小女生,中国应试教育再一次被拉出来鞭打和拷问。最近一个叫涟水的小地方火了,只是因为一个17岁的中专女学生,姜萍。

当地文旅部门也很懂流量,打出了“涟水不大、盛产学霸”的口号。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有801名学生晋级决赛,其中姜萍位列第12名,妥妥的学霸。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学霸,为什么偏偏她火了?

因为她是一个严重偏科,学历、出身与成就严重不符的学霸,一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中本不该出现的学霸。

排在她前后的竞争者,清一色来自于清北、剑桥、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世界顶级名校的大学生甚至博士生,而姜萍来自于一个完全不入流的中专学校,而且还是学服装设计的,数学就是业余爱好。

当大家都在盛赞姜萍的天赋和逆袭,我却觉得她是当今中国教育体制中一个不幸的天才。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个天才要沦落到读中专?官方解释是她想和姐姐读同一个学校。不过其他解释似乎更合理,偏科、中考不理想,虽然能读普通高中,但是家里穷,爸爸就是个干保洁的。

像她这种出身草根的人,甚至可以说一生的剧本都已写好,毕业后一辈子大概率都在底层兜兜转转。若没有这样的数学竞赛,亦或没有遇到伯乐老师,又有谁会知道她是一个天才。

现实中又有多少像她这样的天才,被应试教育扼杀,最终泯然于众人。说得再直白点,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排斥偏科的天才。我们关注姜萍,又何尝不是在反思应试教育古板、单一的选拔机制?

当然国人对应试教育的诟病,可远不止这一点。今年高考人数又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1342万人,而在过去5年全国高考人数净增300万人,激烈的竞争,甚至带火了高考志愿规划这一行业,比如网红张雪峰通过提供高考志愿服务3小时赚2亿的消息,直接登上热搜。

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好工作好未来,这也反映了一个残酷真相:为就业而读书,本无可厚非,但显然本末倒置,把教育当成了工具、把敲门砖当目的,以为考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就能做高枕无忧。这种短视的读书观,本质上是一种投机主义,能理解,但并不值得鼓励。

应试教育在中国人才严重匮乏的几十年,在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很多“小镇做题家”逆天改命。但时代变了,随着中国从“会抄”的追赶阶段,到“能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严重内卷内耗的应试教育,正在成为埋没人才的关键点,甚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绊脚石。

对内来说,当前国内很多社会和经济问题,诸如教育、学区房问题、就业难、学历贬值、甚至一些产业问题,都可以归咎于“一切向考试看齐”的应试教育制度上。当代中产阶级头上有三座大山,教育就是其一。

比起医疗和高房价,教育这座大山更多可以说是家长自找的,是比出来的焦虑、无意义的内卷。比如打小就拼命鸡娃,各种补习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很少考虑让孩子学的是不是他喜欢的、擅长的。中国城市的养育成本已经是全球第二高,这其中大部分又是各种教育开支。结果就是钱没少花,效果却不怎么样,孩子们的竞争处境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为你鸡娃,其他家长也只能鸡娃,唯一的作用就是把竞争门槛从60分拉到80分,代价却是牺牲了孩子的天赋和其他可能。

这就像看电影,前面的人站起来看,你也只能站起来,看的电影一样,身体却更累了。

至于学区房,更像是打着“为了孩子”旗号的智商税。没有任何公开数据能证明,学区房里的孩子,在社会上就是比其他孩子优秀。而且学区房主要关联的是小学和中学学位,这两个阶段在孩子成长中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若是为了让孩子混同学关系,接触所谓的圈子,那就更扯了,真正牛逼的家庭不会去卷学区房,卷学区房的都是一些自我安慰的中产阶级,或者说他们卷学区房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中产阶级的身份不滑落,仅此而已。况且就算有牛人,不要说中小学同学,大学同学你现在还有多少联系的?真正的人脉是利益互换,人家不会仅仅因为你是同学而去帮助你,你要给别人提供等量的价值,至少是情绪价值,才有可能得到帮助。

因此可能连家长自己都说不清,买学区房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安慰自己,亦或者是炒房赚钱。即便是炒房,学区房也并非一个好的选择。它的投资逻辑与其说是价值驱动,不如说是焦虑情绪驱动。炒房之都深圳最知名的学区房八卦岭宿舍,几十年前的老房子,三年跌了70%,这背后不是学区价值没有了,而是情绪价值崩塌了。

网上的一个段子更是扎心:十年前高考的时候,班主任说人不值钱,人才值钱;六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辅导员说本科不值钱,研究生值钱;三年前硕士毕业的时候,导师说硕士不值钱,博士值钱;今年博士毕业了,老板说学历不值钱,资本才值钱,但普通家庭的资本都已经交了学费。

学历贬值有其客观原因,这几年经济大环境懂的都懂,大学生毕业人数又处在高位,今年更是高达1179万人,又一个历史新高。但是,我们又不能全都归咎于大环境。

就像赵本山吐槽的,“没能力就说没能力,别总说大环境不好,怎么你到哪都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自1999年大学扩招后,应试教育还有一个备受诟病的弊端,就是严进宽出。不管是考大学、考研、考博,甚至考公,都是如此。很多人极致的努力就是为了能考上大学,考上后又是极致的放纵。不少人的心态就是只要考进去,就可以躺平了。一些人读几年大学,基本上把自己给读废了,回首望去,发现自己知识最渊博的时候竟是在高考前。

所以中国的大学生虽然数量大,但质量并不高,有学历、没能力,与社会严重脱节。

以上是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对内部的一些负面影响。而在外部,在国家层面,它又拖累了大国博弈和国运之战中的表现。为什么我们总被老美卡脖子?为什么我们还在芯片领域苦苦追赶之际,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又在美国爆发,而不是互联网同样发达的中国?

一句话总结,老美擅长科技创新,而中国擅长模式创新,科技创新能玩出一些新东西,而模式创新说白了就是复制粘贴,复制老美的一些新东西,粘贴到自行车、餐馆、卖菜的老头老太太身上,美其名曰“共享经济”、“社区团购”。

要知道,OpenAI早在2015年就已成立,但在GPT大获成功之前,可以说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过做语言大模型的想法。天天想的尽是怎么抢街边实体店、夫妻老婆店的、开超市的生意,美其名曰“赋能”、“整合”、“生态链”。

喊着最高端的词,做着最龌龊的事。

这背后是什么呢?是在分数导向下,重死记硬背、轻思辨实践,能靠复制解决问题的,谁也不想花钱花力气去创新。种什么种子,自然就结什么果。不管是对外与老美掰手腕,还是对内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关键都取决于国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就如毛主席说的,决定胜负的关键是人不是物。

教育要改革,这已是从庙堂到民间的共识,问题是怎么改?直接掀桌子,抛弃应试教育、学西方那一套,显然不现实,应试教育和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一脉相承,早已融入中国的文化基因,很难根绝,而且这种休克式疗法,也不符合我们的施政特色。实际上教育系统已开启一系列改革,姑且称之为“微创疗法”。

比如中小学阶段的“双减”,这虽然直接给教培行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但这并非政策的初衷,“双减”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全面发展,而不是小小年纪就成只会做题的书呆子。

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1+2”高考模式等等,它的好处是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由兴趣来驱动学习,学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科目上。和十多年前我高考时比,确实是很大的进步。再比如普职分流,抬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弥补大量高级技工岗位缺口,向下有安身的手艺,向上有突破的希望。

再比如大学专业也悄悄地改革,2023年的高校专业调整方案,表面看只净增3个专业,但总的变化非常大,新增1673个专业,主要聚焦于工程软件、计算机应用、半导体、医药研究、电子信息材料、智能海洋装备等,而同时撤销的1670个专业。大多是文史政经相关的鸡肋专业。前两个月,教育部推进的“101计划”,重点是把大学教学内容从原本的侧重书本理论转向侧重实践应用。总结来说,一个推着、一个倒逼着,我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实用教育转型,多务实、少务虚,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国家确实在往这个方向走。

关于中国教育事业,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作为一个出身在中国、成名于美国、最后又把一身本领奉献给中国的科技泰斗,对中美教育之别,比谁都有发言权。这一问,也彻底扯下了应试教育的遮羞布。

最近几年,我们也有过类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成功的商人,而鲜有乔布斯、马斯克这种开创性的企业家”。

这些问题,我们虽然也有想过,但并没太当回事,泛泛而谈的解释是,美国擅长从0到1,中国擅长从1到10;西方更擅长创造工具,东方更擅长利用工具。

素质教育的底层逻辑就是创新,应试教育的底层逻辑就是模仿。这不是讽刺,也不是吹谁贬谁。因为简单的复制是经济体量不大的时候赶超对手性价比最高的方法,也是数千年来诸如“稳定压倒一切”等政治经济统一体的诉求。

100多年前搞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本质上就是模仿。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加入世贸这20年,我们又成了全世界最顶级的模仿者。什么东西一旦在中国大规模复制生产,其他国家要是不搞贸易保护,很快就会被中国商品淹没。

为什么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第一出口国,根源就在这。但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中国与西方不能撕破脸。因为模仿者在生态位上,终究是一个追随者,所以哪怕我们模仿能力再强,也终究摆脱不了卡脖子的命运,没有0到1的基础创新打地基,1到10就是无根之木。

问题是,中美正在无可避免的落入“修斯底德陷阱”,现在美帝是铁了心要卡我们脖子。我们可以拿出当年搞两弹、搞火箭、卫星的劲头,搞技术攻坚,突破芯片等卡脖子问题。但若不改变教育思路,这样的追赶是没有尽头的。中美掰手腕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较量,至于GDP不过是数字幻象,最后比拼的,一定是人才的厚度和量能。

美国能成为“天选之子”,欧洲两次大战的自我削弱、两面邻洋、远离地缘纷争的地理位置,都只是必要条件。解放天性的教育体制,才是充分条件。

虽然在很多领域,美国的相对实力被不断削弱,金融战也是久攻不下,但科技霸权却在不断强化。乔布斯、马斯克、奥特曼、黄仁勋,不管是美国本土产的还是外来移民去的,这些全球最顶级的创新型企业家,集中出现在美国,一定有他的原因。即便中国的一流人才,往往也要跑到美国镀金。美式教育就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源源不断地吸虹着全世界的人才。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是笨蛋,那么你不可能变成天才;如果你是天才,那么你很容易变成美国人。

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美国学生数学很差,但美国人能做出世界领先的东西?因为美国是一个少数精英体制,这部分精英的数学成就你很少能听到,而且因为人家学的是真正的数学,中国学的充其量叫做做题技巧,只是中国的教育体制现在恰好可以通过数学作为载体来传授做题技巧,假如时间倒退200年,彼时通过语文来传授做题技巧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八股文”。

美国的“少数精英制”之下,大多数人确实不够聪明,少数聪明人在这种情况下有动力也会比较容易做出划时代意义的产品,比如比尔盖茨的微软,微软的Windows系统发明之前,大家要用Dos命令行来操作计算机,非常麻烦,美国大多数老百姓确实又不聪明,不好学,所以就有少数精英比如比尔盖茨发明了简化版的操作系统Windows,苹果的乔布斯也是类似。

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很擅长大规模生产出75-90分的学生等生产资料,这也直接促成了数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对应的是我国的“多数精英制”,大部分老百姓过于聪明,本身极少的顶尖聪明的人大多数还都跑美国了,这种情况下就不太可能发明诸如Windows和苹果手机等产品,自己做出的产品虽然能用,关键是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强烈认可自己做出的产品,甚至很多没有商业化落地的机会。

于是更可能的是,在我国各大公司会把熟练掌握Dos系统作为招聘条件之一,把勤奋的年轻人个个逼成了Dos系统高手,凑合使用着一些不好用但能凑合的东西。

需要承认,中美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承认差距不丢人,把头埋进沙子里才丢人。同时我们也不用妄自菲薄,将其简单的归咎于人种、文化、制度,断言有些事我们就一定做不到,一定追不上。

百年前,我们也有过短暂的教育文化大繁荣,在那个时代,一群偏科天才群星闪耀,做大学教授,甚至成为一代巨擘。再往前数,中国四大发明更是长期遥遥领先世界。

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下限逐渐稳固甚至表现出内卷,我们最需要的是把教育体制从“功利主义”、“分数至上”、“过度务虚”的应试教育中解救出来,来解放这个上限,不拘一格降人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拭目以待。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中国式教育,不改革不行了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