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一个孩子童年最大的不幸,是父母总爱把这种话挂嘴边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前些日子,去朋友家串门,正好碰见她陪女儿练琴:

“错了错了,又不看琴谱!”

“哎哎,怎么回事,手形又塌下来了!”

“慢一点慢一点,别总抢拍子!”

女儿弹奏一小节,朋友就打断一下,再弹奏一小节,又被嫌弃一下。

几次三番下来,把孩子折腾得筋疲力尽,从刚开始踌躇满志,到后来像一棵蔫了的白菜,耷拉着脑袋沉默着。

这时候,朋友不甘心,又开始挑剔孩子学习态度不认真:

“你说你,每次练个五分钟就退缩,太不像话了,就你这样,能练好才怪!”

一连串的“挑刺”+“抨击”,让孩子彻底罢工,摔下琴盖,气呼呼地走了。

心理学家约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指出:

“我们应当给他时间让他自己纠正错误,让他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能力和自信。”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试误和弯路,这是个体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

若是父母的眼睛里,只看到孩子身上的污渍和瑕疵,缺少欣赏美好和优点的能力,则更容易养出一个不敢爱自己的孩子。

父母越“挑”,孩子越差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设计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要求被试者不要去想一头白熊,结果大家都控制不住地想象出一头白熊。

越是禁止,越是反弹。这一心理现象,被称为“反弹效应”。

迁移到教育情景中,如果孩子练琴或者从事学习活动时,不停地听到“这样不对,那样不对”的声音,大脑接收到的指令,反而是在强化这件错误的事情。

久而久之,脑海中的白熊,印象越来越深刻,怎么都甩不掉了。

即便孩子主观上想要避免出错时,行动上会更不由自主地陷入错误之中。

而越是警惕出错,越容易积累内心对错误的焦虑,错得更多。

樊登老师曾经在讲座中谈到过一个案例。

他朋友的孩子写作业总是出错,母亲会很严厉地纠正,甚至由于情绪失控,会忍不住吼孩子。

结果显而易见,孩子的出错率更高了。

原因在于,父母的挑刺,挤占了孩子的心智带宽,令他的一部分专注力,都用于对抗父母带来的压迫和恐惧感。

注意力的偏移,削弱了孩子的学习能力,陷入越挑剔越差劲的恶性循环中。

更深入而持久的影响是对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认知上的改变。

孩子的每一个举动,迎来的父母的反馈,如果总是包含挑剔、嘲讽、挖苦、否定等消极评价,都是在孩子心里刻下这几个字:“你不行。”

这几个字,就像一块块沉重的大石头,不断压实孩子的自卑,固化孩子的自我认知,把自己定义为:我能力不足,我做不到

一旦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后,孩子的内驱力和发展潜力都会被压制,连自己都会挑剔自己,不敢相信自己。

正如心理学家赵周老师所言:

“孩子的大脑若是雕塑,父母的反馈就是斧和凿。”

刀斧锋利,如果用得不恰当,反而会让对方鲜血淋漓,遭受巨大的伤害。

父母越从容,孩子越优秀

比起眼睛容不得半点沙粒的苛刻型父母,那些心态更淡定、更从容的父母,则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幸运。

《生命成长》节目中,有一期访谈心理学博士贺岭峰,看完受益匪浅。

贺岭峰的女儿数学成绩很差,老师束手无策,于是决定“请家长”。

他来到学校后,被数学老师严厉地质问了许久:

“有没有给孩子检查作业?”

“孩子同一道题错了4次,为什么没看出来?”

面对老师不留情面的训话,贺岭峰也感到很不爽,但却依然没有撼动他的“从容”。

回到家里,女儿忐忑地问:

“老师跟你说了什么呢?”

“没什么,说你最近一段时间的考试,卷面更整洁了,说明你学习态度端正多了。

希望你以后做题时多审题,多验算,就能提高成绩了!”

“就这些?”

“就这些。”

这位拥有大格局的父亲,不仅吸收和消解了所有负面情绪;

还用鼓励、支持、信任的语言,在女儿心里洒下暖阳。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纠正一道数学题,一个错别字,而是要去参悟隐藏在事情背后,渗透到孩子内心的那份力量。

从细微处着眼,却不局限于微末,用更大的智慧和格局,把控孩子的人生不走偏,即为优质的教育。

想起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在参观芬兰教育后失控的一幕。

当她看到在画室中沉浸式绘画的孩子,甚至还有老年人时,忍不住潸然泪下:

“总是有人告诉我,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她骨子里的自卑,总是在不经意间隐隐作痛,令她很痛苦;

父母当年的挑剔,像一根尖锐的刺,贯穿在她的生命中。

诚然,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指引。

但这双手,应该是托举起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走得更远,变得更优秀;

而不是挑剔式的捶打和攻击,进而摧毁他们的安全感和信心。

两个关键点,塑造更自信的孩子

《父母的语言》作者达娜·萨斯金德说:

“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亲子互动的方式,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在每一个跟孩子相处的瞬间,我们不妨多一点斟酌和思考,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种更有利的环境。

1、用过程反馈,代替结果反馈。

很多时候,父母不曾察觉,自己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急切地用“贴标签”的方式做出负面评价。

例如:孩子写错一个字,父母立即指出这里不对,便是一种针对行为结果的反馈,这种沟通方式,常常会让孩子形成退缩的心态,形成固定型思维方式,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不值得信任。

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父母能转换一种语言,更多地使用过程反馈,则会塑造出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敢于努力和接受挑战的孩子。

同样的场景下,父母不妨说:“你刚才写得很认真,比昨天更努力了。”

这种对内心品质的鼓励和褒奖,才能激发学习动力,更专注于自我提升,不断优化和改变自己。

2、用耐心宽容,代替追求完美。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女神安妮·海瑟薇曾被亲妈赤裸裸地“嫌弃”。

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安妮,邀请坐在观众席上的母亲发言,母亲却说:“宝贝,你能不能把你的后背挺直。”

“好吧,妈妈请你坐下。”安妮无奈又尴尬地回应道。

似乎无论孩子多么完美、优秀,父母总是怀有一双发现“丑”和“缺点”的眼睛,严酷而苛刻,不利于孩子成长。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和珍视。

而耐心和宽容,就是对爱最好的诠释。

孩子做错一件事,告诉他没关系,我们慢慢来,耐心地陪伴他们走向成熟和完善,胜过一切唠叨和挑剔。

看过一句话:“孩子犯错,其实是一件很萌的事。”

有些错误,只有在孩子身上才会出现,接纳这份独特的“萌”和成长的阶段性,才能迎来美好的亲子关系,给他踏实的安全感。

教学学者朱永新说:“教育,首先必须从看见孩子开始,让孩子站在舞台中央。”

归根结底,孩子才是教育的原点,是舞台的主角。

先去读懂孩子的心,才能找到开启教育之门的钥匙。

不要用挑剔和苛责,让孩子感到无助、迷茫、恐惧;

而是要呼唤爱的微风,轻抚着孩子的脸颊,给他坚实的臂膀依靠,让他们勇敢地乘风起航。

于己,这是父母之职;于他,这便是最好的家。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一个孩子童年最大的不幸,是父母总爱把这种话挂嘴边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