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受邀去女儿同学家过生日。
那孩子学习好,人也懂礼貌,每次见我都是“阿姨好”,举止投足都有教养。
去到她家,看到她妈妈的状态,看到母女俩的互动,我不由得想到一句名言:
“一个好妈妈,抵得上一百个好老师。”
以前总觉得孩子聪明懂事,能干有出息,大概率是他自觉自律。
实际上关键的决定因素,和妈妈怎么做有关。
余敏洪就曾说过:“母亲的素质决定着孩子的一生。”
一个孩子会不会有出息,从妈妈身上就能看出个大概。
妈妈越“懒”,孩子越独立自主
这次去女儿同学家,最大的感触就是:这孩子太勤快了。
客人一进门,她就主动拿室内拖鞋过来,引导客人在玄关的椅子上坐着换鞋,还帮忙拎包。
待大家进屋落座后,她拿几瓶矿泉水放在茶几上,说渴了就喝,随后径直跑去厨房帮妈妈端切好的水果。
这还不算啥,庆祝生日吃蛋糕环节,妈妈说“你来”,她动作麻溜地解开包装绳,分发一次性纸盘和叉子。
妈妈切好蛋糕,她负责装上,先给在场的大人,再给同学,最后留给自己。
看她小小年纪就这么独立有主意,我忍不住问她妈妈怎么教的。
她妈妈笑盈盈地说:“也没怎么教,就是孩子能做的事,放手她去做,妈妈少做点,她自然就多做点。”
这话太有道理了。
反观我过去对女儿的教育,就习惯大包大揽。
嫌她刷牙磨叽,我帮她拧牙膏,装好水,等她张口;
怕她不知道怎么搭配衣服,弄乱衣柜,我早早把衣服袜子放好,让她一拿起就能穿;
还有每次出门露营,吃的喝的都我准备,她记得拿iPad就行。
结果呢,女儿非但不会有样学样变得勤快,还越来越懒,什么事都依赖我,甚至怪我备的东西不好吃。
原来,我的吃力不讨好,女儿的无法自理,跟我“管太多”有关。
想想也是,有些事情孩子已经能做,也应该做,要是父母过分干涉,剥夺孩子锻炼自理的机会,肯定无法学会主动和担当。
想孩子变得勤快、独立和自驱,妈妈得懒一点,不事事亲力亲为,累垮自己。
妈妈聪明地退出,放手让孩子来,孩子才有机会学会自理,为自己负责。
妈妈品味越高,孩子越自信阳光
我特别欣赏一类妈妈,就像女儿同学妈妈这样:
穿着大方整洁,头发梳得服服帖帖,家里一看就干净舒服,玄关、餐桌、电视柜、阳台都摆着鲜花,沁人心脾。
这也是很多妈妈容易忽略的日常细节。
下楼买菜穿居家拖鞋,懒得换就干脆穿着睡衣,哪怕出门见人,也是随便扎个马尾套件t恤就出门。
不是不好,而是缺少生活的品味、情趣,这会破坏孩子对美的敏感和认知,让孩子变得平庸普通。
而注重形象,会把自己收拾得清爽干练,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妈妈,却在悄悄促使孩子变得更好。
网友@王悦一 的妈妈,是她口中“我看过最好的女人”。
身材皮肤保养得特别好不说,还时不时流露出少女的神情。
在家里,爸爸疼爱妈妈,妈妈会有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修养自己身上。
哪怕家里有两个孩子,她也没有活成家庭保姆的样子,而是美丽得体的女主人。
网友@王悦一 最得意的是,小时候妈妈去接她,同学都会眼前一亮,而她总特别骄傲地介绍“你看,这是我的妈妈”。
虽说孩子天生对美敏感,但也需要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
妈妈用心打造舒适的美好氛围,怡然享受品质生活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久而久之,这份对美的追求和注重,对生活的用心和热忱,会给足孩子满满的情绪价值,大大提升他的自信。
妈妈的品味越好,能量越高,才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受益终生。
妈妈音量越低,孩子越积极上进
看过一个街头采访,好几个小学生都说,“最讨厌妈妈大声凶我”。
有的妈妈为了催促孩子学习,甚至拿起棍子威胁,大声喊叫,孩子一听就害怕、恐慌。
曾几何时,那个如花似玉、温柔体贴的女人,升级成妈妈后,却成“河东狮吼”的代名词。
或许是照顾家庭和孩子的疲惫不堪,生活的一地鸡毛,让妈妈们说话的音量一点点抬高。
可吼也吼过,凶也凶过,效果一点都不好,孩子反倒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开口说话。
很多时候,妈妈的分贝,和孩子的成长动力成反比。
吼得越大声,孩子越胆小自卑;音量降下来,耐心说,温柔讲,孩子才听得进去,恢复该有的底气和信心。
作家蔡颖卿是位温柔的妈妈。
每天早上,她提前一点起床,走进孩子的房间,坐在床沿摸着孩子的脸颊和头发,轻声提醒“该起床了”。
有次女儿学习唐诗,怎么背都不理解诗句的意思,她发现女儿的不对劲,轻轻询问“要不要妈妈解释给你听”。
还拿出其他古诗,慢慢讲解诗的意境,很快女儿就明白了,为此爱上古诗词。
后来女儿忘记把做好的数学作业带到学校,被老师惩罚,哭得特别厉害,而她听完后这么安慰:
流露真情不可耻,如果不能强忍难过,就哭出来,哭完了,再想想下次怎样才不重蹈覆辙。
在她的“低声”陪伴下,女儿笃定自信,不管做什么都很投入其中,特别享受学习的过程。
有句话这么说,对孩子最好的沟通,往往在于轻声。
妈妈的温柔指引,孩子如沐春风。
不仅能精准传递爱的温度,还可以坚强孩子的内核,让孩子走在人生路上,步伐稳健,疾走如风。
妈妈夸奖越多,孩子越优秀出色
心理学博士威廉·杰姆士说: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对于孩子来说,所有的自我评价、自我价值,离不开父母的反馈。
而妈妈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你可以”、“你太厉害了”,充满力量和温暖,大大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塑造他的自信。
教育专家陈美龄在《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中强调:
“抓住孩子做错事不放,只会助长他们的恶习。
适当给孩子表扬,孩子就会不断重复这个好的行为,继续做父母希望他做的事情。”
小时候她讨厌洗澡,总是把自己弄得脏兮兮。妈妈看到后就责骂她,让她快点去洗澡。
可她就是改不掉,反倒觉得只有把自己弄脏了,才能让妈妈多看看自己,理睬自己。
其实她更希望妈妈表扬她,夸奖她,这样她肯定每天积极洗脸,学会整理自己。
后来当妈妈了,她看到儿子不好好吃饭,总吃得到处都是,或一下子把吃的塞得满嘴都是。
见儿子进步很慢,本想口头提醒,马上意识到“要表扬才行”,便改口说:
“吃得真好呀。太棒了。”
果不其然,在她的鼓励下,儿子慢慢掌握了吃饭节奏和餐桌礼仪,再也没出现类似问题。
妈妈发自肺腑的称赞、表扬,就像一剂强心针、安慰剂,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付出被看见和认可。
就算他一时半会做得不好,遇到困难和挑战,也会有信心扭转局势,突破自我。
正如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维克的研究结论:
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种可以自我控制的感觉,让他确信,成功与否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妈妈鼓励、肯定的语言,是孩子的加油站,是孩子变得更好的跳板。
获得足够夸奖的力量后,孩子不管到哪里,遇到什么,都会相信自己,勇敢应对生活的风雨。
有句话这么形容妈妈:“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妈妈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中举足轻重。
孩子优不优秀,有没有出息,离不开妈妈的陪伴、引导和教育。
妈妈这双“推动摇篮”的手,不仅亲手填充孩子人生的底色,更是塑造他的未来走向。
也许我们第一次当妈妈,经验不足,认识不够,但从今天起,好好学习和完善,让自己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许孩子一个自信、幸福的童年,孩子给自己造一个灿烂、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