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2岁8个月,刚上幼儿园。她非常喜欢幼儿园, 老师也挺不错。
但是最近老师反应说:“ 果果什么都好,就是一句都说不得,刚说一句,还没批评呢,她立刻就哇哇大哭!”自尊心这么强,以后怎么办呢?
2岁多的孩子都是这样:不希望别人说她不好,听到不好,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把难受的感觉表达出来。
其实任何人被批评时,都会难受,只不过成人有更多表达方式,比较容易恢复而已。
而2岁多的孩子拥有的表达方式很少,哭,通常就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重要的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被批评当然会难过。”
然后告诉孩子:“老师这样说你的时候,她说的是一件事,而不是针对你这个人。”
常常这样对孩子讲,她就能明白。
另外,妈妈平常在对孩子说话时也要注意,不能说:“你这个人真笨、真懒惰、真差劲。”
措辞要针对事情,而不是人。
这样你才能真正告诉孩子:“我没说你这个人,而是事情,这个事情要改过。”
02
女儿一遇到任何挫折都会哭鼻子。比如和小朋友合奏曲子时,她没有跟上节奏就会有特别强烈的挫败感。我该怎么帮助她才好?
把这当成一个机会教导她:当她遇到挫败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我不赞成没完没了地安慰孩子,跟她说“没关系”。
因为,有时候安慰会减轻孩子的挫折感,而当挫折感不是来自于道德上的对错时,就应该让孩子学会面对和接受生命里的不如意,比如别人不喜欢他,或者他做得不如别人好。
简单的安慰之后,直接告诉孩子失败后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因为她总要学习如何面对挫折。
比如当某个小朋友做得比她好时,让她观察这个小朋友好在哪里?她是怎样做到的?
父母千万不要指望让孩子回避竞争,也不要教导孩子别去和别人竞争,最重要的是,我们和孩子都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竞争。
当然,如果爸爸妈妈在自己面对挫败和竞争时,示范好的处理方式,那么这对孩子会是最好的教导。
03
悠悠平时难免会因为调皮受到我的批评。
以前批评他,他会生气地扔东西以发泄他的不舒服,但是扔东西的结果就是导致我更多的批评,所以现在他改成在自己手背上狠狠咬一口,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孩子这种发泄情绪的方式让我觉得很心疼,也很苦恼。
可是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受一点批评是不可能的。我应该如何帮助悠悠排解受批评以后难过的情绪?
如果孩子的表现已经到了这种程度,说明妈妈的批评过头了。
妈妈可能觉得自己没问题,或者为自己辩护说“我在教他”“我的批评很合理”,但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反应里找答案、做检讨。
孩子伤害自己已经是一种偏差行为,而这种行为表明孩子内部的情绪过满,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围;
这十之八九不是因为孩子过度脆弱,而是妈妈的态度过了头,自己却毫无察觉。
所以,现在妈妈要做的不是想办法让孩子学习承受情绪,而是反省自己在批评孩子时,声音和语气里有没有过大的力量?
声音能量过大,语气过于强硬都会引起孩子的过度反应。
试试改变自己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看能不能好一点!
如果温和客气的教导对孩子不管用,我们也可以尝试其他办法,比如,孩子不肯收拾东西,我们就不同意他出门玩,直到他完成分内的事情。
温和的说教没效果,不代表我们只能用激烈的批评。
即使当孩子犯了很大的错,我们需要用认真、严肃的态度讲尖锐的话时,我们也要用身体和孩子做连接,比如靠近他,用手握着他的手或肩膀,告诉他:“你刚才那样做,妈妈觉得错得太离谱。”
这样,孩子比较容易听进去教导,因为这种方式让孩子感觉自己只是被批评,而不是被拒绝。
“妈妈的批评不代表妈妈不爱我、不要我”,恐惧也会因此减少。
另外,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当我们想让孩子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时,那就在孩子收拾好东西的时候表扬他:“你自己收拾了,真好。”或者“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放回了原位,我很高兴。”
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教导,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如果正面鼓励比批评更有效,为什么我们不用这个方法呢?
04
有一天我出门上班,走得比较着急,没太照顾到女儿的情绪。
后来听家里的老人说,女儿在家哭了好久,一直喊“找妈妈”。
等我下班回到家,她早已没事了,我还是不太放心,睡觉前问了问她:“今天不是哭了?妈妈走时没抱抱你,是不是委屈了?”
我想知道,这样做过头吗?我对孩子的情绪的关注是不是有些过头?
妈妈的做法是可以的。至于有没有必要,那要看妈妈和孩子两个人的需求。
比如这个过程当中,起码妈妈心里已经有了不踏实,想跟女儿聊聊,那么就可以聊。
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孩子学习,他们是最自然地在做沟通。
面对情绪,当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消化或者从中学点儿什么,那么就让它自然过去,不必讲出来。当他觉得自己处理不了,则自然会表达出来。
所以,在妈妈这里,是不是每件有关孩子情绪的事情,都需要过后更好地处理一下?
需要妈妈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提出,但我们总觉得心里有个事,不踏实,那么就去主动找孩子。我们和孩子一样,是自由的。
至于对孩子情绪的关注有没有过头?
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只能跟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去摸索。
只要跟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可以做到尽量温和,尽量不用过于激烈的情绪和言辞,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一旦有问题,其实是孩子给你信号。
有时候孩子会说:“妈妈,别再说了!”或者当我们因为害怕、焦虑对孩子“过好”,做得“过多”时,孩子会觉得很辛苦,并用表情告诉我们,比如皱眉头、不耐烦、听不下去、避开话题……
只是我们很多人根本没在观察孩子的反应,只是一味地跟着我们的头脑,即使孩子说“别说了”,我们还是停不下来,非说不可。
05
3岁的男孩。如果我发现他尿急的样子,提醒他,他根本不理会甚至会发脾气。
更糟糕的是,如果我忍住不提醒他,他会真的尿在裤子上,并会因此发更大的脾气!这是为什么?我到底该怎么做?
不提醒。
他可以发脾气,但是他冷静下来之后,妈妈还是要告诉他:“下次有感觉,要记得去厕所。”
两三岁的孩子正是最执拗的时候,他很想自主,讨厌别人主动来帮忙,除非他自己提出要别人帮忙。
而且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控制大小便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一项成就,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搞定,所以一旦搞砸了,比如尿在裤子上,他会很挫败、很不高兴。
妈妈要允许他有这种失败,并认同和接纳随失败而来的各种负面情绪。
06
最近,3 岁半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后,总是拼命吃东西。
但她吃东西明显不是因为饥饿,有时候吃太多都成积食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好。
周末就不这样。这是因为她在幼儿园不开心吗?问她她又说不出来。我需要怎样帮助她?
情绪带来这个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否则,正常情况下,孩子吃东西是跟着自己感觉来的,饿了才吃。
这样不顾身体的不舒服一直往嘴巴里塞东西,应该是情绪有问题。
而暴食通常和“失落”“悲伤”的情绪有关。
我猜并不是因为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比如她被人打了),而是因为她没办法适应幼儿园。
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她感觉害怕,但又一定要去,不得不和亲人分离,于是感到失落和悲伤。
我们可以陪伴孩子慢慢度过这个适应期。
孩子暴食、失落,这个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需要拿出更多时间和她在一起,听她说话,跟她聊天。
不要骗自己说,孩子自己慢慢会好。她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除非她是个乐天型的小朋友,很容易被其他孩子吸引,和他们非常融洽地在一起,和他们联结。
07
我女儿看见电视里有人哭,就会假装出一个表情,说:“哈哈哈,我看到她们哭,好开心啊!”但我一看到她的样子就明显知道那不是她的真实感受。她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一种防御。
至于为什么她要否认自己的真实感觉,那就要看家里人是否说话时常常带着“双重信息”。
所谓“双重信息”就是:我这样认为,但我不直接告诉你。
比如孩子问妈妈:“妈妈,我要出去,可以吗?”
妈妈说:“你喜欢啊?你喜欢就出去!”
而这时孩子其实从妈妈的声音里可以感觉到,妈妈不想让她出去。
然后这个孩子就会愣在那里:出去,怕妈妈不高兴;不出去,妈妈又会说:“我已经让你出去了,是你自己不要去的,那你不要说我不让你出去哦。”
当一个人在长期不安全的情况下,不敢把自己的真心话告诉别人,但又希望别人明白,就会常常这样讲相反的话。
这样,不管对方怎样做,他都不用负责任。
比如有的老人接到子女的电话会说:“你不用打电话回来啊!”可是,如果真的不打,他会生气,如果打,他又继续这样说。
当家里人常常这样表达“双重信息”时,孩子就会学会这样的表达方式。
比如看到别人哭她也想哭,但她却会伪装说:“我很开心啊。”但实际上是她看到别人哭是伤心的。可以看出,她的表情或声音跟内容表达的,是两样东西。
也有可能是孩子感觉自己哭了,会被大人说,于是这样来掩饰。
总之,之所以防御就是因为觉得不安全,如果安全, 想哭就哭了。
妈妈也许觉得,自己没有不许孩子哭啊!不一定是不让孩子哭这一件事情本身,而可能是在其他场合常常表达“双重信息”,让孩子感觉到表达真实感受是不安全的。
08
我的女儿常常会突然生起气来,并说:“我生气了!”但又说不出为什么生气。我怎么才能找出她情绪的根源,并帮助她学会处理情绪?
孩子已经可以表达“我生气了!”
这么大的孩子,她的负面情绪来源最主要有两个:
1、夫妻关系有问题,容易导致孩子的情绪爆发。
2、在他的社交生活中,比如自己的小社区里面或是幼儿园,有人欺负他。
所以,妈妈可以去检查一下,看看潜在的可能在哪里。
第一个可能性不用说,妈妈需要想办法来改善夫妻关系,否则孩子很容易处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中。
如果是第二个原因,妈妈就要教导孩子如何应对。
其实, 每一个孩子在刚进入小社会时都会碰到类似问题,但心理营养足够的孩子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处理。他知道在小群体里该怎么讲话,怎么吓退爱欺负人的小朋友,怎么保护自己。
但心理营养不够的孩子,比如在家被过度控制,内在有很多情绪的孩子,在幼儿园就会特别容易招惹其他的孩子,但争执起来又不知道如何处理。
不一定要教孩子打回去,但底线是要教孩子懂得保护自己。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你总是被某个小朋友欺负,你可以回来告诉妈妈,妈妈会出面帮你解决。”
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主动表达,可以试着问问:“最近跟小朋友之间有什么事情发生吗?”“你有没有不愿意跟别人玩?”“别人有没有不跟你玩?”
但是,妈妈问问题时如果表现得太焦虑、紧张,孩子就会感觉到,她就不愿意说出来。如果孩子不讲,我们可以试着先说说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你知道吗,妈妈以前在幼儿园……”一般三四岁的孩子听到这些就很容易把话说出来了。
那么在孩子情绪爆发的当口,我们如何引导他?
简单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生气了!”“妈妈看到了你的情绪!”“来,妈妈抱抱!”“到妈妈怀里哭一下。”说话时,妈妈越淡定、越不焦虑,效果越好。
孩子也可以发脾气,扔一些不会弄坏的东西,或者用枕头、沙包打打沙发、墙壁,发泄一下。底线是,不可以打人,也不可以摔掉容易坏的东西。或者也可以教孩子:“你可以大声喊出来“我很生气!”
09
我儿子现在3岁1个月,喜欢玩一些情景游戏,或是跟爸爸妈妈比赛做一些事情,但他总是想赢,想当第一,如果输了,会很委屈。
请问这种情况正常吗?该如何引导?
孩子输了一定会有负面情绪。不过,爸爸妈妈还是得让他有时输、有时赢,因为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孩子和同龄人玩一定会有输有赢。
我们既不能因为想锻炼孩子总是让他输,也不能因为害怕他有负面情绪总是让他赢。
输了孩子当然不开心,成人都不太能正确对待输赢,何况是孩子呢!孩子不开心时,我们不需要刻意做太多,接受他的情绪就可以。
如果我们总是想方设法教育孩子,企图让他输时也很开心,或者表现得落落大方,要么我们花再大力气也说服不了孩子,要么孩子心里会很纠结,明明是不舒服的、失落的、委屈的,表面上却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很辛苦。
其实能够坦坦荡荡接受自己失败后的不良情绪,并且接受“这件事情上人家就是比我强”,已经是很好的心态了。
不过,的确有些孩子天生对输赢就没有那么在乎,这种天性是强求不来的。
而且,不在乎输赢有不在乎的好处,在乎有在乎的好处。我们都见过一些什么都不介意的人,他当然很随和,但竞争力和战斗力肯定不强。
最好的是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分辨,哪些是我不用介意的,哪些是我需要介意的,这次做得不好,我下次要更努力一些。
10
女儿25个月,遇到困难会发脾气,比如东西放不进钱包,试了几次后就会发脾气,哭哭啼啼,然后扔掉,甚至躺地打滚。
我通常的做法是,先是把她抱起来,然后猜原因,告诉她放不进去没关系,妈妈可以帮你,并对她说有困难要说出来,不要哭。
可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并未改变,我的处理方法正确吗?
妈妈已经处理得比较好了。
你的孩子正处在“可怕的两岁”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都很容易发脾气,碰到挫折、碰到做不了的事情就会发脾气,这是挺自然的一件事情。
妈妈要做的是,孩子这样闹,就让他自己闹一闹,我们不受影响,只是把这看成一个特殊的过渡期就好了。
当然也可以表达关怀:“有什么事需要妈妈帮忙?”或者教她怎么做,总之让她明白妈妈知道你做不到会不高兴,你不高兴妈妈也会陪着你。但如果她还是发脾气就说:“等你脾气比较好了,妈妈再来抱你。”
唯一要注意的是,不用对孩子说:“不要哭。”孩子要哭就哭,我们无意识中说的“不要哭”,实际上是对她的情绪的不接纳和堵截。
看到孩子伤心、生气,只要问一句“怎么了?需不需要帮忙?”就好。
11
儿子刚上幼儿园没多久。每次从幼儿园回来情绪都特别激烈,整个人发疯似的宣泄,别的小朋友看他一眼,他都接受不了。
我也知道不应该打他,但在他发疯的时候,打一顿才能让他立刻冷静下来。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另外,我的儿子是严重敏感体质,不知道他的性格和这有没有关系?
孩子有太多愤怒,这是典型的、内在充满一大堆情绪的表现。
孩子这样,我怀疑家里出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十之八九,父母对他的养育方法有问题,对孩子比较凶,比如说话的声音大、喜欢对孩子喊叫、拧孩子的耳朵之类……
简单说,父母要想想看: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多愤怒?
建议父母多看一些养育类的书籍,以便对孩子的需求和心理发展有个基本了解。总之,多从自己的养育方式入手解决问题。
仅仅一个外部环境——幼儿园,是不可能单方面导致孩子有这么多情绪的,特别是在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都很好, 唯独他例外的情况下。
当然,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还不习惯离开亲人,开始集体生活,这也的确会给孩子额外的压力, 但这不是根本的,只不过是起到了激化原本已经存在的内心冲突的作用。
身体太过敏感,导致孩子容易积累情绪,是有这个可能性的。
也就是说,如果同样的养育方式不当,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没事,你家的孩子却爆发出各种问题。但如果养育方式没问题的话,即便天生敏感的孩子,也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另外,体质敏感会影响情绪,情绪反过来也一样会引发身体的敏感,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12
我的儿子遇到挫折时特别容易发脾气。比如练琴的时候,有一个地方总是出错,我会提醒他,然后他就特别生气。
可是,以后怎么可能不遇上挫折呢?总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啊!
当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当他认同这个错误的时候,是不会发脾气的。所以,要么孩子觉得自己没错,要么就是厌烦父母一直唠唠叨叨。
人的天性就是如此:错了我可以一声不吭,但没错我一定要说出来。孩子更是这样。
正因为这个原因,当孩子挨打时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会把这感觉放在心里的,但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没错却被打,那种愤怒会一直记在心里。
还有一个可能性是,父母让他感觉很不安全,他知道,自己一旦承认了错误,父母会把错误作为武器攻击他。
这也是为什么面对孩子的同一个错误,有的人说他他不承认,而另外一些人说他他却愿意承认,因为他知道在后者面前,即使承认错误也没什么。
当孩子因为被冤枉而委屈时,重要的是告诉他该怎么办。
你要告诉他,有时候,我们需要去接受,因为没有人能做到全知全能,是人就会有看错的时候。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被冤枉了,过后可以跟对方讲明白。如果孩子太小还不会讲,那就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教孩子。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所以只能教孩子面对这种挫折感。
13
越来越多的专家强调父母要尊重并认同孩子的情绪,我也尝试着这样做。
在他们伤心、生气的时候,我替他们描述不好的感觉并认可这些感受:“嗯,妈妈知道你难受了。你现在一定希望……”
可是,通常我越描述,孩子越委屈,有时简直委屈得不得了。对自己做错的地方,因为我的安慰反倒忘了,光顾着觉得自己受委屈了。
我开始怀疑,他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安慰吗?
处理孩子的情绪并不等于一味地认可它,更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明白怎么应对。
如果只是妈妈很擅长安慰孩子,孩子自己并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负面情绪,那么最终高EQ的那个人是妈妈,而不是孩子。
所以,孩子的负面情绪到来之后,妈妈要做两件事情:
1、用简单的几句话认可他的情绪,“我看到你很委屈。”或者“你真是很伤心啊!”,但是不要告诉孩子或者让他感觉到他的行为都是对的。
2、等孩子安静下来之后教他处理:你要怎么办?怎样解决那些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
处理孩子的情绪,是现在父母需要特别学习的一门功课。
以前我们小时候被爸爸妈妈打了骂了,可以去劳动,漫山遍野去跑,环境帮我们发泄了很多负面情绪。
但现在的孩子整天关在屋子里,没有情绪发泄的通道,父母必须更用心地教会孩子情绪管理。
情绪是生来就有的一种能力,也是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种能力。一个正常人都会有情绪,在生活中也会伴随着各种情绪。
面对孩子的情绪,作为家长无需过分的焦虑,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导,不断的去体会与行动。
而且,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也会让我们觉察到自己的一些情结所在,比如,在一些不可控的事情发生后,我们是否能好好地面对自己的无力与挫败?
愿我们与孩子彼此都能互相理解,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收获和谐的亲子关系与更成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