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是困困她们学校9年级(山里)校区的开放日活动。困爸带困困去实地感受了下,接待他们的是在读9年级的孩子。
困爸回来告诉我:孩子们说,这边啥都好,就是没时间学习。每周2次长跑,每周二周三在外露宿野营😂每个娃都要背上自己的锅,挑战野外生存。
而且整个9年级也没有周末的概念,每5周回家一次,单程开车到学校就要3个小时左右,在山区没信号,每个娃每周只有1个小时上网的时间,孩子和家里联系只能靠写信😂(我只想说,这都什么年代了)。
困外婆听到以后,直骂我心狠,咋把娃送到这样的学校去。
实际上,我还真就是因为学校给孩子们安排的这些在山上当“野人“的特色项目,才给困申请的。朋友说,这是现实版兼未成年人版的“野外生存”,我看他们的照片,倒也真像,不仅如此,她们还能天天和袋鼠一起看日出日落😼。
学校里随处可见全各种装备
但你还别说,这个学校虽然9年级看似在学习上没有抓太紧,可它年年的高考成绩都不差,所以对申请学生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
困困刚刚到澳洲的时候,因为准备太仓促导致AEAS考试的分数不佳,所以进入了一所相对一般的女校。与此同时,我也对这里的私校进行了一些了解。
这里的教学模式与高考制度和国内的不太一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父母都是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把孩子送到不同的学校,甚至家里是双胞胎的两娃也有可能因为性格不同而不在同一所学校。
也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加上对这边学校排名的研究,我才最终锁定了这所学校。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去年底顺利拿到了8年级的offer。
所以困困即将要面对的是整个9年级,会有各种攀爬、徒步、滑雪、露营、山地自行车等等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挑战。
据说他们这个学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因为9年级的这个课程慕名而来;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舍不得孩子受苦,也是因为9年级的这个课程转去别的学校的。
虽然困爸偶尔也在打退堂鼓,而我却对这个9年级的课程,非常坚定!
果然,只有亲妈才会这么狠🥱。
话说,我这个亲妈,为啥就这么狠呢?
回来在和家长们聊天的时候,说到他们学校这样的模式:9年级看样子在学习上是真学不到什么,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小动摇,可真正回头一想,学习只包含书本上的知识吗?如果孩子一生中能有这样锻炼的机会,是在别处都很难有的体验,那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我特别理解现在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那种疼爱,家里就这么一两个娃,怎么可能忍得住不捧在手心里?
但未来环境是什么样,我们谁都不知道,我们也没办法陪他们到终点,所以能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培养孩子的独立、坚强的品质,让他们未来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这或许就是我最终选择了这所学校的原因吧!
01“我吃苦,就为了孩子不吃苦”
在这一点上,我跟困爸的理念是不太一样的。
就比如上次困困学校组织露营,明明说好了让困困独立自主收拾行囊,结果困爸完全管不住自己,一眼没看见就帮忙给归置的紧紧有条了。
我真是又气又无奈,这爹当的,竟然当出了“临行密密缝”的老母亲即视感。每次我责怪他对孩子过于宠爱,他都有一大堆道理等着我。
比如说他的原生家庭太过严厉,他就想把宠爱都给孩子;再比如就是大家普遍常说的那句“我们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让孩子不辛苦嘛”。
确实,我们努力生活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老人孩子还有自己过上更好的日子,但这不代表孩子可以坐享其成父母的劳动成果。
我们的辛苦付出,从来都不是要替代掉他们应该为自己的付出。我们只是在履行一个为人父母的义务,我们有责任让他羽翼丰满,但同样有责任助他们独立飞翔。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想想我们八零后农村出生的这一代,虽然没怎么挨饿受冻,但也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的辛苦。
我读初中那会儿,家庭条件还算得上村里好的,每逢赶集日,困外婆都会买些肉回来给我们吃。
但学校里大部分住校的同学,都是周日晚上背着米、红薯和一罐腌菜去上学,一周的伙食就算搞定了:蒸米+腌菜。
因为知道苦日子里的苦,对未来的追求就会更有动力。所以那时候大家的目标都很明确,考上大学,离开那个穷苦的地方。
现在的孩子,你问他目标是什么、未来想怎样,他们竟然很难具象了。他们的日子已经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什么父母都能满足了,那对未来希望呢,就这样好了唄!
他们不知道如今的幸福日子其实也是父母通过自己的不辞辛苦换来的,我们为他们付出的太多,反倒遮住了生活本身的不易。
就如张爱玲所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
苦,真的是生活的常态。多少人在深夜里崩溃,在天亮后咬紧牙关死扛;多少人单单是为了活着,就已经拼尽了全力。
我们没有道理,不让孩子体验最真实的生活。
02“有些苦,确实没必要吃”
也许很多人会跟困爸一样,反对我的观点,觉得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故意给孩子营造一个苦哈哈的环境,让孩子去吃没必要的苦。
当然,我也认同有些苦,我们不必吃,也不必给孩子吃。
比如我们家老人,每天都在吃剩菜,哪怕这盘菜已经只剩下了一点点,她们还是会选择放在冰箱里,第二天拿出来自己吃,然后第二天的菜继续剩下,留到第三天吃……
我们已经有了吃得更健康的条件,没必要为了一点剩菜,牺牲掉自己的健康,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毕竟现在是和平年代,没有什么大饥荒。
不过老一辈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真的很难改变。之前不是还有个热搜,说一家人出去吃烤鱼,父母为了让小辈多吃,竟然自己跑出去买馒头蘸菜汤……
很感人,但不提倡。尤其是对那种“享乐有罪”、“自我牺牲”的吃苦,我是坚决不认同的。
日子好了,自然有日子好的过法,我们的努力付出,本身不就是为了生活水平的提升嘛。
我说让孩子吃苦,不是让他们回到我们那个年代,吃不了好的,穿不了漂亮的,甚至还要背负“都是为了你”的心理负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苦,比如现在的时代,苦在学习就业竞争的激烈,苦在社会环境优胜劣汰的残酷,苦在瞬息万变的生态让人缺乏安全感等。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自己参与到生活中来,感受到生活多样、人间百态,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而不是一直待在父母营造的温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
去年的时候,我曾带困困去到大凉山,见识到了那里的孩子虽然身处困境,却依旧保持着纯真善良和积极向上。
在和大凉山孩子同吃同住的过程中,困困其实看到了生活的苦,看到了她之前完全无法想象的另一种生活。
但这份苦并没有摧残掉那里的孩子,反倒让她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她们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可以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那种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韧劲,是城里孩子很难有的。
我当时亲眼所见有孩子因为中考分数差了一点,想要进去更好的班级而找老师帮忙(家长恨不得他们别读书),这种曾经让我很熟悉的“靠自己努力,主动想办法解决”已经很难在困困这样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因为父母永远会比他们考虑的更前一步。
每个人的命运不同,生在富裕之家,自然会享受到更好的条件;生在贫困之家,那也别无选择。命这个事情,谁也没得选。
但漫漫人生路上的坎坎坷坷、人生在世的风风雨雨,不会因为你家境富裕就一定不会来找你,父母陪不了孩子一辈子,我们可以做他们坚强的后盾,但路终究是他们自己的。
03“这几样苦,孩子都得吃”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现在的生活我们虽然已经没有必要逼着孩子去吃“假苦”了,但有几种“苦”却能使得孩子未来的道路走得更顺。
﹒独立思考,吃动脑子的“苦”
我一直在跟困爸强调,要让困困自己动手做她的事情,希望她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沉下心去认真思考,自己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要事事都依赖大人。
现在的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因为我们父母过于负责、过于热心,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热情,这种过度参与真的不是孩子成长所需要。
社会需要的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解决问题的人。一个真正会独立思考的人,才有属于自己的有趣灵魂。
有人说,一个懂得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我想说,一个会独立思考的孩子,最不容易被外面的杂七杂八所带偏,以后到了社会,我们做父母的心里才能更踏实。
如果再变的“功利”一点看问题,现在每年的高考题目,都越来贴近热点实事,其实就是在考察孩子的对某件事情的看法。
连考试都希望把没有想法的孩子筛掉,这还不够我们关注的嘛。
放手,是培养孩子思考的第一步。接下来,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助力就可以了。
做个“偷懒”的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选择了更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
﹒不断学习,吃坚持的“苦”
在如今一个如此内卷的环境里,孩子们的学习压力真的挺大的。
我们小时候在学习上,吃得更多的是物质条件造成的“苦”,现在孩子在学习上,要吃更多激烈竞争带来的苦。这个苦,其实一点也不比我们那个时候少。
前几天,齐齐妈妈还在跟我说,齐齐每天放学后的作业量都要达到两三个小时,这还不包括阅读和运动这样的常规作业。
她说,每天看着孩子,做完一样就得开始下一样,马不停蹄的样子真的很可怜。但她也无奈地表示,大环境就是这个样子,跳不出只能随大流。
我不支持把孩子逼得太紧,但我也认同一个说法:学习已经是通往成功最简单的一条路了。就像我,如果没有坚持学习,可能就不会到上海,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而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学习”这个词,人这一辈子,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甚至每时每刻、各个角度都需要学习。
孩子也一样,有了学习力,并且懂得坚持,以后干什么都可以干好。
﹒懂得调节,吃克制的苦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克制自己、会自律自省的人。
现在孩子做出偏激行为的新闻层出不穷,当父母的看着也是忧心忡忡,甚至管教孩子都是瞻前顾后,生怕孩子心态上直接崩了。
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要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行为。
当然,孩子这个能力培养的前提是父母也是情绪稳定的父母。
我知道,一个带娃且情绪稳定的父亲或者母亲确实是“另外的价钱”。再难,我们不是也得学着去做嘛。
生气时尝试着深呼吸,去做一下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出门透透气,让孩子看到我们的情绪没关系,如果能让孩子学会一些我们调节控制情绪的方法,那才是更好的。
我们大人都经历了社会的考验,自然也都知道个中不易。
不管怎么说,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够被生活温柔以待,但被生活善待的前提是我们的孩子有能力撑得起,既能感觉到自己值得拥有,又能有能力让自己拥有。
我们不歌颂苦难、不畸形地迷恋苦难,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去避免苦难、解决苦难,这样才是对孩子最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