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房里的“仙女屋”
“孩子应该穷养还是富养?”
这个问题似乎是很多父母避不开的养育难题。
最近刷到的一则视频,给了我们心目中的标准答案。
视频内容是这样的:
黑龙江哈尔滨一个简陋的出租屋里,住着一家三口。
屋子很小,几乎只能称得上是一个集装箱,但爸爸却很用心地把十几平米的小屋布置成了“仙女屋”,甚至特地在门口挂上了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此屋住着一位漂亮的学霸小仙女”。
而爸爸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能让女儿住得开心。
视频被上传到网上之后,很多人都被爸爸的用心打动,更是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羡慕。
虽然视频发酵后,也有人爆料说这个家庭并没有这么困难,甚至还引起了一番争议。
但我始终觉得,这个视频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不是关于贫富的讨论,而是像评论区里的一位网友说的那样:
无论穷富,最好的方式其实是用爱养育。
而那些真正毁掉孩子的,从来不是贫苦的家境,而是哭穷的父母。
2020年5月,一个11岁的江西男孩站在高楼的护栏外,意欲轻生。
民警救下他的时候,小男孩还在不停地挣扎反抗,嘴里不停地念着一句话——“只要我死了,就不会生病花钱了”。
原来,小男孩的父亲患上了癌症,母亲为了筹集医药费,一直在外地打工。
一人承担家里所有开支,也许是巨大的生活压力让这个妈妈终于崩溃,她不停地向孩子诉说“家里有多穷”“自己打工有多辛苦”。
一次次的诉苦和批评,让孩子越来越内疚,甚至觉得自己是个负担,所以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多么痛的体会:父母在孩子面前「哭穷」,是最失败的家庭教育。
哭穷毁掉了什么?
有人说贫穷会毁掉一个人生活中的美好,但在我看来,哭穷才是最可怕的。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贫穷却不是不可改变的。
但有些父母宁愿把力气花在“哭穷”上,也不愿为了改变贫穷而做出努力。
不能向上逼自己一把,那就只能向下“苦”给孩子听。
“我们家很穷,不能跟别人家比。”
“父母没钱,所以你要学会懂事,不能什么都跟父母要。”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哭穷”的代价,远超我们的想象。
哭穷究竟会毁掉什么?
对上面江西这个家庭来说,它毁掉的可能是一个人的宝贵生命。
对更多孩子来说,他们首先会因为负罪感,放弃很多本可以争取的机会:
因为觉得500块的报名费太贵,不得已放弃本来很有优势的比赛;
300块的春游费有点高,纠结后还是选择不报名,放弃认识更多好朋友的机会。
这就是受父母“哭穷”影响下长大的孩子。
他们看不到500块比赛背后的奖金和荣誉,200块团建背后的人脉机会,他们只知道,不能伸手向父母要钱。
而除此外,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有人说,家是一个人最后一条心理底线。
但在父母“哭穷”声里长大的孩子,最先失去的就是安全感。
因为他们知道,有的忙父母帮不上,有的代价父母承担不起。
而当一个孩子感觉世界上只有自己能够依靠的时候,一切自尊都无从谈起。
慢慢的,这种人就不仅穷在身,更是穷在心。身穷尚有翻盘的机会,可人一旦心穷了,才是真的“穷”。
父母不哭穷
才能养出“富”孩子
有句话说“真正毁掉孩子的,从来不是贫穷”。
因为贫穷从来都不是原罪,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经济贫穷的父母养育出了“富孩子”。
著名香港富豪、爱国商人霍英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贫民窟到香港顶级豪门,霍英东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他的母亲。
在霍英东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哥哥就在出海时遇难身亡了,全家的生计都落到了母亲刘三身上。
他们一家搬到贫民窟去住,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但母亲却很乐观,总是对孩子们说“我们现在很穷,但只要努力,我们不会一辈子都很穷的。”
霍英东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很高的商业敏感度。
有次,他看中了一家门店,但却需要很高的租赁费。
面对儿子的“异想天开”,母亲没有指责,反而卖掉了自己唯一一副金耳环,又号召起老主顾凑钱,倾其所有地帮儿子开起了杂货店。
也正是这段经商岁月,极大锻炼了霍英东的商业头脑,也让他收获了第一本生意经。
甚至后来,霍英东又看中了香港的物资转卖生意,也是母亲果断卖掉了杂货店,又一次给了儿子全力的支持,这才有了后来霍氏家族的传奇。
由此可见,贫穷从来都不是人生的枷锁,心穷才是。
而只会“哭穷”的父母,永远也养不出富孩子。
如何正确地跟孩子谈“穷”
多数时候,父母向孩子哭穷,是希望孩子能体会父母的辛苦,从而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培养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
但「哭穷」也是需要技巧的。
毫无忌讳地「哭穷」,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毁了孩子。
那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谈穷呢?
1. 真诚沟通,坦诚相待
《奇葩说》曾有这样一个辩题——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傅首尔的回答是“应该告诉”,然后,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真实的自卑好过虚假的自信。石头里也能长出顽强的草,但是肥皂泡里,开不出自信的花。”
生活的贫穷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拒绝以“哭穷”的方式告诉孩子,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知情权。
不去用“懂事”绑架他,不强制他们以父母的思维接受事实,反而是一种尊重。
假如家里不富裕,在告诉孩子家庭情况的时候,你或许可以加上这样一段话:
“可能爸爸妈妈还不能给你最好的东西,但只要是你需要的,对你好的,我们一定全力支持。因为家人的爱比钱更重要,而不是我们应该这么做。”
当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他不会觉得缺失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是一件很难忍受的事情,也会明白,钱只不过是表达爱的方式之一,而爱才是最重要的。
2. 自己规划,量入为出
除了需要注意表达方式,父母们也可以有意锻炼孩子的财富管理能力。
比如将数额不大的钱给到孩子手上,同时和他们约定好期限,让他们自己管理。
这种方式既能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也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花钱的过程中建立理财意识。
除此之外,因为涉及数额不大,对于父母们来说也不会是太大的负担,反而是一种对孩子的变相投资和锻炼。
3. 适度引导,合理满足
对于孩子的消费需求,父母们其实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主要的方法是让孩子一起加入到“赚钱的劳动”中来。
比如设置一些家务劳动,孩子每完成一项指定任务,就能获得一小笔“劳务费”。
通过“自己赚钱”的方式来为想买的东西“负责”。
让孩子自己亲身感受赚钱的不易,不仅能让他们正确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的父母,也许曾忍不住向孩子们哭穷。
但父母更应懂得,最聪明地「哭穷」就是告诉孩子,做你喜欢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因为,这是比成为一个有钱人更快乐的事。
最后,想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
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
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