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偶然看到《人民日报》上的一段话,恰得我心:挫折,是孩子不可或缺的“生长素”。
当孩子跌倒了,先别着急扶,让他学会自己站起来。这不仅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孩子养成心理韧性的重要过程。
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这么想!
当看到孩子一遇到困难:搭的积木塌了,做的功课错了,考试成绩砸了……很多家长急于“介入”,忙着“代办”,帮孩子解决问题。
这里贤爸建议:作为父母,先让“子弹飞一会儿”,让孩子直面问题,正视困难,感受挫折带来的成长。
1.孩子的成长,需要“耐寒锻炼”
《人民日报》向家长们推荐了——“家庭教育36个心理计”,“受挫计”排第五,该孩子有体验失败的机会。
孩子的童年正是一座训练场,孩子在这里犯错、得到教训、发展应对技巧和韧性等各种能力。
斯蒂芬·卡马拉塔在《直觉养育的力量》一书中所说:“要形成韧性,势必需要遭受失败,学会处理失败,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孩子最初的学习和成长:说话,独立行走,都是无数次失败中学会的。不经历一点点挫折,怎么能学会那些关键技能。
长大之后,那温室中长大的“小苗”,如何能傲霜斗雪?
一定要给孩子耐寒的挫折教育。
有趣的是,父母早年田间育秧的情景,就给了我这个答案。
先让谷种用温水浸泡,再用薄膜支成小棚,让它在合适温度发芽。
而当要移栽幼苗前,先给温室小棚逐渐降温,让小苗接受“耐寒锻炼”。
水稻幼苗要在10℃的环境中“锻炼”几天,出去就能抗5℃左右的低温。若遇到春暖乍寒,秧苗就不至于冻坏。
正如一年有春夏秋冬,人生路上遇到一些不如意,再正常不过。孩子要成长,就必须经历挫折。
2.孩子必经的20个挫折清单
有些家长刻意给孩子一些“打击”,哭穷,装傻,这不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是制造困难,而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
真正的挫折,不是“人为”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真实面临的——来自孩子生活和学习中真实会发生的。
2000年,心理学家Michael与小儿科医师Tim在他们的著作《要意:养出准备好面对人生的孩子》制作了以下这张表,列出能为孩子提供长大成人的正确“准备”的情境。
孩子必经的20个挫折清单
1、没有受邀参加生日聚会
2、体验宠物的死亡
3、打破一个价值不斐的花瓶
4、努力写一份报告,仍然得到不好的成绩
5、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车子抛锚
6、看到他种下的树死了
7、被告知某个班级或营地已经满额
8、被留校察看
9、错过一个节目,因为她正在帮奶奶做事
10、出一场小车祸
11、因为一件他没有做的事受指责
12、因为有人行为不当而取消了某个活动
13、被炒鱿鱼
14、没有进入菁英校队
15、在某件事得到最后一名
16、被另一个孩子打
17、抗拒某件他被教导的事
18、深深后悔说了他收不回去的话
19、朋友出游时没被邀请
20、邻近家庭的小孩一起踢球时,最后一个被选上
从小到大,从童年到成年,你不仅要让孩子体验这些事,还要肯定它们的重要性。
斯坦福大学原教务长朱莉·海姆斯女士,在她的新书《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认为,好好教养意味着:
家长要学着把你可能想极力避免、或者害怕会发生在孩子人生中的事件,视为建构智慧与观点的成长助力。
若当这些事件发生了,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要静静对自己说:
“必要,这样很必要。这是他需要经历的事,在童年时至少得有一次。”
3.如何让孩子越挫越勇?
家长在实施挫折教育时,先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孩子经历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而非不幸或运气不好。
遗憾的是,如今的孩子多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鲜有机会真正体验挫折的滋味。
挫折教育的起点,往往就潜藏在孩子日常的玩耍与运动之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实则孕育着他们未来面对挑战的勇气与智慧。
首先,运动是挫折教育的重要一环。
每一次跌倒,每一次失败,都是孩子们学习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调整心态的宝贵机会。
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亚萍在一档节目中说到:
“我更看重的是体育给予我的一种精神,就是说我们先要学会输,我们才能更好的去赢得这个人生。
体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因为它天天让我面对的是输和赢,而且训练异常艰苦。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训练,你才可能能赢我,你才可能赢一场比赛”。
运动,正是一个绝佳的桥梁,让孩子们在汗水中体验失败,学会如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输赢。
其次,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非常重要。
家长应教育孩子:相信任何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失败只是成功的暂时停顿。
通过阅读、讨论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孩子可以逐渐建立起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
此外,家长还应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如何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挫折的看法和应对方式。
要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挫折不是贬义词,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