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在家,估计很多中学生家长又会盯着孩子着急,看他睡觉、玩手机、不学习,很难忍住不唠叨。
换个角度想想:
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在家的样子,没看到的是他在学校里的状态。我们更没有亲身体验到他在学校里的生活。
在长期那样紧绷的作息之后,放假短短几天的休息,大概都不足以缓过来。
所以,大概制定个基本的框架,其他的,就当是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在休息。家长可以提议一些其他的活动,也许哪个能吸引孩子参与。但不必强求。
前两天有位家长问,初一孩子放假在家就躺着,不爱运动不爱学,怎么能让她更上进一些。
我觉得,应该操心的不是怎么能让她更上进,而是怎么能让她更快乐,有什么事情能让她有兴致去做,做了有成就感满足感。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被过度消耗的孩子,往往他先是需要躺平,让最基本的心理生理能量,从负值慢慢恢复到正常水平,然后再逐渐积攒,有点富余,他才有能量去做事。
他最初能做的,一定是他最喜欢做的事,这个事本身就会给他的心理能量加分。
这样继续积攒、加分,他才会开始能做有点挑战的事。
总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很多孩子根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到正常值,然后就又回去继续消耗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催促指责批评,又成了一个额外的压力源,在阻碍他恢复。
所以家长越急,结果越事与愿违。
家长还会想,不应该用一些积极健康的方式来休息吗?
我觉得那取决于孩子的能量水平,以及过去的基础如何。
积极健康的休息方式,需要基础。
如果孩子本来就喜欢运动或者别的爱好,也许他会保持。
这也是我们在他小时候培养兴趣爱好带动阅读做各种活动的意义。
总之,理解了这些,大概就不会是在硬忍。
我们提供一个让他可以休养、恢复生机的空间。
我们也对他的生命力、对我们之前的教养有个基本的信心,相信他是渴望健康成长的,相信当他有足够的心力和能量时,他自然会努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