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它起源于希腊童话,说的是英雄大力士海格力斯的经历。
有一天,海格力斯外出,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路上有一个袋子,袋口被扎起来,看起来鼓鼓囊囊。
他一时好奇,便一脚踩在袋子上。
未曾想,这个袋子非但没有踩扁,反而如被施了魔法般变大。
海格力斯有些气恼,便在路上找了根棍子猛敲袋子。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袋子越涨越大,最后竟然堵住整条道路。
海格力斯愈发生气,然而他却无能为力。
这时一位老者出现,安慰他道:“
“请你不要再生气了,快点离开这个袋子,随他去吧。这个袋子叫做仇恨之袋,
如果你对他进行报复,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海格力斯效应。
在育儿中同样适用,它启发我们:
如果一味地跟孩子较劲,孩子只会越来越反抗,最终两败俱伤。
02
特别是青春期孩子。
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不仅面临生理变化,心理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脑科学家曾做过研究,结果显示: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大脑神经元明显增加,
同时各个神经元之间链接加强,大幅度提升孩子的认知水平。
但他们的前额叶皮层却未发育完全,这会导致孩子控制不住情绪,甚至无缘由暴躁易怒。
这种心理上的变化也给他们带来茫然与无力。
更糟糕的是,如果这时父母还浇上一把火,孩子的情绪则会更加失控。
孩子此时内心其实非常脆弱,他特别渴望能够得到父母的理解。
正如《解码青春期》一书中说:
“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灵的突变像一场剧烈的风暴。
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所以,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千万不能跟孩子对着干,而是要学会用智慧化解孩子的戾气。
03
然而,不少父母却缺乏这样的智慧。
网上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打小听话懂事,行为举止都透着体贴稳妥,大家纷纷夸妈妈教育得好。
却未曾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简直判若两人,什么事都和妈妈对着干,特别是在学习上。
如果妈妈多念叨几句,他便开始烦躁发脾气,边捂耳朵边走向房间,“砰”地一声狠狠关上房门。
妈妈无可奈何,特别不解:孩子怎么一下子变成这样?
她甚至强行打开房门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像之前一样听从自己。
然而,她越是强势,孩子越是抗拒。
有一次,她看到孩子做错很多题目,便强硬地要求孩子再练习一遍,
谁知孩子一把将作业本扔地上,反过来威胁妈妈:
“别跟我提学习,再提我就不读了。”
妈妈顿时愣住了,挫败、伤心、焦虑,各种情绪全都涌上心头,她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你们身边有没有像这样的情形?
很多孩子小时候看着乖巧听话,容易沟通,
结果一到青春期,他们就如暴躁的火药桶般,一点就燃,与父母处于胶着状态。
而父母却仍沿用控制、打压、命令方式,希望孩子回到原来状态。
殊不知,你越管教,孩子越叛逆。
育儿专家劳拉.马卡姆曾说:
“育儿最重要的规则是针对父母,而非针对孩子的。
父母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才能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
否则,你和孩子的距离也只会越来越远。
04
曾看过一句话:
“铁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水一样绵软无力。
柔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铁一样刚劲有力。”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
唯有学会软下来,如和风细雨般对待孩子,孩子才愿意卸下心防。
朋友就是这样的父母。
女儿进入青春期后,特别有自己的主意,不再像之前那样事事听从妈妈建议,甚至和妈妈反着来。
朋友虽一下子无法接受女儿的转变,但她理解孩子。
因为自己同样经历过青春期。
而且,她也清楚,如果一味干涉,女儿只会更加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容易炸毛,而你只能顺毛捋,否则会炸得更厉害。
更重要的是,如果无法帮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与抚慰,
心中的躁动不安更加无处安放,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所以,她处处尊重女儿的想法,尽量让孩子做主。
即便孩子有些做法自己不太认同,她也不直接提反对意见,
而是和女儿分析利弊,最终的决定权仍在孩子身上。
而女儿也感受到妈妈的理解与支持,什么事情都愿意倾诉,
甚至喜欢班上哪个男孩,也会让妈妈帮着拿主意。
朋友不仅顺利帮女儿度过了青春期,亲子关系也一直非常融洽。
父母先柔下来,孩子才会顺着你。
写在最后: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
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深以为然。
而成为这样的父母,则需要我们学会调整养育方式。
与其在孩子身上使劲,不如用力改变自己。
只有自己改变,孩子才有可能改变,才能帮助他平稳地度过青春期,助力孩子快乐成长。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