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吐槽父母:你一直控制我。
父母反击:我怎么控制你了,我都随你心意了啊。
矛盾有些白热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今天我们来聊聊几种你认为的“放下”,可能在孩子的感受里,是一种控制——隐形的控制。
“随你便吧。”
小A说:
“我最不愿意听到我妈的一句话就是‘随你便吧’。
我感受到的不是她给了我自由,而是对我的否定——
只要我做的和她期待的不同,她就像要放弃我似的。
我就像被丢在了一个什么地方,心里不舒服。”
我问小A的妈妈,你觉察说这句话的当下,是怎么想的,她说:
“我就是很生气啊。
我说的你一点都不听,我撂挑子不干了还不行嘛!
随你便吧。你就自生自灭好了。”
小A和妈妈都很勇敢,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的“阴影”,当他们把这些都表达出来,就找到了破局的契机。
小A的妈妈慢慢意识到:
“是的,当行动上你不能满足我的期待,我用‘随你便’来获得心理上的优势,获得我依然可以掌控局面的感觉。
但我这样做,对孩子确实没有帮助。”
这也可以理解为,用消极抵抗来夺回控制感。
“你看着办。”
消极抵抗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你看着办。”
小B吐槽妈妈时,就提到了这句话。
她说:
“我觉得妈妈说的有些还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动作没那么快嘛。
我听到了,想着我后面是可以试试看。
但我妈总是非常着急,看到我没有立刻按她建议的那样做,就会甩这句话给我。
我有一种被威胁的感觉。”
我和小B的妈妈做过交流,她说:
“冷静下来想想,确实我有点“威胁”的意味。虽然当时我肯定是不愿意承认的。”
我说这个威胁很有趣啊,你是怎么理解的?
她很坦诚地不断慢慢剥离,对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我这样说时,本质上就是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到。
她不听我这么好的建议,她怎么可能做到呢?
我倒要看看你真能搞定?
有问题你不要来找我,你自己看着办。
放心好了,结果会惩罚你的。
到时候看你怎么办。”
不在我的掌控下,你就不配得到祝福,虽然这不是妈妈的本意。
讨好型
丁力的妈妈,最近过得“五味杂陈”。
周末,她和丁力大吵了一架,为了是否同意买游戏会员。
2天后,她告诉我:我还是给他买了,虽然我非常不愿意。
我问她是基于哪些考虑,做了这样的改变,她说:
“算了,现在不是中考的关键节点嘛,我就满足他的心愿吧。这样把关系搞搞好,他才能听我的。
我都为他做了这些,他总归要好好学了吧。
这些我都同意了,他也该多少同意点我吧。”
当用不情愿的妥协,用讨好来作为交换,很可能是用一个问题来掩盖另一个问题,这样为了掌控局面的应对,是不长久的。它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孩子膨胀的欲望——直到你就算想讨好也无法满足。
边界无法建立——藐视规则,哪些事能做,那些事不能做,没有界限。
“我就要得心脏病了。”
卫青情绪很低落。
我问他:有什么想和我聊的吗?
他说:我不知道要聊什么,我妈让我来的。她在家状态不太好,总和我说她心脏非常不舒服,还说这次体检结果不好,有结节。我怕她死掉。
我对卫青说:那你愿不愿意和我说说,我能和你一起,为你妈妈做些什么?
我们的沟通就是这样打开的。卫青发泄了很多对妈妈的不满,也慢慢不再那么情绪化了,开始涉及很多与自己相关的话题。
看上去,成人的“自伤”推动了孩子链接外部资源,但我依然不赞同这种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威胁”来试图让孩子必须听我话的方式。
总的来说,这是弊大于利的。
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在沟通中打开自己的能力,也不是每个资源都一定能适合和支持到孩子,这样做,太冒险了。
风险是:孩子把自己放在了哪里?
自我贬低型
通过贬低自己,变相达到让对方愧疚,从而获得心理优势的目的。
这是姜林说他一听到就头要炸的话:
“我是没用的妈妈,你让你爸重新给你再找一个妈吧。
我非常地失败,我没有能养好你。
都是我的错,是我没能力,不是你的错,你值得更好的父母。
我真不该生你,让你来受苦。”
妈妈说这些时,内心一定很痛苦。但孩子听到这些话的痛苦,一点也不比父母弱。
孩子是如此地忠诚于家庭,他既要发展自己,倾听自己的需要,如果他同时还不得不照顾父母的感受,他该面对怎样的内在矛盾。
父母也希望得到来自孩子的肯定。想得到一个青春期孩子的肯定不那么容易,这不代表他们是拒绝父母的。
如果一个成年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而需要孩子来照顾成年人的感受,关系就错位了。
狂热的学习者
还有一个隐藏更深的,可能为控制创造条件的情况——
父母狂热地学习如何养育孩子。
你会好奇,父母不就是要学习和成长,才能陪伴好孩子吗,怎么学习型父母反而会控制呢?
不是所有的学习型父母都会控制孩子,但超理智的学习,极有可能更“便于”为另一种形式的控制创造条件。
什么是超理智的学习呢——
对孩子的成长规律,阶段特点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储备了大量的养育知识,也正是因为这些,十分洞悉孩子的心理,但在实际和孩子的互动中,会以此作为和孩子博弈的工具,以达到怎样可以更高效地能让孩子听我的目的。
如果这样的控制发生,它极可能是非常温柔且隐形的,孩子最初甚至不会觉察,但等他反应过来,会有想挣脱但不能的痛苦。
小舟这样表达:
“我在我妈面前,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我的一点小心思她都知道。
大多数时候,我和她关系不错,她也常常表现出尊重我,但有时候会感觉到她太懂了,或者说太严谨了。
很多话题,聊着聊着,我发现她会很用力地引导我到她觉得正确的地方,虽然过程中不是很激烈,我感觉到很受束缚。”
只走脑——超理智思考,不走心——用自然涌动的情感去包容万象,更容易实施控制。
以上,相信你一定不是有意想实施控制,你有很多的无奈,无助到无计可施。
要做到完全没有期待是不现实的,即使你坚定养育中必须要有一定的控制这样的价值观,想让一个孩子在我们可控的,认为更安全的,更利于他成长的范围内行动,他们大概率都不会接受的。
所以,去接纳他们成长中的冒失与冒险吧。
你依然可以说,随你便,你看着办,但你的语气可以完全不同,是你真的决定,愿意放手,并真诚地祝福——
你不愿意接纳我的意见,但我愿意祝福你尝试自己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