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早上7点多,我从校外往学校走,看到一位妈妈站在校门口朝学校里张望。顺着她的视线,我看到一个大约三四年级的男孩,背着一个大书包,手里还提着一个提包,正慢吞吞地往前走。
我刚走了几步,就听到那位家长对孩子大声喊:“你就不能好好走路吗?!”当时我被吓了一跳。
过了一会儿,我还在琢磨这句话。
虽然只看到了一个很小的瞬间,但从这句话,包括家长的态度、语气和方式,可以管中窥豹,推断出他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存在很大问题。
首先,父母在校门口对孩子大喊:“你就不能好好走路吗?!”这对孩子来说肯定是一种不尊重。
孩子被妈妈当众大声呵斥,尤其是因为“走路”这样的小事,他可能会心里不高兴,甚至会嘀咕:“我连路都不会走吗?我不要面子的吗?”这种方式无疑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其次,看到这个孩子在周一早上提着两个大包,显得没精打采、拖拖拉拉地往教室走,可以推测他是不太情愿的,甚至是拖延的。
这说明他内心抗拒上学,缺乏自信心,但迫于无奈又不得不去。这样的表现应该与父母的强势态度有很大关系。强势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自卑的孩子,父母越强势,孩子越弱势;相反,父母如果懂得示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孩子就会越有自信心。
如果连走路这样的小事,父母都要干预和批评,那么在其他方面,比如作业和行为习惯上,孩子一定也会受到很多批评、打击和否定。长期下来,孩子的自信心自然会受到严重打击。
第三是安全感的缺失。如果父母在校门口都能大声训斥孩子,那么在家里可能更不客气。
一个父母如果经常用大吼大叫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孩子的安全感必然会很差。
而这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一个人心理能量的重要来源。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归属感,就会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因为他知道无论表现好坏,总有人会接受他,家里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
世界著名探险家贝尔·格里尔斯——人称“贝爷”,他说过:“我的父母非常爱我,他们不怎么关心成绩单,他们允许我做我自己。所以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可以努力去争取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从不介意风险,也不害怕失败,因为我不必去面对失败后的惩罚。对我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自由地为梦想奋斗,同时照顾好我的家人和朋友。”
贝爷的经历很好地说明了归属感和心理安全感对一个人的重要推动作用。
第四,关于自主性的问题。这位父母显得非常强势,连这样的小事都要干涉,可以想象他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干涉。
父母干涉越多、控制越多,孩子就越缺乏自主性。而自主性是行为核心动力之一。
如果什么事都要管,孩子就像木偶一样被动,缺乏自我决定的能力。从这个家长的一句话和瞬间的亲子交流,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这种方式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自尊心、自主性和安全感,而这些都是一个人行为的核心动力,有了这些动力,一个人才会健康发展。
当然,这可能是过度分析。每个人在育儿道路上都会犯错,关键在于意识到这些错误,并且愿意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断学习和改进。
教育孩子不仅是对孩子的陪伴和指导,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成长。
正如这个瞬间所反映的,父母的言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方式,父母不仅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