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这三种教育方式正在“消耗”孩子的能量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你的成长经历中,最痛苦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网友的回答很戳心:

爸妈从小就喜欢批评我,没有耐心,让如今的我性格存在很大的缺陷。现在的我会经常恨他们,恨他们让我一辈子都活在阴影里。

爸爸重男轻女,从小就打击我,说我傻,是那种洗脑般的张嘴闭嘴就说我低智商,导致我真的觉得自己很笨。

小时候父母经常说我笨,到现在别人突然问我问题我都会紧张,然后懵掉…

每一句话都饱含了心酸和委屈。

孩子都是从父母的言行中感受生命力

但是,很多父母的教育却在慢慢“透支”孩子,在孩子的成长中不停地消耗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让孩子失去童真和快乐。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说: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教育中不能感受快乐,不快乐的时间一再提前。

因为太多的父母,不是给孩子的成长做“增值”,而是在“消耗”他。

“耗”掉了孩子对父母的爱,也“耗”掉了孩子对未来的正面期许。

尤其是这三种方式,很难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01

“威胁”孩子,容易消耗孩子的安全感

曾看到过一项发表于《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报告:

父母通过一些谎话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会对孩子的成年造成不良的影响。

比如:

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吃西瓜不吐籽肚子里会长出西瓜;

再这样就把你丢到海里喂鱼……

其实这样的语言用更准确的词叫“威胁”,主要是通过“消耗”孩子的安全感来逼孩子听话。

当父母说“再这样就不要你了”或是“再不听话就不喜欢你了”等语言,它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恐惧感”。

这种方式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爱的撤回”,它是暂时性的对孩子进行情感抛弃。

它会慢慢“透支”孩子的安全感,虽然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却很诛心。

孩子一旦被威胁,不被爱的成分更多。

有调查显示:

父母常对6岁前的孩子说“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会慢慢养成消极的负面人格,并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甚至害怕与人相处。

通常情况下,会形成孩子的两种极端人格:

1)“为了能够被爱,要表现得乖巧和懂事”会在无意之中消耗孩子的自我意识,习惯于接受父母的掌控,听从他们的安排。

当孩子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就会贬低、否定自己,因为缺少自信心,就会存在刻意讨好的一面,造成了“讨好型人格”。

2)害怕被抛弃:害怕父母不爱自己,会拼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来抵触父母的“抛弃”,心里有疑问也不愿表露出来,形成“回避型人格”。

一个叫符建涛的男孩,4岁被拐卖,自始至终都对自己的身世怀疑。

他的回忆里,母亲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再不听话就把你卖掉。”

所以后来,他换了父母之后,却不敢问养父母原因,他就觉得妈妈是不是不要他了,所以才被“卖”掉。

因此他害怕再一次被“卖”掉,有疑惑也不敢去问,就这样憋在心里14年。

《正面管教》中这样说:

一个人的长期行为,从根源上来说源自内心的认同,而不是外界的压力,比如威胁。

所有的教育,都要站在“被孩子接受”的基础上去尊重他,让孩子自己“掌控”,而不是做父母的提线木偶。

要让孩子有“被爱”的资本,他才有勇气爱别人。

02

“质疑”孩子,正在消耗他的信任感

在电视剧《我们的婚姻》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三个孩子在地下车库玩耍,这时候有车主举报说自己的车被划了,便把矛头指向了三个孩子。

但是孩子们说不是他们划的。

几个孩子的父母却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一对父母:平时比较溺爱孩子,根本不去探寻真相,直接赔钱给了车主;

第二对父母:爸爸相信孩子,但是妈妈认为孩子在撒谎,不顾孩子的哭诉,一直批评教育他,只有爸爸一直坚持寻找真相;

第三对父母:虽然都相信孩子不会撒谎,但因为工作太忙,完全不把这件事当回事。

同一件事,父母的态度不同可能就会养出截然不同的孩子。

父母的信任:它会助长孩子的勇气,下一次他依然能敢于承认自己的对和错;

而父母的质疑:会让孩子活在恐惧中,下一次可能会用谎言逃避,甚至拒绝和父母沟通。

可惜很多父母都停留在不会轻易相信孩子的阶段。

曾有一项亲子关系调查显示,有95%的父母根本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生活中不停地质疑孩子:

孩子做错事不承认,就认为他在撒谎;

家里少了东西,就怀疑是孩子拿的,不听解释就是一顿责骂…

孩子一旦被质疑,伤害随之而来。

心理学上有一个“偏执型人格”: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信任”,对他人总是产生怀疑、警惕,觉得暴露自己就会引来别人的恶意。

父母的不信任,就是消耗孩子的信任感,因为没被信任过,所以会用恶意揣测他人。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和伙伴们一起出去玩,和伙伴发生了争执,伙伴们欺负他,用皮筋绑他的私处让他没办法取出来。

回家后,男孩不敢告诉父母,忍着疼痛过了三天,实在是下不了床,才告诉了父母。

结果因为被送到医院太晚,已经发生了组织坏死。

面对父母的质问,男孩很愤怒:每次我被欺负,告诉你们,你们相信过我吗?只会责骂我。

信任能为孩子“储蓄”能量,而不相信则会“消耗”孩子的能量。

卢琴在《好父母、好孩子》中写道:

信任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充分挖掘潜力,释放能量。

无论做什么,都相信孩子,就是给他的一种精神支柱,让他明白父母永远是后盾。

信任才是孩子成长中的最大力量。

03

“溺爱”孩子,是在消耗孩子的感受力

曾有教育专家说过,真正的爱包含四个条件:无条件、有界限、适当的物质满足、充分的精神滋养。

每一种爱都需要一种平衡来维持它的流动性。

然而,有些父母的爱找不到平衡点,总是毫无意识地顺着孩子的意愿,什么都满足他。

可惜,百依百顺的爱会给孩子毁灭性的伤害。

尤其是陷入这两种“温柔陷阱”的溺爱,足以毁掉孩子。

1)纵容孩子

很多父母认为现在不愁吃穿,就该尽力满足他,甚至是原则上也一次一次妥协。

殊不知它会消耗孩子的边界感,孩子感受不到犯错的代价,陷入“犯错不自知”的境地。

曾经有这样一个男孩因为带着一根木棍敲打游客,惹怒了很多人。

可是他的父母就在一旁看着,却不阻止。

这样的纵容很容易毁掉孩子做人的底线,让他“以自己为中心”,内心永远会觉得“我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

2)替孩子包办:

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不让孩子面对困难。

这样的父母实际上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衍生物,用自己的感受去控制孩子。

这些行为会让孩子的自理能力、自主能力会被逐渐消解,只能依靠父母而活。

曾经杭州的某个中学进行了一场系鞋带、叠被子的比赛。

结果发现有接近一半的孩子都不会系鞋带,很多孩子找到老师求助说:我从来没有把鞋带解下来过,平时都是妈妈帮忙系鞋带的。

其实这样的父母最自私。

将自身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忽略孩子的感受,会消耗孩子的感受力。

因为孩子会逐渐丧失自我,最后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要什么,变成一个只依附父母的“巨婴”。

卡耐基说:

为了将来能更从容地生活,孩子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己清除障碍,解决问题。

盲目的爱并不是好事,爱溢满则亏,溺爱过度那就是湮没。

我们要让孩子经历“困难”,拾起他的责任感;同时也给孩子塑造原则,给他边界感,才能让他知道“我该怎么做”、“我能做什么”。

教育的真谛是有原则的爱他,有目标地放手。

04

《高效人士的7个法则》中有一个“亲子情感账户”的概念:

如果你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账户留有大量的余额,那就意味着你们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信任,交流坦诚而无拘无束,你甚至可以在关系中犯错,因为“情感储蓄”可以对此加倍补偿;

如果你与孩子的情感账户长期透支,那么你与孩子就像在雷区里走动,没有流畅的交流,动不动就触及对方的爆点,这就是情感账户透支的结果。

支撑“情感账户”的源自于父母对孩子爱的教育。

父母对孩子投入的“爱”包含“尊重”、“信任”、“放手”,投入得越多,给孩子建立的安全依恋感越多。

这些“营养”是孩子成长中必须储备的能量。

因此,父母要成为孩子能量的给予者和发光体,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源源不断的滋养;

把爱源源不断地存入到孩子的情感账户,孩子的未来才会一片坦途。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这三种教育方式正在“消耗”孩子的能量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