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堂弟家的儿子来玩,不到三周岁。
我们家的,两周岁。
俩个这么大的小孩在一块玩,那主题基本就是——“枪玩具”。
他们这个年纪,正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候,别跟他说什么分享不分享,他们脑子里就一个概念——
这东西是我的,不能给别人。
一个玩具,先被她哥拿去玩,闺女见了哇哇哭。
小北用别的玩具把他哥手里的玩具哄过来,闺女笑了。
一分钟不到,看到她哥还在玩她的玩具,立马又不干了,要她哥手里的那个。
她哥不给,还作势要打她。
她哥的奶奶看到了,抄起旁边的一本小册子就往脸上扇。
哥哥哇地一声哭了,奶奶抬起手,又作势要扇,警告道:不准哭,再哭还扇。
哥哥抿嘴强忍,但眼泪直流。
忍了几秒,忍不住了,哇又哭出来了,又被扇了一下。
哭更凶了,但是又得忍着……
小北在一旁看着,也不敢拦。
他奶叨咕一句,一点规矩都没有。
这些都是小北讲给我听的。
小北补充说,这样其实很不好,因为这么大点的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是分享。
哭,又是他们释放情绪的方式,不让哭,他情绪就很难释放,长期下去,孩子反而会脾气暴躁。
正确的做法就是,安慰一下,或者转移注意力,反正不是通过威胁或者体罚让他忍住不哭。
02
我们父母这一辈,对“好孩子”的定义就是,听话、懂事、成绩好。
所以孩子给他们带,他们就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我妈也是这个理念,差别就是,她带的是孙女,所以不大会揍。
另外,毕竟我们不用出去上班,所以看见了也会纠正。
我的理念是,听话、懂事、成绩好的孩子是教育不出来的。
反倒是有时候,你越是把孩子朝这个方向教育,越会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样子。
有人说,我懂了,你意思是放任不管。
那也没有。
我既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也不信奉“孩子要快乐童年,打不得,骂不得”,即使是女儿。
其实无论信奉哪一种,都是一种“二极管”。
做错事,当然要惩罚。
但比惩罚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他为什么会被惩罚。
惩罚的方式很多,也不一定非是打。
到打那一步了,应该是犯了触及底线严重错误了。
惩罚的目的是纠正,但纠正只是教育里的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就是引导。
怎么引导?
你自己懒,那就别怪孩子懒。
你自己沉迷刷手机,那就别怪孩子也喜欢刷手机。
孩子越小,就越是父母的一种投射。
因为孩子最喜欢也最擅长的,就是模仿。
小北上次跟她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说,孩子不喜欢运动,很发愁,因为多运动才有利于大脑发育。
小北问,你们两口子运动吗?
她说,每天下班那么晚,哪有时间运动。
小北说,我们孩子他爸每天跳绳,我闺女一开始会模仿她在那跳,后来发现自己跳不了,就在他爸周围骑车。别的方面怎么样不知道,反正运动这块我们是一点也不愁。
小北也经常说我,有些家务顺手就做了,你做得多,孩子会觉得做家务是理所当然的,她可能顺手也做了。
懒是天生的,所以勤劳不是什么品质,而是一种习惯。
之前陪孩子,我也喜欢刷手机。
现在,在家带娃,手机都是放工作台上。带娃出去玩,直接把手机扔车里。
朋友家的一个孩子,吃饭除了就菜,还得就手机,否则就不吃。
03
前阵子,看到两个小故事。
一个故事的主角是“别人家的孩子”。
听话、同事、成绩好。
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顺风顺水,还是班长,最后也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大二时谈恋爱,遇到一个渣男,跟她谈恋爱的同时又跟别人谈恋爱。
她冲到那个女生家里,用剪刀把人家给扎了。
家里动用了很多关系,才把事情平下来,她也没有进去。
结果开学了,受害者父母里直接闹到学校去了。
没办法,只能辍学。
没班上,只好做生意。
开了个奶茶店,赔了四十万……
一蹶不振,就去棋牌室打牌。
没成想,脑子聪明,一天能赢上千……
结果认识了一个牌友,未婚先孕……
另外一个故事的主角也是个乖乖女。
16岁,把男友带回家,发生了关系。
父母调监控发现的。
父母觉得,这些事发生别人家孩子身上,能接受,发生在自己家的孩子身上,不能接受。
除了失望,还觉得“孩子脏了”……
04
小时候,看《功夫熊猫》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
正派这里因为担心关在地牢的反派BOSS会逃出来,于是就派了一只鹤去地牢查看一下。
结果查看的时候,这只鹤掉了一根羽毛下去。
反派BOSS用这根羽毛吧锁开了,逃了出来。
当时觉得很搞笑,觉得不去查看,不就没这么多事了。
现在却觉得,人生里的很多事都跟《功夫熊猫》里的情节很像。
越想挣钱的,各种投资做生意,最后反而负债累累;
越想活得久的,各种吃药保健养生,最后身体越来越差;
越想让孩子听话、懂事、学习好的,各种严格管教,一开始好像还挺奏效,但突然某天,就发现孩子变成了一个自己完全不认识的人。
因为大家总是喜欢在“果”上用力,不喜欢在“因”上用力。
在“果”上用力,成本低,效率高,也符合直觉。
就像一个人想减肥,抽脂、切胃效率一定是最高的。
运动加节食去减肥,周期长,还有失败的风险。
所以,孩子不听话是吧?
揍到他听话。
不想让孩子哭?
再哭就揍。
没人去关心,也可能是没空去关心,孩子为啥不听话,孩子为什么会哭……
孩子青春期,激素分泌,必然会对异性产生兴趣。
大多数父母的处理方式就是,盯着,不准和异性接触。
结果呢……
关注的一个作者说,女儿上大学了,他的要求就一个,谈恋爱可以,保护好自己,不能上学期间怀孕,不能让拍视频。
在“果”上用力的结果往往就是——物极必反,触底反弹。
经济学家早就说过——人都是有反应的。
什么意思?
你怕孩子感冒,为了给孩子保暖,就给孩子盖了很多被子,结果第二天孩子还是感冒了。
但孩子是人,有反应,半夜嫌热,把被子都踢了。
05
都说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轨迹。
但如果这里的“每个人”变成了自己的孩子,大家可能又立刻“双标”了。
放下,似乎是每个人早晚都要面对的一种修行。
顺势而为,将就就计,可能才是真正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