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可能会让一些人不高兴,但也管不了这么多,算是一家之言吧。
有读者留言问我:“你怎么看中国家长花18999元,去买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有没有觉得高中与大学衔接方面的教育很失败?”
我说,有需求有市场,这个无可厚非。
为什么很多家长愿意花这么多钱,去咨询志愿填报?
因为很多人的骨子里,还以为是科举时代,喜欢干一些“一锤定音”“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以为考上科举或考上大学,未来问题就解决了。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用昨天看到的一句话来说,“考到上大学,也才是牛马人生的开始。”
关键是,把孩子送进大学就不管了,这才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失败。
很多中国家长的失败在于,他们只管孩子从0岁到18岁之间的教育与生活。
在这个期间,动辄几万、几十万报各种培训班,花钱咨询志愿填报,以为孩子会赢在起跑线。
但现实的问题是:
大部分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输在跑道上,输在18岁到28岁。
如果你想对现在的中学、大学的教育问题有了解,那么请看完。
现在大学生的普遍问题是什么?
上课坐在教室后排,前排都是空的。
上课在玩手机,很少有听课的。
平时就是睡觉,玩游戏,看小说,谈恋爱……吃饭都懒得下楼取外卖……
还有些看似上进的,在读死书,用高中的方式过大学。
由于出身不同、兴趣价值观不同,很多学生有人际关系障碍,在宿舍被排挤孤立,甚至有人因此抑郁。更多人为了合群而盲从颓废……
这些问题,大学老师知道,大学生自己知道,去过大学的都知道,可能只有家长不知道。
家长们还在做梦以为“读了大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或找个好工作。”
事实上,随着扩招的进行,大学从精英教育,已经走向了大众教育。大学生早就不在稀缺。
2023年高校毕业生1158万人,一年比一年多。
昨天还看一个大咖的文章,“在大学讲课,没人跟我互动的,都在埋头玩手机……眼神是空洞茫然……”
前几天网易数读的一篇文章“沉默的二本生,困在出路里”,刷屏了。
文章说“很多二本学校的ppt课件十年如一日不变……二本学生用最宝贵的青春,换来最水的大学课程。”引来无数人的共鸣。
很多学生读了四年,不仅没学到什么东西,反而把高中的知识忘的差不多了。不仅语文文字水平下降厉害,长期培养的自律习惯归零,甚至心气锐气都不在了。
但很多家长对此一无所知。大部分家长只会问一句“还有没有钱用?”
把孩子送进大学就不管了,这才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失败。这一点,我在《大学迷茫问答》这本书里也写了很多。
事实上,如果加大样本、拉长时间来看,更决定一个人前途的,不是进大学之前的内卷,而是进大学之后的那四五年。
准确来说,18岁到28岁,才是决定一个人未来的黄金时间。
因为这段时间会有更多的关键选择,包括接触什么人、参加什么活动、找什么工作、去哪个城市、有什么价值观、跟什么人待一起、进入什么圈子、甚至有没有情商和财商……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发展。
很多人18岁之前,有一个好的人生开局——好的小学,好的中学,排名靠前的成绩,但是在20岁以后,人生过得稀烂。
前几天是高考时间,我看了一些老板的文章,他们说“我高中全班倒数,那又怎样”。
我想,他们是想表达:他们是赢在了高考之后,而不是高考之前。
我自己高中成绩也很一般,现在毕业十多年了,回首起来,并不觉得18岁之前改变了什么。反而是进大学之后的各种折腾、各种自学、各种际遇,对自己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觉得自己命运的改变,是发生在18岁-30岁之间的。
我们各位进入社会的人(包括家长),稍微花点时间思考,就会发现:
包括我们自己在内,18岁之后的时间才是发展的关键阶段。
花高价报培训班、花高价填报志愿不算什么,把孩子送进大学就不管了,就以为完成任务了,这才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失败。
大部分人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18岁-28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