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孩子特别自信,交朋友、谈恋爱都游刃有余,而有的孩子却自卑敏感,在感情世界里畏手畏脚。
这一切都和母亲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
孩子依托母亲而来,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母亲就成为了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母亲是孩子看世界的第一扇窗,也是孩子的人生底色。孩子眼中的世界,由母亲打开;孩子心中的自己,由母亲照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孩子在3岁之前会与固定抚养者建立第一个安全依恋关系。
通常是母亲在照顾孩子,所以,母亲如何与孩子相处,会让孩子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
这种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发展和情感模式。
01
好的依恋关系
让孩子更自信
重温美剧《生活大爆炸》时,我对谢尔顿和莱纳德的性格很有感触。
谢尔顿是个智商高达187的物理天才,有严重的洁癖和强迫症,不喜欢改变,也不能理解他人的幽默感。
他的儿时玩伴和同事都难以忍受他的性格,觉得他吹毛求疵、难以相处。
但他自己却活得很自在,从不精神内耗,身边也有几个真心朋友,比如莱纳德、霍华德。
对感情他从不强求,十分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后来遇到艾米,两人相处得很融洽,还组建了幸福的婚姻。
与谢尔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莱纳德。
他性格温顺,不够自信,总是讨好身边的人,和女友佩妮的感情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才修成正果。
造成谢尔顿和莱纳德巨大反差的,是他们和母亲的相处模式完全不同。
谢尔顿的母亲学历不高,根本不理解儿子的研究,但她尊重儿子,夸赞儿子“你是我的骄傲”。
她会在其他人说儿子是“怪胎”的时候,坚定地维护他。
也会引导儿子和朋友和睦相处,当谢尔顿和佩妮吵架,母亲提醒他这样做不对,谢尔顿马上向佩妮道歉。
反观莱纳德的母亲,她是博士,成就很高,但对儿子十分冷漠。
从不给儿子一个拥抱,疯狂打击儿子的自尊,漠视儿子的一切情绪,甚至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养育儿子。
以至于莱纳德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玩偶,就是为了体验拥抱的感觉。
总的来说,孩子的依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
行为表现:当母亲(抚养人)在场时,孩子会比较放松,可以自如的探索,对陌生人也会相对积极回应;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有明显的焦虑;当母亲回来时,孩子会寻求安慰并很快恢复平静和自如状态。
教养特征:父母对孩子的需要积极回应,经常互动,且及时提供情感支持,经常鼓励孩子,容易形成健康的安全型依恋关系。
2
👉焦虑/抗拒型依恋
行为表现:这类孩子对母亲(抚养人)有一种矛盾的态度,母亲在场时,他们无法自由的探索;母亲离开时,他们又很焦虑难过;母亲返回时,他们想接触又反抗;他们既想得到母亲的安慰,又表现出很生气和愤怒。
教养特征: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时而热情时而冷淡,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容易感到绝望,要不黏住,要不哭闹,要不愤怒和怨恨,形成矛盾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3
👉回避型依恋
行为表现:孩子对于母亲(抚养人)是否在场表现得无所谓,母亲在时不依恋,离开也不难过,返回时也不积极回应,表现出冷淡的态度。
教养特征: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很少满足宝宝的需求,也很少和孩子互动。或者,对待孩子过分热情,刺激过度,经常对孩子喋喋不休,强行给孩子制造某些需要,让宝宝不堪其扰。
4
👉错乱/混乱型依恋
行为表现:这类孩子对母亲的需要比较混乱不统一,比如母亲返回拥抱他时,他可能会茫然,躲避母亲的目光,也可能突然跑开,也可能刚开始很平静,过一会儿突然情绪爆发,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他们混乱的行为意味着,他们可能是最没有安全依恋的孩子。
教养特征:经常受到父母的忽视,或者受到过父母对其身体上的虐待,或者母亲本身患有严重的抑郁症,长期给孩子带来非常不安的情绪氛围。
02
依恋关系的缺口
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
安全感最早源于童年,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了我们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决定了我们的安全感,并影响着一个人在事业和学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以及生活和心理的状态。
很多人觉得婴儿很小,不记事。的确,小时候我们可能记不住具体发生了什么,但那些感受和情绪却深深地储存在我们大脑的海马结构里。
比如小时候经历的高兴、喜悦、恐惧、害怕、失望等情绪,如果不得到处理,会一直影响着我们。比如有一些名人,他们在事业达到高峰后依旧很痛苦,有的甚至选择了自杀。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内心强大更多地与亲子关系有关,与爱有关。
完整融洽的原生家庭,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
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表现得很弱小,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理想中,父母应该这样照顾我们,但实际上,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往往不能如愿。
父母对他们忽冷忽热,时好时坏,有时候表现得很关心,而有时又不在乎。孩子无法确认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害怕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随时消失。
他们迫切地寻求父母的安慰和照顾,于是哭闹不止,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关注。这样的孩子与父母就会形成一种“焦虑型”依恋关系。
这种不安全感也会带入成年后的恋爱和婚姻中。他们与恋人在一起时,很容易猜忌、不安、焦虑、生气,总是担心被抛弃,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粘着对方。
一旦与恋人发生矛盾,他们经常会用哭闹、要挟等方式来寻求对方的关注和爱。
从心理角度来分析,这些行为背后其实都是因为自身缺乏安全感,想寻求对方的关注和爱。只不过,小时候用的方式在成年后已经不一定会起作用,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
03
给孩子这三方面的爱
助力他们向阳而生关
有的母亲可能会问,自己平时很忙,不能一直陪伴孩子,孩子一定会走偏吗?
答案是否定的。
只要孩子能感受到母亲的爱,或者孩子的主要抚养者能做到以下三点,孩子就会内心富足,情绪稳定,在人际交往和婚恋关系中都能获得幸福。
第一,细心照顾,回应孩子的需求。
孩子在幼年时期,对很多事情都无法掌握,所以非常依赖大人尤其是母亲的照顾。
他们对母亲的依恋也会非常强烈。
如果母亲能够在孩子哭泣的第一时间,就给予温暖的拥抱;在他们饿了的第一时间,就及时递上食物;在他们感觉茫然无措的时候,就给予陪伴和鼓励。
在这些生活细节里,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及时响应,就知道自己被深深爱着,内心里会积累满满的安全感。
他们不会用冷漠来代替恐惧,用麻木来代替悲伤,而是会充满温暖和希望地面对周围。
未来,他们也会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经营幸福的情感模式。
第二,全心接纳,安抚孩子的情绪。
心理学教授Edward Tronick做过一个“静止脸实验”:刚开始,母亲和孩子热情互动,孩子满脸洋溢着笑容。接下来,母亲全程板着脸,孩子由困惑无助,变得痛哭。最后,母亲恢复正常互动状态,孩子的情绪也随之恢复。
实验指出:孩子从婴儿时期就有情感需求,父母的回应模式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发育和安全感形成。
要想孩子变得积极快乐,父母要记得关注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当父母反复肯定孩子“你很特别,你很棒”,就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当父母反复鼓励孩子“再试试,你可以的”,就能让他们积累乘风破浪的勇气;当父母反复告诉孩子“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始终爱你”,就能让他们获得充分且持久的安全感,变得独立而健康。
第三,适时引导,帮助孩子跨过困难。
莫言在成长过程中,家里遇到很多困难,一度让他失去安全感。
最艰难的时候,是父亲被人诬陷,母亲旧疾复发,无钱医治。
他害怕母亲走上绝路,所以每次回家都会大声喊叫,听到母亲回答才放心。
母亲明白了莫言的担忧,坚定地对他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一边劳作一边唱歌,并支持莫言勇敢追求梦想。
莫言说: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让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未来的希望。
多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位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自己遭遇挑战,内心苦涩时,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妈妈”。
即使万念俱灰,生出绝望的念头,只要想到“妈妈”的爱,又能重新找到一丝坚持下去的勇气。
是啊,孩子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遭逢坎坷。
父母如果不袖手旁观,不冷嘲热讽,而是给予孩子陪伴和引导,就能让他们更有底气、有能量、有信心跨过难关。